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口只有6萬的小城格外平靜休閒,時間的腳步路過這裡都放慢了下來。
小城臉上的妝容是樸素的,讓我一眼就愛上她。
董裡市場那種鮮活道地的生活氣息令人格外安心。
說董裡是泰國收藏得最好的秘密未免言過其實,畢竟董裡外海群島並非寂寂無聞,不過比起泰國其他城市,來董裡吃風的外國遊客確實跟我在街上遇到的貓一樣少,這個小城臉上的妝容仍然是樸素的,卻能讓我一眼就愛上她。也許她更受泰國遊客歡迎也說不定,但他們要是混進當地人之中我也認不出來,除非我的泰語好到能夠分辨泰國東南西北不同地區不同口音。或者有人可以從裝扮上識別誰是遊客,可惜我這方面嗅覺不太靈敏兼且觀察力差。不管怎樣董裡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沒有什麼觀光氣息,一個人在董裡巴剎亂走時特別顯眼,不時有當地人用不可思議的眼光看我拿著手機,對著他們已經見慣司空的日常生活拍了又拍。
新馬幾近消失的南洋色彩就塗抹在董裡華僑茶室的這個畫面上。
當然也有例外。抵達董裡的第一天傍晚,我和男友在董裡老城區的一家餐廳吃稀飯,泰國人叫kao tom,招呼我們的安娣打死都不相信男友是泰國仔,還取笑他的泰語講得不湯不水,又說我才是道道地地的泰國佬。竊笑之後赫然聽見鄰桌有個老伯講潮州話,想起之前沿途看見的華人茶室、店鋪、旅社、會館和騎樓,南洋風味混搭泰式特色,這才恍然嘴裡的kao tom其實就是潮州粥啦。
當年下南洋的華人移民當中,選擇在這裡落地生根的以潮州人為主。董裡的老城區熟口熟面,要不是街上人人都講泰語,處處可見泰王肖像,我會以為自己走在檳城的喬治市,也難怪我會被誤認為是泰國佬。
走在董裡老城區內,恍若置身於喬治市。董裡有董裡的風味,檳城有檳城的風情,各自各精彩。
即便是在最繁忙的時段,董裡還是有種無所事事的平靜之感。
從嘈雜混亂的曼谷飛來董裡,這個人口只有6萬的小城顯得格外平靜休閒,時間的腳步路過這裡都放慢了下來。這是我所能夠理解的相對論。
董裡平穩的脈搏和安靜的呼吸,令人錯覺這裡的時鐘都走得比別的城市緩慢。
最熱鬧的地段是火車站一帶,最繁忙的時段是早晨和黃昏,其他時候整個小城都在沉睡,在街上溜達的二三遊客不過是她的夢,一覺醒來我們就會消失無蹤。在老城區閒閒地走時路過一面偌大的壁畫,明顯是步檳城喬治市的後塵,令人無言但又覺得可惜,倒不是因為畫得不好。其實董裡有董裡的魅力,檳城有檳城的風情,誰也不必模仿誰,否則「Lonely Planet」也不會把董裡列入2017年十大最佳亞洲城市名單。
董裡特色之一是街上淺綠色嘟嘟車,比起曼谷的嘟嘟車少了一份市儈,多了一份可愛,青蛙造型的車頭沒有最萌只有更萌,這種民間美學泰國俯拾即是。之二是名產董裡蛋糕,斑蘭椰子咖啡三種口味,價格廉宜到我恍若回到70年代的吉隆坡,一口氣買了四盒當伴手禮。後來在面簿上發現有個臺灣大叔幫襯過同一家老字號,禮盒紅噹噹喜洋洋像我童年回憶中的傳統喜餅,老土得來又有一種泰式喜感,吞下肚子我都認得。大叔說椰子口味好吃到65個都不夠,我在心裡暗捶,怎麼沒留一盒自己享用?
董裡還有一個讓我們念念不忘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落腳處,名字叫做A Local Something Hostel,前世是一家老照相館,裝修翻新成一家有feel到令人眼睛一亮的青旅,用腦設計用心經營,業者每個早上會去附近巴剎買些教我味蕾驚豔的泰式甜點回來給住客吃,不起眼的枝微末節藏著暖心誠意。
董裡市場處處都能看見生命的豐饒和慷慨。
當然董裡還有其他值得我向朋友口沫橫飛的地方,董裡巴剎便是其一。有人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去當地的菜市場走一趟就對了,這是匪夷所思的事。一個人在董裡巴剎逛了半個早晨,我不知道自己對董裡的文化了解多少。其實我也不是為了了解什麼文化才去董裡巴剎,我只是喜歡清晨時分去巴剎走走看看聽聽嗅嗅嘗嘗,巴剎是我成長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環。清晨和黃昏是每一個城市最迷人的時刻,光線照到哪裡都是畫和雕塑。我只是喜歡巴剎那種鮮活道地的味道,每一個角落都讓我看見生命的豐饒和慷慨,不然哪來的蔬果花卉豬牛雞鴨魚蝦?
董裡人也有他們自己大推的must-do:品嘗傳統蒸籠點心;乘搭青蛙嘟嘟車遊車河;搭火車去董裡以南20公裡,號稱安達曼海邊的最後一個火車站,整個火車站都是梵谷黃的Kan Tang Station玩自拍;和當地人一起捧場董裡街頭藝術節,也順便扮一下文青……當然,還有到董裡的大小島嶼去曬肚腩,這才是我們來董裡的真正理由。
生命沒有放錯地方,世界仍然正常運轉,每個早晨仍然值得我們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