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鹹豐縣堅定不移落實中央及省州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以農民富、農業興、農村強為目標,搶抓政策機遇,打好組合拳,堅定不移走產業扶貧之路。
一、規劃先行,打造「一村一園一走廊」
產業是扶貧的核心。堅持走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產業發展之路,因地制宜制定扶貧產業發展規劃,在結構調整上將「三茶一藥一豬」(白茶、油茶、藤茶,中藥材,恩施黑豬)作為主導產業,努力打造「一村一園一走廊」。
「一村」,即:打造「一村一業、一縣一品」。結合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因村制宜發展千畝以上的產業基地,對貧困戶實施「一戶一策、一戶一業」的產業扶貧,堅持「長抓旅中抓茶,當年增收抓豬娃」和「低山煙茶中山果,高山地區抓林藥」,實現產業發展長短結合、立體開發,保障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目前,全縣已發展特色產業面積達110萬畝,特色產業村189個,農民人均特色產業面積4畝,生豬出欄70萬頭,農民人均出欄生豬2.6頭,形成了以藉助唐崖土司城成功申遺為機遇的「唐崖」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
「一園」,即:打造「鹹豐餘杭現代農業園」。搶抓鹹豐縣成為餘杭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對象的機遇,突出「產業」二字,謀劃實施了鹹豐餘杭現代農業園,集種苗培育繁殖、現代農業展示、文創農業培育、智慧農業數據平臺、城郊休閒旅遊於一體,實現現代農業、體驗農業、文創農業、科研農業四大產業集並和智慧農業展示區、戶外素質拓展區、城郊鄉村旅遊區三大功能分區,總面積1300畝,總投資1.2億元,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貧困戶1000餘人脫貧致富,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500個,就業收入達1000萬元。
「一走廊」,即:打造「生態農業觀光走廊」。圍繞鄉村振興對產業發展的要求,不建無規劃無產業的村莊,不建無民族特色的民居,不發展無前途無特色的產業,沿國省道一線打造茶葉走廊、園林走廊、生態走廊、民居走廊,推動沿線村莊就地城鎮化。目前,已建成麻柳溪、大沙壩、白巖、川洞田園、白水壩綠沃園、苗林老寨等美麗鄉村20餘個,成為我縣精準扶貧特色產業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二、轉型發展,推動「一農一商一旅遊」
發展扶貧產業,必須走三產融合發展之路。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引導社會資本、技術和人才進入農業農村,帶動傳統農業向商業、服務業、旅遊業轉型發展,推動「農商旅」共同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一農」,即:推動新型農民培育。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規範管理、跟蹤服務,引導、扶持和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農業生產經營者,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兩年來,全縣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進行技術、技能、轉移就業培訓5萬多人次,轉移貧困戶就業9300餘人。
「一商」,即: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搶抓被列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機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引進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企業合作共建,採取「農民創業+政府服務」的方式,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農業」的農村電商模式,推動網貨下鄉、山貸進城。目前,全縣已建成1個電商營運中心、1個電商物流配送中心和147個村級電商服務站。2017年,全縣農產品上行交易達1.85億元。
「一旅遊」,即:推動全域旅遊。樹立全域旅遊的發展理念,按照「全域旅遊·5A鹹豐」的思路,以「農業+旅遊」的模式,把茶園當景點建,把村莊當民宿建,把森林、洞群、溼地當公園建,把農村當景區建,不斷豐富旅遊業態和旅遊產品,全力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宣傳營銷,推進產業發展與鄉村旅遊的深度融合。目前,全縣建成3個4A級景區,45個休閒觀光農業示範點,20個景區式美麗鄉村,成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三、政府驅動,推進「一策一聯一改革」
產業扶貧要靠政府驅動和引領,推動多元投資扶貧產業。通過政府政策推動,引導社會聯動,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和產業推進體系,最大程度助推產業發展和貧困戶脫貧。
「一策」,即:推進政策支持。制定《鹹豐縣關於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的十條意見》,圍繞工業用地、技改投資、稅收優惠、物流成本、創新發展、品牌建設、企業上市及金融貼息等10個方面出臺政策,鼓勵和加大有效投資,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增強帶動群眾脫貧能力。出臺差異化補償政策,對當年脫貧的貧困戶,發展產業每戶每年最高可獲得3000元政府補償。出臺金融扶貧政策,建立風險補償金7500萬元,撬動金融貸款3.8億元用於產業發展,為139家市場主體、4538戶貧困戶發放貼息貸款3.07億元。
「一聯」,即:推進利益聯結。建立「市場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引領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貧困戶產業升級,以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服務協作、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模式,實現村集體有穩定收入、貧困戶有長期受益。建立服務經營主體機制,為經營主體和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土地流轉、服務託管、市場銷售、法治諮詢等全方位服務。拓寬利益聯結渠道,貧困戶通過勞動力、技能、土地、林權、房產等入股,實現穩定增收。
「一改革」,即:推進「三權」改革。加快推進農村「三權」改革,不斷創新方法,強化工作措施,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放活土地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解決土地撂荒,有效配置土地,積極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引導農戶向企業流轉土地2.07萬畝,向合作社流轉8.26萬畝,佔全縣流轉土地面積的75.9%。同時,按照「多主體培育、多要素髮力、多利益聯結」思路,通過政府獎補入股和村「三資」(資源、資產、資金)入股,紮實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確保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低於5萬元。
註:以上資料均由申報者提供。
(責編:何倞倞、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