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前,剛剛完成香港100 Flex,自補給,自導航,32小時完賽算一口氣,可以得到國際越野跑協會積分。為了不受傷,不影響睡眠,我把100公裡分成兩天,昨天跑了70公裡,去酒店睡一覺,今天早晨5點45分,又回到山中昨天結束的位置,完成剩餘的32公裡,翻越針山,草山,大帽山。打表102.47公裡,累計爬升5625米,無傷輕鬆完賽,體驗非常好。包括睡覺,起止時間31小時11分,可以得到ITRA 5個積分。百公裡這種佛系跑法,是過去8年半對跑步和傷痛的領悟。
2012年7月開始跑步,同月,左腳掉進馬路中間的大坑,崴了,怎麼會?剛開始跑,還沒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下坡沒注意腳下,不專心。休養兩個月才好。這個硬傷莫名其妙,出師未捷,差點斷送了我跑步的大好前程。
2013年只跑了3個全馬,長野馬拉松,墨爾本馬拉松和清邁馬拉松,小傷小痛不斷,但沒有可以記得起來的大傷,大概跑量少的緣故。
2014年6個全馬,1個50公裡。2月東京馬拉松,10公裡左腿ITB髂脛束受傷,第一次跑東京放不下,堅持完賽。賽後養了快2個月才好。5月紐西蘭Rotuora 環湖,7 月德奧邊境羅馬之路Fussen, 11 月的紐約和福建土樓沒受傷。沒想到12月的香港TNF50不到15公裡讓樹根絆倒,右膝蓋破皮流血,連褲子都破了。仍然11小時53分完賽,這是跑了2年首次跑越野,太菜鳥了,對於山野的路況不了解,腿部和腳部的小肌肉也還沒練出來,受傷是必然。之後不到兩周跑了臺北,4小時17分,除了右膝蓋還隱隱作痛,無它傷告別2014。
2015年跑了11個全馬,2個山地全馬,2個50公裡,嘗試了3個百公裡。港馬,高雄都沒事,2月東京32公裡,右腿ITB髂脛束受傷。回來不久左髖在北京香山跑步訓練營扭傷,走路都痛。帶傷硬上,3月跑了人生第一個百公裡,大嶼山100。32公裡天亮時收杖摔倒,右膝蓋破皮流血,傷上加傷。即便如此,還是繼續,到70公裡才糾結了20分鐘退賽。跑步初期,堅持容易,退賽很難。之後的香格裡拉100,4月的平壤,以及6月的秘魯印加古道,南非五大猛獸,英國巨頭都沒明顯受傷,除了五大猛獸腿有些抽筋兒。7月的奧地利冰川馬拉松一路下坡,2900米下到700米,腳上起了個鵪鶉蛋大小的泡,沒有硬傷。8月的外蒙古100,9月的波爾多紅酒,10月的北京,11月的南極冰原馬拉松也基本沒硬傷,除了南極踩在雪地上久了,ITB髂脛束有些老傷復發。12月TNF50無傷完賽。
2016年第一天赤腳跑了大鵬馬拉松,左腳大腳趾底下起了個大血泡,右腳跑完後跟腱痛了好久。1月24日,港百因結冰叫停,止步84公裡,除了差點失溫沒硬傷。5月底去跑珠峰馬拉松,沒受傷,但高反折騰得死去活來,從珠峰大本營下來,腦細胞陣亡無數,全身浮腫,體能和體力一下子回到解放前。7月瀘沽湖兩個人的超馬,8 月哈馬,9月陪大哥跑約旦佩特拉古城沙漠馬拉松都無傷。10月底的Lantau 70 大嶼山70, 30幾公裡左腳小腳趾穿五指鞋踢到石頭頓時紅腫無法正常著地,因山中無法退,堅持到46公裡退賽,養了兩個多月才徹底好,不過不太影響穿正常鞋的路跑。從國慶節的雅丹50公裡和敦煌馬拉松背靠背,再到11月雅典馬拉松,南昌馬拉松,土樓馬拉松,以及一個人刷全馬,沒再大傷。跑量大幅度飄升,身體也更禁折騰。2016-2017新年跨年115公裡環大帽山越野,26公裡下山臺階踩空,右腿膝蓋摔傷,血流不止,又堅持了90公裡完賽,作為777的超長跑。膝蓋沒傷到骨頭,養了23天,直到7天7馬7大洲,首站南極開跑。
2017年是跑步年。1月份的777,從受傷中恢復跑步,南極洲開始邁出第一步。到南美洲第二站,溫度從零下30多度到0度左右,覺得進入夏天。777南美站開跑沒多久,攝影師麥克照相,我忘乎所以跳了一下,沒想到右腿ITB髂脛束扭著了,直到雪梨完賽都沒完全恢復,什麼叫得意忘形?!回來,拖著傷腿跑了港馬,2月跑東京居然跑出4小時25,之後開始認真休息。4月撒哈拉沙漠魔鬼馬拉松,240公裡,無傷完賽,除了腳上長了4-5個水泡。5月亞丁47公裡轉山再次高海拔跑步。10月西班牙800朝聖,16天每天50公裡,各種小傷,不過速度慢,一路不斷調整,800公裡跑下來,身體,體能上了一個新臺階。12月兩次登頂吉力馬札羅,跑了世界最高的全馬,一天在高反噁心嘔吐中熬下來,除了腦傷沒毛病。
2018年跑了14個全馬,6個百公裡,1個800公裡,藍比尼,北極點,朗伊爾,臨滄,瑞士,西西里,哈爾濱,哈薩克斯坦,斯裡蘭卡,泰國,新加坡,香港,到紅色800橫跨江西,湖南,貴州。2月號稱香港最難百公裡Garmin 100完賽,黑了5個腳趾甲。傷得最重的一次,是紅色800第13天在貴州,褲子襪子太緊,左腿小腿外側的骨頭痛,第16天跑了750多公裡,會師日的痛法,若是平時比賽一定要退賽,但那天不行,首屆紅色800,終點必達。抱著這樣的信念,五指,涼鞋,光腳,各種姿勢,終於51公裡到達遵義會議舊址。這個左小腿臏骨的傷,一個多月,才徹底恢復。12月中無傷完賽TNF100。
2019年從環大帽山150公裡退賽開啟。1月中跑了新疆冰雪馬拉松。3月初大嶼山100在40公裡走神神溜號平地摔跤右腿膝蓋受傷,臉的右邊和眼角也摔傷,又跑了65公裡完賽。跑步破相是第一次。退賽原則也基本改為皮肉傷不退,硬傷必須退。香港西部50,Mountain Rage 50,死海50,阿布達比自己跑全馬,都在訓練UTMF, 可惜2019年的環富士山因大雪中止比賽。6月陪二哥108公裡日本熊野古道,作為他的高中畢業禮物。7月跑遍歐洲15國15馬:赫爾辛基,雷克雅未克,斯德哥爾摩,牛津,都柏林,克拉科夫,布加勒斯特,伊斯坦堡,斯科普裡,索菲亞,貝爾格勒,布達佩斯特,布拉提斯拉瓦,維也納和額爾斯克,無硬傷。回來,10月跑了蘇格蘭的尼斯湖馬拉松,單個全馬,不再受傷。
10月下旬紅色800第二季,從上海一大會址到江西瑞金。第三次跑800公裡,對於傷痛的管理也更加有經驗有章法:
2019年紅色800第7天,青山湖到浙西大峽谷,左腿小腿左下側與腳背連接處開始痛,這裡從來沒痛過,不是骨頭,也不是肌肉,可能是筋膜,走跑結合,一公裡按摩一次左腿。到34公裡多,明白癥結所在,長時間跑步,腳是腫的,襪子小了,腳踝收口,影響血液循環。因為右腳涼鞋鞋底有個洞,去年跑就扎壞了,這兩天穿涼鞋,也穿襪子防磨腳。我立即脫掉襪子,裸腳,跑了一會兒,好些了。這種超長多日賽,恢復是最重要的,要不惜一切代價讓傷痛恢復。立馬決定,24小時斷食,不吃了。
第8天,浙西大峽谷去石門峽,是最艱苦的一天。我一路找老鄉借水衝腳,左腳腳踝腫得很厲害,也很痛,衝涼水可以降溫止痛。左腳大腳趾動一下,覺得腳背連著小腿的骨頭嘰咕嘰咕響,裡面有積液。左右腳的聲音完全兩樣,無數次想放棄的念頭,無數次在一步一步的堅持中被否定掉了。
第12天,32.5公裡過橋,左腳不給力,被路面的釘子絆倒,右膝蓋和右手肘立即倒地出血。可憐的右膝蓋,左右腿不平衡,傷的總是它。
第15天會師前夜,經過將近400公裡的調整,以毒攻毒,左腳的傷基本好了。
兩次紅色800手腕都傷得抬不起來,怎麼會?手錶太重了,每天50公裡,遠道無輕債,只好中途換表,特輕型的。
2020年是越野年,除年初汶萊跑了個全馬,其他都是香港的山野。自己跑越野,速度不快,全身運動,反而一年沒怎麼受傷,屬於跑步以來跑量最大受傷最少的一年。究其原因?8年多,肌肉骨頭筋膜練出來了,傷自然就少了。再有,跑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少了爭強好勝,少了更快更高更強,傷自然少了。還有,定期斷食排毒,各種發炎小傷小痛都自愈了。
縱觀8年受的傷,傷筋動骨100天,我的很多傷在一兩個月之內就能夠徹底好,怎麼治的?其中一件利器就是斷食療傷。兩次東京之後,TNF 50 摔傷,環大帽山115公裡傷後,大嶼山100公裡摔傷,都馬上賽後斷食,3天到5天不吃,效果奇好。就連2019年紅色800能夠傷後在每天50公裡的壓力下,通過24小時斷食,以毒攻毒,將受傷部位控制,不擴大,可以每天跑個50公裡好一點,可謂神奇化異。
跑步如果可以慢慢來,做個5-10年計劃,不要象我一開始急功近利,快速上量上難度,受傷的可能性則會大大降低。受過的傷,養好了,身體會更皮實,傷到現在,我的ITB和右膝蓋幾乎刀槍不入,更強大了。
通過受傷來強筋健骨似乎不妥,不過我發現,因為跑步,因為受傷重建繼續跑步的循環,我趔趄一下,不容易摔倒了;即使摔倒,不容易傷到筋骨了。跑來跑去,反而傷越來越少了。
所以2021, 為何跑步?為了少受傷。
(全文完)
跑步受傷那點事(上)|為何跑步2021
為何跑步2020 (上)
為何跑步2020(中)
為何跑步2020(下)
***
萬一受傷?學會斷食。跑族輕斷食8期,2021年2月1日至5日,1月22日截止,報名通過掃碼以下申請,非誠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