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學業:探析湘西南千年飛山文化

2020-12-12 紅網

飛山文化是湘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數千年儒家文化與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糅合發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湘西南地區有著廣泛的歷史傳承和活性表現。

湖南城步飛山文化的核心內容主要表現為精忠報國、清正廉潔、耕讀傳家、艱苦奮鬥和尚武強身等精神品格。

飛山文化在城步的主要遺蹟遺存

飛山文化較早見於《資治通鑑·唐記》對「飛山蠻」的記載。從靖州鬥篷坡遺址、洪江高廟遺址等文化遺址推斷,它的形成應該相當久遠,至唐末達於鼎盛。其影響範圍大致在今湘西、黔東、桂北、鄂西、渝東五省(市區)一帶,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雪峰山、武陵山、南嶺三大山系。其後影響逐步流播於川、滇及東南亞等地區,形成奇特的飛山文化現象。初步考證,「飛山蠻」主要代表人物楊再思的祭祀場所飛山廟(官、祠)遍布飛山周邊五十餘縣,其中,靖州、銅仁兩處為省級文保單位,錦屏一處為國保單位,每年均有祭祀活動。

飛山文化在湖南城步的主要遺蹟遺址有:

飛山 位於城步儒林鎮東門街南面。相傳,武岡雲山一峰從天空飛來落此,故名。據《城步縣誌》載:「飛山,縣東半裡,上有楊令公祠,或解小石泉,清涼,味甘,邑人禱雨於此。」

1987年城步縣文物普查辦公室調查記錄,飛山在縣城東半華裡城步師範背後。其記錄文物所在地理形勢為:飛山位於縣城東門街南,東為城步一中和縣城通往白蓼洲公路,南與獅子山相連,西與城步民族瓷廠相連,北為東門街。全山為石灰巖地質結構。

飛山橋位於城步縣蔣坊鄉杉坊村,距縣城26公裡,距鄉政府5公裡,橫跨赤水,東為關蔣公路,南北為村莊,西北為公路出口。飛山橋為單孔石拱橋,橫跨赤水,上有橋亭,四排三間,長12米,寬5米,據當地群眾反映,幾百年前,曾在此建過一座石拱橋,上築橋亭,橋上供有令公楊再思、關羽和周倉的塑像。因年久失修,橋被洪水衝垮,後經維修,再毀於水患。直到1980年,政襄民助,在舊址重建拱橋。

楊氏官廳坐落在城步縣儒林鎮楊家將村,從明崇禎五年(1632)年開始修建,直到清末宣統元年(1909)先後三次建成。全屋為磚木結構,單層四合,長24米,高6.2米,前後正廳均為四排三間,四周為青磚厚牆,側牆上兩頭各粉飾有高矮不等的三隻尖角,屋脊、簷口彩繪龍鳳花草及人物故事圖,石木鏤刻,十分精美。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再思墓位於城步縣城北儒林鎮楊家將村(原十裡樹村)竹枝坡),以懸棺式葬於高祖山山腰龍開口巖穴內,東、南、西、北靠羅漢山,西北面向田壠,約兩公裡處為武城公路,西南接十裡樹,東北連黑洞裡。墓後巖穴,原生長楠竹一根,尾垂墳上,微風吹拂,竹尾來回擺動,故稱「金竹掃墳臺」。

城步飛山文化的精神實質

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精忠報國精神是中華美德和信仰的一種體現,也是苗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精忠報國是漢族的一種精神,蘇武精忠報國,忍辱淪為牧人,寧死不降匈奴,高風亮節傳千古;文天祥精忠報國,實現了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嶽飛精忠報國,護宋抗金,雖死無憾;李大釗精忠報國,從容走向絞刑架,堅信共產主義定能實現。精忠報國也是苗族的一種精神,古往今來,無數苗族英烈前赴後繼,為國捐軀。城步楊家將,跨越唐、宋、元、明、清千年歷史,精忠報國、頑強不屈,滿門忠烈,世代流芳,真可謂「忠義惟憑一點心,疆場誓死萬人欽」。城步楊家將以精忠報國為傳統家風,教育楊家後人世代忠君愛國,服務人民,為民族大義奉獻全部精力乃至寶貴的生命。

耕讀傳家的儒家思想。勤耕苦讀精神是苗族先民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也是城步苗族最重要的一種人文精神,城步苗族或勤於耕作,或刻苦讀書,或研習武藝,歷經千多年發展,形成了以吃苦耐勞、耕讀傳家為特質的傳統人文精神。城步苗族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興辦書院,發展苗族教育。據《宋史·蠻夷二》載,早在宋神宗熙寧二年,已「歸附」朝廷的城步苗族楊姓先祖楊光僭父子就向當地「政府」請求「建學舍,求名士教子孫」,結果被採納。到了元皇慶二年(1313年),城步赤水峒鄉紳楊再成在當地耆宿楊景清、江長順、張茂卿等人資助下,在城步建成了「儒林書院」,「延師講學」開啟民智。「儒林書院」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一所書院,僅次於宋代建立的四大書院之一——長沙嶽麓書院。城步苗族才俊通過勤學苦讀,走上了「學而優則仕」道路。

尚武強身的苗族血性。苗族有習武傳統,或用以強身健體,或為了自衛禦敵,其先人創造和發展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武術,並且世代相傳,發展成為苗族群眾熱愛的體育活動,練就了一個民族的堅強體魄。苗族武術也造就了一代代苗族將領和苗族農民起義領袖,以及不勝枚舉的苗族「拳師」。城步「楊家將」無一不是苗族武術的頂級高手,他們憑藉過人的武藝和膽識,英勇奮鬥,頑強不屈,馳騁疆場,建功立業。

飛山文化對城步經濟社會的主要影響

促進了教育事業長期發展。早在唐末宋初,城步境內私塾逐漸興起。到了元代,城步苗族地區已經出現了書院——儒林書院。儒林書院共辦學三百餘年,為城步苗族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不少苗族青年志士在此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遺憾的是,該書院毀於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儒林書院被焚毀後的清乾隆七年(1742年),城步知縣張方佳又在白雲洞北側的白雲庵舊址建成白雲書院,建有講堂、後堂、門樓、左右齋舍共十二間。張方佳還在城步生苗區扶城、橫嶺、莫宜、蓬洞、攔牛「五峒」地區設義學,使苗峒人民「知書明禮」。

滋潤苗區人才輩出。城步苗族從很早時候起就注重發展教育,大辦書院、義學,注重人才培養,使城步苗區出現了歷代舉人進士、文臣武將代不乏人的良好局面,在歷史上產生了一大批開國建功、拓疆創業的有功之臣。藍玉和沐英就是這些人才中的佼佼者。藍玉,城步扶城峒(今城步丹口鎮)人,「有大將才」,作戰勇敢,有膽有識,能徵善戰,屢立戰功,深受朱元璋賞識,成為明代戰時統兵的最高將領和開國元帥。沐英也是扶城峒人,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深受戰爭的考驗與洗禮,到洪武十六年,39歲的沐英受命鎮守雲南,積勞成疾逝後,被追封為「黔寧王」。

維護了社會長期穩定。「城步地,楊半邊」。楊氏苗族是城步大姓,屬世居苗族。「千年飛山文化」是城步楊氏苗族的精神家園,維繫了城步苗族的團結互助,也維護了城步各族人民的團結穩定。歷史上,城步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反抗歷代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的殘暴統治。新中國成立後,城步苗族當家作主,建立了苗族自治縣,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充分享受到了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

推進飛山文化創新發展

加大對飛山廟等遺蹟遺址的保護力度。城步保存有眾多飛山廟飛山橋古建築,還有楊氏官廳、楊再思墓、飛山老屋場等飛山文化遺蹟,大部分已被縣人民政府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立碑保護,「楊家將文化」還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對這些遺蹟文化進行有效保護,既是對先人開疆拓土艱苦創業事跡的敬重,也是對後人守土持家捍衛祖國尊嚴的警示。

積極組織開展城步楊家將文化慶祝活動。楊家將文化是城步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而成,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與城步苗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積極開展楊家將文化紀念慶祝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城步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活躍鄉村文化,而且更重要的這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形式,能夠充分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清明祭祖為平臺搞好民間民族節慶活動。目前,與飛山文化有關的城步節慶活動主要有春節、三月三油茶節、四月八姑娘節和烏飯節、五月初四小端午節、五月十四大端午節、六月六山歌節以及清明祭祖尋宗、楊再思公誕辰忌日等節日慶典活動。要鼓勵支持民間合理有序的開展慶祝活動,特別是開展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以凝聚團結民心,豐富節慶文化,推進鄉村振興。

大力促進飛山文化與旅遊糅合發展。努力發掘城步楊家將文化濃重傳奇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說、民間傳說等,通過編輯出版歷史小說、民間故事,攝製播放電影、電視劇,排練歌舞劇和文藝晚會等方式,再現飛山神話和楊家將傳奇,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使飛山文化與飛山地區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情有機融合,和諧共生,推進文旅事業蓬勃發展。

作者簡介:雷學業,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政協原學習文史委主任。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湖南省民族研究學會會員、湖南省苗學學會會員、邵陽市政協文史研究員、邵陽市優秀社科專家。研究領域為苗族歷史、文化、民俗和古苗文字。已在《人民日報》《中國民族報》《人民政協報》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全國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獲湖南省社科聯2015年年會論文評比一等獎。

相關焦點

  • 雷學業:城步苗族傳統飲食文化探幽
    雷學業攝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生活在湘、桂、黔、鄂、渝、川、滇等大山區。苗族同胞世世代代形成了優良的民族傳統和民族風格,創造了悠久燦爛獨特的民族文化。湖南城步苗族歷經史上艱苦卓絕的遷徙歷程,自鄱陽湖、洞庭湖入湘江,沿沅水進巫水,在雄溪上遊定居發展,開山造田,插標為界,依山傍水,結寨而居,開發出了湘桂邊陲南山山區這片廣袤富饒的美麗土地,形成了桂東北湘西南瑰麗多姿的苗族文化風情,也樹立了喜香好甜、偏酸嗜辣、熱愛濃茶烈酒的飲食習俗。
  • 談古論今話湖南-14 靖州飛山旅遊風景區遊
         靖州飛山是湘西南的一座仙山,這裡的飛山孕育千萬的人們,前來旅遊的絡繹不絕!將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神採,一些傳統手工藝、民族建築、民族節慶、民族體育等活動重新活躍起來。在此過程中,不僅充分展現了其歷史文化價值,也為居民創造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文化與多種文化的融合。
  • 廣西三江八寨飛山廟的心靈慰藉及情感寄託
    廣西三江程陽八寨飛山廟,在這個侗族佔多數人口的地方,人們崇拜和心靈慰藉及情感寄託的神氏叫楊再思。楊再思為五代時靖州少數民族首領,侗族人民頂禮膜拜的英雄。這個時期侗族「飛山王」楊再思,偏安亂世,維護一統,既不稱王、也不稱霸,民族團結和睦、融合發展,形成那個時代的「飛山精神」。楊再思生於唐鹹通十年(公元869年)農曆六月初六,卒於後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農曆十月二十六日,壽88歲,葬於貴州省黎平縣長嶺崗,是唐未、五代「飛山蠻」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公」。
  • 湖南靖州攬勝:飛山旅行記
    老妹說飛山看看也中,不過,去老城看看更好,石板路,吊腳樓,比鳳凰城要好,並說鳳凰只是炒作的好,和她溝通好幾遍才聽明白她說的「炒作」這個詞,能在她口裡聽到炒作這樣的詞,覺得老妹應該是有點文化的人,大大增加了我的親切感,於是我又問她去飛山怎麼走,沒想到我真問到了,這做細粉的比開旅店的知道得多,她告訴我,站前廣場有2路公交,坐車在二醫院下車,就到飛山新城了,然後後再打聽怎麼上山
  • 《五律》飛山禮讚
    飛山,坐落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城西約十裡,現城市擴張,幾近西緣。傳說是女媧鍊石補天時,遺落下一塊五彩石,在此聚氣成山。因此,飛山,意即天外飛來之山。飛山夕照,圖片來自網絡飛山雄偉嵯峨,山巔臺地上再矗三座山峰,分別為頭寶鼎、二寶鼎、三寶鼎。
  • 秘境湘西 之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芙蓉鎮
    芙蓉鎮,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本名王村。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宏偉瀑布穿梭其中,又稱 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由於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遂更名為 芙蓉鎮。溪州銅柱迴蕩千年跫音。
  • 靖州縣飛山古銀杏(銀杏篇15)
    位置:靖州縣渠陽鎮飛山景區方廣寺後門坐標:東經109.648985度,北緯26.600651度樹齡:1000年胸圍:6.81米 靖州縣城西五公裡飛山景區方廣寺後門處生長著一顆千年古銀杏,樹齡1000年,胸徑2.17米,樹高22.5米,冠幅17米,雄偉蒼勁,巍峨挺拔。相傳是飛山太公楊再思親手種植。
  • 雷學業:傳承民族建築文化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張鍵攝)   一、苗族建築文化特色濃鬱   地處湘桂邊陲的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保留有眾多的古民居古村落,苗族建築文化多姿多彩,擁有較高的人文歷史、文化藝術和經濟社會價值,民族文化底蘊濃鬱,特色鮮明。千百年來,城步苗族建築形成了穩重、典雅、均衡、美觀的空間美學風格。
  • 這個書院論壇上,文化大家探尋道南一脈、解讀文化崀山!
    ▲ 中國·崀山首屆書院文化論壇以「道南一脈,文化崀山」為主題,由新寧縣委、新寧縣人民政府主辦,新寧縣政協、新寧縣委宣傳部、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政協雲、網易湖南、力量湖南承辦
  • 行攝湘西:芙蓉鎮,一個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本名王村,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宏偉的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因電影《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這也是湘西最大最壯觀的一道瀑布,高60米,寬40米,分兩級從懸崖上傾瀉而下,聲勢浩大,方圓十裡都可聽見。
  • 行攝湘西:芙蓉鎮,一個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本名王村,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宏偉的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因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遂更名為「芙蓉鎮」。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芙蓉鎮三面環水,瀑布穿鎮而過,別有洞天。這也是湘西最大最壯觀的一道瀑布,高60米,寬40米,分兩級從懸崖上傾瀉而下,聲勢浩大,方圓十裡都可聽見。春夏水漲,急流直下,飛虹相映,五彩紛呈。「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由此得名。
  • 裡耶,神秘凝重的湘西文化符號
    裡耶已經演變成一個神秘凝重的湘西文化符號,讓湘西歷史變得完整厚實,讓湘西文明變得源遠流長。 裡耶秦城的橫空出世,猶若盛夏時節的霹雷豪雨,給人以震驚和清涼,亦如寒夜時分的冉冉朗月,使人頓覺明亮和豁然。裡耶秦城一度且一直為裡耶這塊久已平淡無奇的土地,注入神秘的元素。 裡耶秦城不大,卻是目前世上唯一完整的秦朝古城池。
  • 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建設總體設計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大湘西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大湘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旅遊發展規劃(重點圍繞能成為獨立旅遊目的地的核心節點,輻射帶動特色景點集群發展鄉村旅遊休閒產業,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加強信息互聯互通及文化內涵的發掘傳播,用信息化帶動旅遊產品的便利化,促進民俗文化產業、特色農業、商貿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加快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休閒化發展,打造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帶動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湘西芙蓉鎮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所以,千年古鎮也有很多,不,今天來看看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湘西芙蓉鎮。芙蓉鎮又名王村,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城鎮,與位於湘西土查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龍山裡耶鎮、瀘溪浦市鎮、花垣茶坑鎮一起,又被稱為「湘西四名鎮」,又被稱為酉陽雄鎮、「小南京」。說起掛在瀑布上的古鎮,來看看什麼樣的城市「懸掛著」吧。
  • 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湘西芙蓉鎮
    湘西,是中國南方大地上最為奇特的一個地方,這裡有著獨一無二的山水風景,更有神秘莫測的地域文化。可謂自然風景秀美,歷史悠久。而提起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令無數旅遊愛好者魂牽夢繞的名字。它,就是芙蓉鎮。芙蓉鎮,原名王村,地處於風景秀美的武陵山區,三面環水,地理位置奇特。
  • 湖南湘西適合慢生活3大古鎮,美景不輸江南水鄉,隱匿千年遊客少
    與其他湘西碼頭商埠不同的是,洪江一座座高宅大院和數不盡的商號、錢莊、戲臺述說著它的繁盛,素有「湘西明珠」、「小重慶」等美譽。它們同水系、街道、建築等構成了古城燦爛的商道文化,等著遊人來探索。走在鎮子上,民居規模沿水布局,酉水於此流過,也是湘西境內唯一途徑地。街道兩側商鋪和土家吊腳樓有序分布,高低錯落,八角簷飛翹,頗具民族特色。
  • 想不到湘西還有這樣的古鎮!去鳳凰古城,不如去這座千年小鎮
    一說到湘西,大家都會先想到鳳凰古城。各地的遊客去湘西,肯定會去鳳凰古城,卻很少有人知道芙蓉古鎮。芙蓉古鎮是一座建在瀑布上的古鎮,人們過著寧靜樸素的小鎮生活。芙蓉古鎮比鳳凰更古樸,比麗江更風情!去鳳凰古城,不如去這座千年小鎮。
  • 瀑布上存在著千年的建築,湘西芙蓉古鎮
    今天小編又來給大家介紹新的古鎮了,介紹的是千年芙蓉古鎮!湘西芙蓉鎮原名王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也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被稱為「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為什麼會叫芙蓉鎮呢?,芙蓉鎮不僅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而且還將自然的景色,與依舊不變的古樸民族風情融洽在一起,同時也是一個尋幽訪古的好景點。
  • 芙蓉鎮,瀑布上的千年古鎮,湘西四大名鎮之一
    美麗而神秘的湘西,有一座瀑布之上的千年古鎮,風景秀麗,藏於群山之中、酉水之畔,本是千年土司王城,因為一部電影而聲名鵲起、享譽全國。這座千年古鎮,就是地處湘西永順縣的芙蓉鎮。明年,我們就能乘高鐵去這個瀑布之上的千年古鎮逛吃逛吃啦。
  • 老電影中的千年古鎮,掛在瀑布上的芙蓉鎮,湘西之美盡在於此
    沅水兩岸的奇山異洞、河街碼頭,變幻的煙雲、清幽的小溪以及羅列的屏峰,這是絢麗多彩的自然之美,是沈從文筆下的迷人的湘西畫卷。要論湘西的古城,最出名的莫過於鳳凰古城了,無數遊人迷醉在鳳凰的時光碎夢裡,但也有許多人說,如今的鳳凰已經不是當初的鳳凰了,商業化氣息濃厚,宰客拉人的聲音不絕於耳,一片烏煙瘴氣。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位於湘西一隅,比鳳凰更古樸,也比鳳凰更寧靜,這裡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土家特色吊腳樓,有令人回眸的青石板巷,有令人驚鴻一瞥的王家大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