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地名歷史由來: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民眾,每一個地方的名字都帶有其濃厚的文化特色和歷史使命感,有些地名有著深遠的歷史因素,有些則帶有濃濃的地理特色。邵陽各縣市區的名稱,也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
邵陽古代稱昭陽.別名寶慶。邵陽最開始是零陵北部置的昭陵縣,昭陵又是唐朝皇帝的陵墓,我覺得邵陽的地名還是很模糊,邵陽給人家介紹說是位於邵水之北,所以叫邵陽,
而又說邵字本為昭,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司馬昭是三國魏國時期皇帝,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陵縣改邵陵縣,昭陽縣改邵陽縣(以縣治位於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陽之名由此而得。
然而再來看邵字結構,邵是「召」和「邑」組合起來的字,意思據說是召公的封地人太少,所以取了這個名,希望人口聚集,而召伯又是西周的人物,那麼建於春秋時期的白公城最開始應該用的字是邵而不是昭,唯一的解釋就是邵陽這地名避諱避的還不是一次,避諱這玩意兒在夏商就興起了,邵公的封地很大,人卻很少,取了邵這個地名是希望人來多一點,等到人多起來的時候,白公善壘土築城,開始叫白公城,後來想著還是邵公的封地,甘棠布政,築祠以祭之,改城名的時候自然要避邵公諱,改昭字以替之。不過這些反正都是歷史煙雲,昭陵,昭陽,邵州,敏州,寶慶,現在看來,邵陽其實也不錯,唐代的詩文裡面,邵陽出現的頻率比邵州還要多。記得看三國那會兒,孔明燒魏軍糧草,眼見就要成功了,不料天降大雨,孔明嘆道,天不助吾也。我也嘆道,這雨還改了一個後來偌大一個城市的名字。
根據歷史記載宋代時,全國分為十五路,邵陽屬荊湖南路。南宋理宗趙昀 做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他登基做皇帝後,年號為「寶 慶」,就將邵州升為寶慶府,以年號命名封地,以做紀念。
邵陽市轄3個區、7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邵陽市區(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和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寧縣、綏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及代管一縣級市--武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