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古鎮,古風濃鬱。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三條街,名曰順河街、新街、長街,皆是石板鋪路,歲月在石板路上留下了道道凹印。古街除有關宮殿為木石建築外,其餘全為硬山木製穿鬥結構,柱礎方形,無圖案。多為一樓一底,有的地方還有小四合院。建築細節處,古樸美麗,窗間有各種雕花,簷柱下有無數飾案,撐拱上刻有山水,人物,走獸,飛禽;吊腳樓高高矮矮,順應地勢,「小山城」之稱因此凸顯。
三條古街:順河街沿溪而建,錯落有致,三官樓臨溪而立;新街實為老街,無一不是清代民居建築;長街其實不長,曲曲彎彎,通往幽境。
轉角遇見(圖/下沙)
龍華寺由於年代久遠,僅存遺址柱礎和部分建築,倒是不遠處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禹王宮尚基本保存完好,主殿臺基兩側的七幅高浮雕古代戲劇故事畫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如「趙匡胤洗馬救駕」、「三英戰呂布」、「長板坡」等,深浮雕花格圖案將這些圖畫連接起來,頗富裝飾美。遺憾的是,這個禹王宮現在已經是另有所用,而且大門緊閉,我們只是看到了它的巍峨的大門和滄桑的容貌。
在一條小街的盡頭,穿過一個古樸有型的城門,一座頗具特色的風雨橋——「龍華涼橋「如長虹臥波,橫跨在小龍溪上。步上涼橋,廊頂密密地穿鬥梁架,梁上懸掛著匾額「虹貫霞蔚」、「舊貌新顏」、「物華天寶」、「赤虹貫日」、「清風明月」,這也許是人們一直努力追求著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生活寄予的良好祝願。四顧張望,但見大小龍溪兩岸古榕成排,枝葉垂溪,流水淙淙,鴨群戲水,石墩成陣,槌衣聲聲。岸上民居錯落有致,炊煙嫋嫋……好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畫。
非常令人遺憾的是,在河的對岸,一排排新建的,但是毫無特色的房屋已經拔地而起,與這個古鎮已經形成迥異的「風格」,頗為「剎風景」!
其實,剛剛到古鎮的時候,就有一個好客的當地居民告訴我們在對面上山有一個立佛,當時還沒有概念。逛完古鎮後,時間還有多餘的,我們就決定還是去看看這個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立佛。
接引古佛(圖/佚名)
八仙山就在古鎮旁邊,有介紹說八仙山海撥850米,相對高度420米,山有八峰,有如八個羅漢排成一排,盤膝打坐,故而叫「八仙山」。立佛鑿於主峰紫紅色崖壁上,據專家考證,該大佛建於明末,距今已有400餘年。我們沿著石梯向上攀登,原本陰霾的天氣這個時候也開始放晴,走走停停,1716級石梯也就拋在了身後,看到沿途攀登的人都是氣喘噓噓,再看一直在來回背著百餘斤草紙下山的搬運工,我們覺得這點困難也就算不了什麼了,終於我們來到接近山頂的丹霞洞前,與大佛相望。
資料上講,八仙山大佛高32米,大佛頭盤螺髻,身著袈裟,端莊肅穆,左手當胸,右手下垂,手心向外,為深浮雕接引立佛像。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揚兩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無情摧毀後,八仙山大佛便成為世界第一立佛。當年大佛只鑿至膝部,若鑿至腳,至少可增加10米。問了立佛旁邊一住家戶,說這佛腳刻不得,若刻出腳來,大佛就要洗腳,到了夏天,大小龍溪就要發洪水。
八仙山丹霞洞窟群,由9個洞窟組成,皆為佛教和道教遺蹟,外形為仿木結構梁柱,每洞皆鐫有匾對,雕刻精美。最為奇特的是玉皇洞左右兩側的門聯:上聯四個字,是一個日,兩個日,三個日,四個日字組成的怪字。下聯四個字,則是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月字組成的怪字。別說內容含義,其中雙日、四日、三月、四月這四個字無人能識,古怪頑皮地深鐫在石崖上,幾百年了,讓人猜,就是不給正確答案。
晨霧縹緲託廊橋(圖/樂而樂)
就在距離山頂不遠的地方,居然還有一個造紙廠,這種草紙也是地方特產,究竟在今天它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僅僅是為了做祭奠用?很遠就問到一股刺鼻的石灰水味道,對環境有汙染沒有?這個就無從知道了。
在下山的途中,還看到不斷有遊客在上山,他們問我,還有好久可以到頂?為了不影響他們的興致,我總是說,快了,不一會兒就到了,我們準時上車了,龍華古鎮漸漸地遠了,可是那原汁原味的川南風情,卻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