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而元宵賞燈則始於東漢明帝時期。
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之後這種佛教禮儀逐漸演變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除了賞燈,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有吃湯圓或者元宵的習慣,而我們仙桃人就很特別了,必須要吃糰子!吃過糰子,這一年一度的春節才算真的過完了。
小時候就常聽大人們念叨「年小月半大」,可見仙桃人對元宵節的重視。每每臨近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做糰子。
仙桃的糰子,用料講究。一定要選用略帶有粘性的米作為原料,否則不易成團。選好的米淘淨,瀝乾水分。再用機器夾成米粉,接下來就可以進蒸鍋啦!
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家都是用院子裡的石磨,最喜歡湊熱鬧跟在大人旁邊一起推~而現在農村的石磨也都被閒置了。
蒸好的米粉又白又香,兌入適量的水,拿一根木棍把米粉打的更加細膩軟糯後,用紗布蓋著備用。
糰子餡料多以臘肉為主,摻有蓮藕、蘿蔔、白菜、香乾、粉條、蒜苗等等,口味多樣~我最喜歡的就是粉條和藕丁餡!需要注意的是,臘肉的肥瘦比例也是有訣竅的喔。太肥會膩,太瘦就柴。
▲易入味的香乾必不可少
▲藕丁讓糰子的口感更有層次
根據自己的喜好準備好原材料後,切成丁,入鍋炒熟,最後撒上一把蒜苗,香味立刻撲鼻而來。
▲最愛粉條餡
因為太香,小時候總也忍不到糰子包好出鍋的那一刻。外婆一邊包,我一邊拿著碗在旁邊挖著吃。這時候一定是會被媽媽罵的,而外婆總是笑著幫我圓場。
很多時候,味蕾比大腦的記憶更深刻。哪怕時光流轉,有些記憶永遠留在唇齒之間。所以在我記憶裡,外婆的笑,是香香的糰子味。
包糰子,看起來簡單,其實是需要一定功力的。皮捏的太薄會破,露餡流油不好看,皮太厚不僅難熟而且也難吃。秘訣就是熟能生巧!
取出備好的蒸米粉,稍微揉一揉,這樣出來的糰子皮會更有嚼勁。然後揪出糰子大小的米糰搓成一個圓球。
再用大拇指按成內陷的半圓狀,用勺子取適量的餡放進窩中。
慢慢轉動糰子,慢慢收攏、收口,再略微搓一下就做好了。如米糰粘手的話,可以用水把手打溼再捏。
做好的糰子一字排開,圓溜溜、白嫩嫩,開愛極了!
接下來就可以進鍋蒸了。小時候,外婆在灶臺的鍋裡放幾瓢水,架上蒸籠就開蒸了。現在很少有人用那種竹製的蒸籠了。
蒸糰子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水燒開後,蒸上大約十五分鐘,糰子就熟了。整個廚房白霧茫茫,吹開熱氣,一堆蒸好的糰子晶瑩透剔,既好看,又好吃!
一口下去,米香混合著菜香,讓人慾罷不能,這種時候常常因為太心急被燙到舌頭。
糰子吃法多樣,除了蒸,還可以炸,可以烤。
炸糰子是小學時期過早最愛!隔著很遠就被香味吸引,小心翼翼貢獻出少得可憐的過早錢,接過糰子迫不及待就是一口。外脆裡嫩,香乾入口即化,臘肉的香味在嘴裡縈繞不散。
烤糰子只在外婆家吃得到。餓了,隨時用火剪夾起一個糰子放進柴火灶,不停翻轉,等到糰子皮泛黃烤焦的時候拿出來。偶爾烤過了,糰子皮裂開,臘肉的油流出來,擋不住的香味從爐火中飄出,說不出的美味!
吃過糰子,該上學的上學了,該上班的上班去,該出門的也背起行囊離開家鄉。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要開始新一輪的徵程,並期待著下一次的團圓。
最普通的食材,卻往往能做出最溫暖的食物。這些帶著溫度的味道,大概就叫做人情味吧~今天吃糰子了嗎?你最喜歡什麼餡?關於糰子,你又有著怎樣的特殊記憶呢?評論告訴大家吧!
-End-
出品:江漢熱線
編輯:江小宅 主編:柳落月
攝影:江小宅
江漢熱線原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