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水頭常簡稱水,是指翡翠的透明程度。透明度高則叫水頭長、水頭足,透明度低則叫水頭短、水頭差。還有一種幾分水的說法,是指用聚光電筒(點光源)來觀察翡翠的透明度,並且用光線照入的深淺來衡量水頭的長短,如3mm的深度為一分水,6mm的深度為二分水,9mm的深度為三分水。
價格在翡翠交易中,有不少剛接觸的朋友對商家說的「小六價」這樣的價格感到很茫然,覺得這是「行業黑話」。其實準確講它不是價格,是價位區間。(不單是珠寶行經常這樣表示,其它行業也有)價位表示法:1、2、3是小,4、5、6是中,7、8、9是大,五、六是價格位數(比如10000,是五位數),結合起來,大五是70000~99999元,小六是100000~399999元。某某價多少開:如小六3開,就是小六價裡3開頭的,即300000~399999。小中大混合:如大中五、小小六分別指中五價裡的大數(60000~69999)、小六價裡的小數(100000~199999)。跟上面的「多少開」意思差不多。
翠性翠性是指翡翠中單斜輝石的解理面或晶面,對光的反射看上去呈片狀、針狀或星點狀閃光,這種現象成為「翠性」。行內人士常形象地描述為蚊子翅、蒼蠅翅。一般來說,單斜輝石顆粒越粗大,翠性越容易觀察到。(拋光後或種水極佳的翡翠肉眼基本看不到翠性)
冰感
翡翠質地非常細膩,晶粒間結合非常緊密,且高硬度,通過拋光達到最佳的光線、形體和工藝完美統一,光感清晰銳利,反差對比強烈,極度純淨的翡翠表面使折射率作用顯著,所產生的光學效應使人在感官上感受到如冰一樣透徹,寒光泠泠的感覺。
起瑩翡翠透明度高,水頭好,顆粒細膩,且排布均勻有序,當光線穿過這樣的翡翠,邊緣會折射出一條亮線,即我們叫的瑩光,在有一定弧度、弧面的翡翠上更容易起瑩,它是一種光學表現。
起膠顧名思義就像凝固的膠水,當你轉動它時,隨著表面光線的作用,看起來就會像流動的膠水一樣,光線在翡翠的表面所折射出來是整塊的、連綿不絕。之所以翡翠的表面能出現起膠的現象,那是由於翡翠內部晶體顆粒很細小,這樣表面才能出現膠狀樣的東西。
底是指翡翠的質地,主要由翡翠的結構、透明度和所含雜質的情況決定,專業描述是指翡翠除綠色之外的其它所有方面的綜合表現。常聽說的底色很好,說的是翡翠的質地顏色
棉翡翠的棉是一種絮狀、無色的的包裹體,以半透明至微透明存在於翡翠 的顆粒、縫隙之間。常見的棉呈絲狀、帶狀、條帶狀、團塊狀、雲霧狀等等。棉幾乎存在於所有翡翠中,極品至老坑玻璃種也能微弱看到晶體中的棉,「無棉不翡翠」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對樁厚樁厚樁,翡翠成品的長度和寬度的綜合厚度,即有一定的厚度同時要橫向面也要比較大。簡單點理解就是又厚又大。對樁,翡翠行裡,客人在挑選寶貝裡,看上眼了、感覺看對了,第一感覺是喜歡的,那就說這個寶貝對樁了(合你心意了)。這裡不涉及價格,只是說你對某件東西的「感覺」或者叫「印象分」。
從地理上說除了緬甸出產翡翠外,世界上翡翠出產的國家還有瓜地馬拉、日本、美國、哈薩克斯坦、墨西哥和哥倫比亞。這些國家翡翠的特點是達到寶石級的很少,大多為一些雕刻級的工藝原料。市場上商業品級的翡翠玉石95%以上來自緬甸,因而翡翠又稱為緬甸玉。
瓜地馬拉等地的翡翠原礦石,很像緬甸糯種料子,價值不是很高!
緬甸翡翠礦床位於緬北摩谷的霧露河中上遊地區,原生礦帶長250km,寬10~25km,面積三千餘平方千米,走向北東。
現已查明翡翠原生礦點20處,大概分為:後江、帕敢、龍肯、達木砍、抹崗礦區等,其中帕敢-道茂礦區是最大、最著名的礦區,也是最古老的礦區。
江先生在《翡翠之旅》中有說:「相傳13世紀時,翡翠是雲南商人駝夫發現的。英人伯琅說過:宋元初,緬地玉石開採,已相繼開展。只是傳說,在歷史資料中找不到的,現在的帕敢寨建立的時間並不久,約100多年。當初的帕敢是在原始森林中開闊出來的。」
1962年3月,奈溫發動政變,徹底推翻了吳努政府,組成以他為首的革命委員會和革命政府。
奈溫上臺後下令封閉礦場,全面禁止採挖及買賣,一旦發現買賣抓到就沒收、罰款、判刑入獄。而礦上挖掘的人,一旦被發現,就會開槍,格殺勿論。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90年,這20多年裡仍然有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山上偷偷採挖。
他可不姓吳哦!(吳是緬甸的一種尊稱,類似伯伯之類!)雖然不讓採礦和買賣翡翠,但是那個時候的景頗族(獨立軍)法律又不同,只要交稅就可挖採玉石,因此這種情況下,山上仍然有人挖玉石。山下暗地裡做買賣,買好了通過小路運輸至泰國。旅途中會有土匪、其它政黨的勢力兵團、政府的人搜查等等困擾。
1992年以來緬甸政府將礦山拍賣後,老闆們可以拿到1—5年不等的開採期限,但如果財大氣粗,也可以同時擁有幾座不同的礦山。
「如果和政府關係好一點,還有可能更多,玉石老闆們都希望在有效期內儘可能多地挖遍這片地。(這只能是個機率問題,多了才有機會挖到好料子!)後期緬甸政府開始鼓勵民間與政府合作。
政府提供地皮,民間提供資金,交易後先給政府交10%的稅,剩餘部分政府和民間雙方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但民間並不喜歡這種模式,覺得自己太吃虧,但卻沒有辦法,因為這是一個資源說話的行業。(一般統一由緬甸政府組織的公盤銷售!)
緬甸礦區的開採時間,每年9月至次年4月。其餘均是雨季,坑洞積水,氣候炎熱,生活和挖掘都十分困難。
每到旱季,三五成群的玉工,自發地上山尋找老闆,選中場口,用鐵鎬撬棍,像打井一樣向地下深掘,若挖到石頭,小件者送上地面分辨,大件者用水衝去泥土,細心判斷是否翡翠賭石,然後用盡大力抬上地面,若不好或不是翡翠,就避開其石,繼續深挖。(開採之艱辛,獲利之不易,我們手中的翡翠,來之不易!)
下面是2014年緬甸礦區的照片,很多礦山已經挖的深不見底了,不知道還能有多少翡翠可以挖到!
很多礦坑積水過深,繼續開採,成本過高!礦工的生活也十分艱辛!大山被剷平了!翡翠第一賭,賭開採的礦坑,賭命一樣的開採作業方法,翡翠來之不易,大家珍惜!
僅2015年的統計數據,帕敢地區就發生了40多次礦場塌方事故,其中一次有超過100人死亡。據帕敢警方統計,自今年初至6月1日,當地已發生8次塌方,造成15人死亡。
面對這一連串的傷亡數字,到目前位置做翡翠生意6年多現在已經見怪不怪,其實這都「這很正常」。 真正危險的還不是礦難而是收料的過程。自上而下,每個人都想從這片礦場中分得利益。上世紀,當地武裝力量與緬甸政府軍激戰,玉石資源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在近些年,當地發生的示威活動,也與緬甸政府收緊開採權有關。
能常年從帕敢帶貨,我們同樣也需要依附於當地的武裝力量,我結識了當地的一位「司令」,(他們那邊的局勢就像中國解放前,山土匪有槍有人。佔山為王,自封「司令」)因而獲得了進出礦區和帶貨的權利。每次我們來到帕敢,即使拿著「司令」的介紹信,也需要打點間隔幾米就會遇到的持槍崗哨,我們通常塞過去一包中華煙、幾百塊人民幣,緬甸人喜歡抽中國煙「兄弟你閉一下眼睛,我過一下。」
我們每次只會在礦區待兩三天,當地派系林立,有20多個「司令」共同管理,比較擔心停留太久會惹來別人的不悅。當一塊玉石被挖出後,超過三分之二的收益都會落在政府、企業或是地方武裝勢力之手,「我自己也不敢太貪,掙了錢儘量多分給手下的當地人。」
相較之下,親手挖到翡翠石料的礦工們,能得到的卻很有限。在礦場,他們是最容易分辨的一群人,相較衣著整潔的收料人,礦工們大多穿戴破舊、腿上綁著護具。
我隨從小相說"挖翡翠永遠是挖翡翠的。」絕大部分礦工很難變成收料的生意人,因為他們不懂行情,也沒有銷往國外的渠道,「一塊價值5萬的翡翠原料,即使收料人把出價壓到1000元,礦工往往還是得接受。」大部分礦工也不懂分辨石料的好壞,商人更不會透露真正的市場價格。
去年11月份我們再礦區碰到了一塊10噸的好料,發現它的是一個30多歲的帕敢礦工,「當時發生了一次小的塌方,那個礦工自己的位置也很危險,結果塌方讓玉石露了出來,被他找到了。」
怕被別人搶先,我們派人盯緊了玉石,自己帶著幾個人去跟礦工談價格,礦工話不多,一個勁抽菸,最後要了3W人民幣。「現在那塊料子被運到了國內等著拍賣,起拍價3.3億"
中國市場歷來是緬甸翡翠的主要流向之一,資料顯示,中國精品翡翠價格近50年來上漲了1000倍。我們一直在雲南瑞麗的做翡翠生意,我負責在礦區前方收翡翠原石,託人運到國內,之後再寄給客戶或是根據要求進一步加工。
直播間是我們最主要的交易平臺,我們每天通過直播的形式展示翡翠原石,客人當場出價,賺取差價以及百分之十五的代購費,料子越好,利潤空間越大。三百塊收來的普通原石可能只賣到五六百元,但好的料子價格能翻一二十倍,「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到二三十萬元,其中一半是純利。」
一份關於緬甸玉石行業的報告中指出,僅在2014年,緬甸開採的玉石總價值高達約310億美元,相當於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半。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4年,有價值123餘億美元的玉石通過官方渠道進口到中國。而在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儘管合法的翡翠銷售為緬甸政府帶來了大量稅收,但可能每年有一半甚至更多玉石流入了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