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首都晴空萬裡,中國民航飛行校驗中心付忠明完成了他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產飛行校驗工作中的所有任務。作為校驗員的他參與了機場西1、西2兩條跑道的盲降系統、燈光系統和全向信標的校驗工作。
輕盈敏捷的校驗飛機在北京大興機場上空一圈又一圈地盤旋和通場飛行,做著姿態各異的極化動作,正如燕子一般翩翩起舞。付忠明坐在機艙裡的校驗設備前,這是他24年校驗員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支舞。2天後,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
「能夠在退休前夕趕上北京大興機場這一世紀工程的投產飛行校驗,我萬分榮幸,也備感職責重大。」付忠明說。
過去這幾年,每每外出執行任務或者任務歸來,付忠明都會從舷窗望向北京大興機場的所在,看著它從一片雜亂無章的田野變成腳架林立的工地,慢慢地航站樓和跑道的輪廓逐漸清晰了起來。工期進展得如此迅速,令他吃驚不已。「如果能趕上北京大興機場的投產飛行校驗,讓我20多年積累的工作方法和經驗最後派上一次用場,那就太圓滿了」。
1977年,18歲的付忠明應徵入伍,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我愛祖國的藍天,雲海茫茫一望無邊,春雷為我敲戰鼓,紅日照我把敵殲」。退伍後,付忠明把這份對祖國藍天的摯愛從軍營帶到了民航。1995年,他被分配到了中國民航飛行校驗中心——一個成立6年、處在初創階段的新單位。
△付忠明在果洛機場
「飛行校驗中心是做什麼的?我當時真的不知道,可以說即使是今天,行業內了解我們的同仁們也不是很多」。對於校驗員這一崗位,付忠明更是沒有概念。可是當年,當中心的領導告訴他,目前中心的飛行員數量還算充足,校驗員卻只有6位的時候,付忠明沒有遲疑,決定把自己工作的位置從駕駛艙移至客艙的校驗設備前。「不管工作的崗位是在機艙的前部還是後部,只要飛機翱翔在藍天上,我都同樣能為祖國的民航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年過三十再學藝,付忠明與全新的理論知識鏖戰,在一遍又一遍的實際操作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隨後再次扎進理論知識中求索,如此循環反覆,最終使他快速成長為校驗員隊伍裡的中堅力量。「學成之後,還是很自豪的。當時我們是中國民航僅有的7位校驗員,比熊貓的數量還少。」付忠明笑著說,「這是開玩笑的說法,我們的自豪感不是來源於數量稀少,而是來源於我們所承擔的重任,一座機場的開航、一套設備的投用,我們是確保其安全運行的最後一道關卡。我常跟家人、朋友們說,只要是經過我們飛行校驗過的機場,一定是安全的。」
作為一名校驗員,付忠明對一件事情尤為執著——飛行校驗前一定要實地把所有的設備和場地檢查一遍,以確認實際情況與機場方面所提供的數據參數完全一致。2008年執行四川廣元機場的飛行校驗任務時,付忠明發現機場相關設備所在的場地不符合標準,便建議機場找來工程隊平整場地。沒想到這只是這一次任務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在天氣、機械、設備等困難的輪番阻礙下,機組花了整整21天才完成任務。「我記得回駐地的路上,漫山遍野開滿了油菜花,很壯觀,但是我累得眼睛都睜不開了。」付忠明回憶道。
2019年1月22日,北京大興機場完滿完成了舉國矚目的第一場飛行校驗任務。當民航局局長馮正霖俯身近觀跑道上由校驗飛機留下的首條輪跡時,他感嘆道:「輪跡有多清晰,我們的工作就有多紮實」。這樣的道理,付忠明深有感觸。在第一場飛行校驗任務的前一天,付忠明從早到晚都泡在了這個規模巨大的工地中,對設備、儀器、場地、道面等進行最後的檢查。「在一座未竣工的機場一次性進行4條跑道,十幾套設備的投產校驗,這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挑戰,我們更要慎之又慎。」當付忠明聽到第一場飛行校驗任務圓滿完成的時候,他懸著的心才終於放了下來,「北京大興機場通航了,我想開著車去看看它,這個意義重大的國家大工程裡頭,也有我的一點心血。」
2月5日,付忠明完成了退休前的所有工作任務,回到了校驗中心。他還穿著那身校驗員的制服,精神抖擻。舞會結束了,他如同一位還未脫下盛裝的舞者。
付忠明走進會議室裡,校驗部的同事們都用溫情滿滿的目光盯著他。他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任務講評會,這樣的講評會他經歷了千百次。然而燈光暗下來了,屏幕上放起了視頻。視頻裡,朝夕相處的同事們紛紛向這位即將退休的前輩致敬。24年校驗員生涯的點點滴滴像幻燈片一樣在付忠明的大腦中放映著,淚水在他的眼眶裡湧動……
來源:中國民航報
編輯:陸二佳 審核: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