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山文化是湘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數千年儒家文化與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糅合發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湘西南地區有著廣泛的歷史傳承和活性表現。
湖南城步飛山文化的核心內容主要表現為精忠報國、清正廉潔、耕讀傳家、艱苦奮鬥和尚武強身等精神品格。
飛山文化在城步的主要遺蹟遺存
飛山文化較早見於《資治通鑑·唐記》對「飛山蠻」的記載。從靖州鬥篷坡遺址、洪江高廟遺址等文化遺址推斷,它的形成應該相當久遠,至唐末達於鼎盛。其影響範圍大致在今湘西、黔東、桂北、鄂西、渝東五省(市區)一帶,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雪峰山、武陵山、南嶺三大山系。其後影響逐步流播於川、滇及東南亞等地區,形成奇特的飛山文化現象。初步考證,「飛山蠻」主要代表人物楊再思的祭祀場所飛山廟(官、祠)遍布飛山周邊五十餘縣,其中,靖州、銅仁兩處為省級文保單位,錦屏一處為國保單位,每年均有祭祀活動。
飛山文化在湖南城步的主要遺蹟遺址有:
飛山 位於城步儒林鎮東門街南面。相傳,武岡雲山一峰從天空飛來落此,故名。據《城步縣誌》載:「飛山,縣東半裡,上有楊令公祠,或解小石泉,清涼,味甘,邑人禱雨於此。」
1987年城步縣文物普查辦公室調查記錄,飛山在縣城東半華裡城步師範背後。其記錄文物所在地理形勢為:飛山位於縣城東門街南,東為城步一中和縣城通往白蓼洲公路,南與獅子山相連,西與城步民族瓷廠相連,北為東門街。全山為石灰巖地質結構。
飛山橋位於城步縣蔣坊鄉杉坊村,距縣城26公裡,距鄉政府5公裡,橫跨赤水,東為關蔣公路,南北為村莊,西北為公路出口。飛山橋為單孔石拱橋,橫跨赤水,上有橋亭,四排三間,長12米,寬5米,據當地群眾反映,幾百年前,曾在此建過一座石拱橋,上築橋亭,橋上供有令公楊再思、關羽和周倉的塑像。因年久失修,橋被洪水衝垮,後經維修,再毀於水患。直到1980年,政襄民助,在舊址重建拱橋。
楊氏官廳坐落在城步縣儒林鎮楊家將村,從明崇禎五年(1632)年開始修建,直到清末宣統元年(1909)先後三次建成。全屋為磚木結構,單層四合,長24米,高6.2米,前後正廳均為四排三間,四周為青磚厚牆,側牆上兩頭各粉飾有高矮不等的三隻尖角,屋脊、簷口彩繪龍鳳花草及人物故事圖,石木鏤刻,十分精美。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再思墓位於城步縣城北儒林鎮楊家將村(原十裡樹村)竹枝坡),以懸棺式葬於高祖山山腰龍開口巖穴內,東、南、西、北靠羅漢山,西北面向田壠,約兩公裡處為武城公路,西南接十裡樹,東北連黑洞裡。墓後巖穴,原生長楠竹一根,尾垂墳上,微風吹拂,竹尾來回擺動,故稱「金竹掃墳臺」。
城步飛山文化的精神實質
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精忠報國精神是中華美德和信仰的一種體現,也是苗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精忠報國是漢族的一種精神,蘇武精忠報國,忍辱淪為牧人,寧死不降匈奴,高風亮節傳千古;文天祥精忠報國,實現了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嶽飛精忠報國,護宋抗金,雖死無憾;李大釗精忠報國,從容走向絞刑架,堅信共產主義定能實現。精忠報國也是苗族的一種精神,古往今來,無數苗族英烈前赴後繼,為國捐軀。城步楊家將,跨越唐、宋、元、明、清千年歷史,精忠報國、頑強不屈,滿門忠烈,世代流芳,真可謂「忠義惟憑一點心,疆場誓死萬人欽」。城步楊家將以精忠報國為傳統家風,教育楊家後人世代忠君愛國,服務人民,為民族大義奉獻全部精力乃至寶貴的生命。
耕讀傳家的儒家思想。勤耕苦讀精神是苗族先民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也是城步苗族最重要的一種人文精神,城步苗族或勤於耕作,或刻苦讀書,或研習武藝,歷經千多年發展,形成了以吃苦耐勞、耕讀傳家為特質的傳統人文精神。城步苗族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興辦書院,發展苗族教育。據《宋史·蠻夷二》載,早在宋神宗熙寧二年,已「歸附」朝廷的城步苗族楊姓先祖楊光僭父子就向當地「政府」請求「建學舍,求名士教子孫」,結果被採納。到了元皇慶二年(1313年),城步赤水峒鄉紳楊再成在當地耆宿楊景清、江長順、張茂卿等人資助下,在城步建成了「儒林書院」,「延師講學」開啟民智。「儒林書院」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一所書院,僅次於宋代建立的四大書院之一——長沙嶽麓書院。城步苗族才俊通過勤學苦讀,走上了「學而優則仕」道路。
尚武強身的苗族血性。苗族有習武傳統,或用以強身健體,或為了自衛禦敵,其先人創造和發展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武術,並且世代相傳,發展成為苗族群眾熱愛的體育活動,練就了一個民族的堅強體魄。苗族武術也造就了一代代苗族將領和苗族農民起義領袖,以及不勝枚舉的苗族「拳師」。城步「楊家將」無一不是苗族武術的頂級高手,他們憑藉過人的武藝和膽識,英勇奮鬥,頑強不屈,馳騁疆場,建功立業。
飛山文化對城步經濟社會的主要影響
促進了教育事業長期發展。早在唐末宋初,城步境內私塾逐漸興起。到了元代,城步苗族地區已經出現了書院——儒林書院。儒林書院共辦學三百餘年,為城步苗族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不少苗族青年志士在此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遺憾的是,該書院毀於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儒林書院被焚毀後的清乾隆七年(1742年),城步知縣張方佳又在白雲洞北側的白雲庵舊址建成白雲書院,建有講堂、後堂、門樓、左右齋舍共十二間。張方佳還在城步生苗區扶城、橫嶺、莫宜、蓬洞、攔牛「五峒」地區設義學,使苗峒人民「知書明禮」。
滋潤苗區人才輩出。城步苗族從很早時候起就注重發展教育,大辦書院、義學,注重人才培養,使城步苗區出現了歷代舉人進士、文臣武將代不乏人的良好局面,在歷史上產生了一大批開國建功、拓疆創業的有功之臣。藍玉和沐英就是這些人才中的佼佼者。藍玉,城步扶城峒(今城步丹口鎮)人,「有大將才」,作戰勇敢,有膽有識,能徵善戰,屢立戰功,深受朱元璋賞識,成為明代戰時統兵的最高將領和開國元帥。沐英也是扶城峒人,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深受戰爭的考驗與洗禮,到洪武十六年,39歲的沐英受命鎮守雲南,積勞成疾逝後,被追封為「黔寧王」。
維護了社會長期穩定。「城步地,楊半邊」。楊氏苗族是城步大姓,屬世居苗族。「千年飛山文化」是城步楊氏苗族的精神家園,維繫了城步苗族的團結互助,也維護了城步各族人民的團結穩定。歷史上,城步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反抗歷代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的殘暴統治。新中國成立後,城步苗族當家作主,建立了苗族自治縣,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充分享受到了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
推進飛山文化創新發展
加大對飛山廟等遺蹟遺址的保護力度。城步保存有眾多飛山廟飛山橋古建築,還有楊氏官廳、楊再思墓、飛山老屋場等飛山文化遺蹟,大部分已被縣人民政府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立碑保護,「楊家將文化」還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對這些遺蹟文化進行有效保護,既是對先人開疆拓土艱苦創業事跡的敬重,也是對後人守土持家捍衛祖國尊嚴的警示。
積極組織開展城步楊家將文化慶祝活動。楊家將文化是城步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而成,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與城步苗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積極開展楊家將文化紀念慶祝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城步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活躍鄉村文化,而且更重要的這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形式,能夠充分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清明祭祖為平臺搞好民間民族節慶活動。目前,與飛山文化有關的城步節慶活動主要有春節、三月三油茶節、四月八姑娘節和烏飯節、五月初四小端午節、五月十四大端午節、六月六山歌節以及清明祭祖尋宗、楊再思公誕辰忌日等節日慶典活動。要鼓勵支持民間合理有序的開展慶祝活動,特別是開展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以凝聚團結民心,豐富節慶文化,推進鄉村振興。
大力促進飛山文化與旅遊糅合發展。努力發掘城步楊家將文化濃重傳奇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說、民間傳說等,通過編輯出版歷史小說、民間故事,攝製播放電影、電視劇,排練歌舞劇和文藝晚會等方式,再現飛山神話和楊家將傳奇,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使飛山文化與飛山地區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情有機融合,和諧共生,推進文旅事業蓬勃發展。
作者簡介:雷學業,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政協原學習文史委主任。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湖南省民族研究學會會員、湖南省苗學學會會員、邵陽市政協文史研究員、邵陽市優秀社科專家。研究領域為苗族歷史、文化、民俗和古苗文字。已在《人民日報》《中國民族報》《人民政協報》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全國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獲湖南省社科聯2015年年會論文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