我認識李祖高多年了,他的繪畫凸顯的是文化厚重以及山水如畫,其風格特點帶有濃鬱的故鄉湘西原生態。他生於湘西一個名叫辰溪的小鎮,這名字聽上去就像一幅畫。從軍於歷史悠揚的嶺南羊城,畢業於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這獨特的人生履歷及幾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對李祖高的藝術風格影響頗深。他豪爽熱情又睿智儒雅,他筆下的畫亦是如此,大氣渾厚之中、感情細膩沉鬱,剛柔並濟,當如朱光潛描繪的「鐵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小時候李祖高的父親因為工作要求常常需要在家裡畫機械圖,小小的李祖高很快就被那種細緻,漂亮的圖給吸引住了。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他喜歡上了繪畫。李祖高至今仍記得,他畫的第一幅畫,便是他爸抽的那盒雪峰山牌香菸上的雪峰山。後來,李祖高的舅舅又經常把新華書店裡賣不出去的宣傳畫、年畫搬回家,正是這些「賣不出去」的宣傳畫,使他獲得了大量的練習機會,為他的繪畫技術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13歲的時候,李祖高的一幅作品《兩個黃鸝鳴翠柳》被作為懷化地區一雜誌的封案,並獲得懷化地區美展二等獎。從那時候起他便立志長大後要當一名畫家。後來,因為部隊要挑選有藝術特長的人應徵入伍.部隊領導在去他家家訪的時候,立刻被那滿牆的作品給吸引住了。自此,李祖高便迎來了他幾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嶺南畫派的崛起,讓廣州這座城市充滿濃鬱的藝術氛圍。而這一切,又無時不對李祖高的藝術創作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作為部隊的文藝兵,他既得益於湘西文化的靈秀豐盈,又得益於嶺南畫派的豪放大氣,使他得以在壯烈的軍旅浩然之氣中自由徜徉。種種優越的條件,似乎早就緣定了他不同尋常的藝術才情。不管哪個藝術家都希望作品一出手即令世人驚嘆,一戰成名天下知。然而藝術創作的規律,古往今來,都需要經歷過一個艱辛漫長的旅途,經歷從虛到實,從曲折到平坦,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大凡在藝術界赫赫有名的名師大家,無不經歷了人生百態。大凡攝人心神的作品,無不是生活積澱的精華。沒有很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和長時間的研習積累,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是不會有所成就的。幾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李祖高一直以繪畫、藝術為伴。正是源於對藝術深沉的熱愛,李祖高樸實虛心,執著好學,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臨帖練習,堅持每天看書,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寒來暑往,從未間斷。 在李祖高看來,任何一個畫家,要在藝術上真正有所成就,都要經過一條「出古入新」的道路。為讓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李祖高時常臨摹研究名家之作,取他人之所長為己所用。從臨摹永樂宮的壁畫到臨摹《八十七神仙卷》,祖高都下了一大翻苦功。他曾經為了畫好竹,「搜盡青竹打草稿」,為了幾片竹葉,他上百遍地揣摩、練筆,力求神韻。
臨摹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但繼承臨摹傳統往往會出現兩種狀況:一種是僅僅模仿,卻不能開拓新的路,這種人叫「泥古不化」。而另外一種是「借古開今」,就是在臨摹的基礎上,開創出自己的創作風格。而祖高明顯屬於後者。細心品位祖高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名師大家的依稀痕跡,但又不是完全對範本的簡單描摹。內行的讀者會清楚地發現,他的每一張構圖,每一簇筆墨都浸透了他沉思良久的苦心。李祖高臨摹的作品,不僅僅追求形似,他還會通過深入臨習、研究、借鑑,再加以創新。傳統的深厚積澱,再加上後天的銳意創新,讓祖高的藝術創作進入一個更高更遠的境界。李祖高的畫路很廣,繪畫題材廣涉山水、人物、花鳥等,尤其以湘西風情和軍旅題材為主,造詣頗深。他筆下的墨竹,飄逸俊秀,姿態清冽,別具一番韻味。黃永玉、何海霞、劉大為等當代藝術名家品評他的墨竹「接近於真實,頗具雅人高士之美」。
在其近四十年的繪畫生涯中,多次參加全國、全軍美展並獲獎,其多幅作品被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友人收藏。李祖高:「人生要學會惜福。我們今天安穩的幸福生活,做為一名軍人出身的我,深知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我這個人很知足。如同我在繪畫的人生境界裡,終於學會了留白」。李祖高繼續說:「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布局與智慧。恰當的留白就會提升書畫作品的藝術美感和人文學術的氣質;同時,我認為畫家的留白也體現了畫家風雅瀟脫的一種生活態度。(紅色智庫信息平臺專家、香港喜鳳凰文化傳媒總經理 文殊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