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是七夕,秀恩愛的還沒火,七夕孤寡蛙和不孤鳥倒是先上了熱搜,並幾乎佔據了你的所有社交平臺。
青蛙「guaguagua」的叫聲諧音「孤寡」,在七夕這個情侶成群結隊的特殊日子,產生了巨大的化學反應,於此同時,也誕生了布穀鳥美好的「不孤」的祝福。不止在七夕,螺螄君認為在任何一個適合情侶過節的日子,它們都會復出並一統江湖。
所以,都2020年了!為什麼大家還這麼喜歡諧音梗呢?
其實說到底,還是怪漢語中不諧音的現象太少了!為什麼呢,因為漢語中讀音和漢字極度不匹配,一個音匹配多個漢字是基本操作。
據統計,《新華字典》共收錄13000漢字,有407個標準音節,1319個讀音,算一算,一個讀音平均10個漢字。而有些讀音更甚,比如「yì」、「xī」、「lì」等,單個讀音就對應幾十上百字了。
所以巧用漢語這一特點,靈活替換同音字或近音字,用來抖包袱的諧音梗就這麼產生了,而且經久不衰。
最常用諧音梗的地方,不是七夕的孤寡蛙,也不是脫口秀大會,而是我們由來已久的歇後語。
比如
火燒旗杆——長嘆(炭)
老公搧風——悽涼(妻涼)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雨中出太陽——矯情(晴)
懂三又懂五——就是不懂事(四)
電線桿上綁雞毛——好大的膽(撢)子
當然,還有常年流竄在各大歌曲下面的「空耳」。
「空耳」一詞源自日本的節目「空耳時間」,本意是「幻聽」的意思,在流行用語中就是把聽到的聲音,用近似詞句進行再創作的娛樂行為,可以是同語言之間,也可以是不同的語言之間。
用的較多的有「阿姨洗鐵路」、「我在東北玩泥巴」、「虎紋鯊魚」、「胡來的左手」等等,還有之前全網刷屏的「雞你太美」。(單純討論諧音行為不上升任何愛豆攻擊!)
以及,大家初學英語時,字母下面標記的絕對不是什么元音音標,而是自創的什麼「沃特麥倫」、「撕抓百瑞」等空耳。
不止當代衝浪網友鍾愛諧音梗,古人也愛玩諧音梗。
先來說諧音屆扛把子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把諧音梗玩的喪心病狂!開頭就寫了甄士隱、賈雨村等,告訴讀者這個故事是「真事隱,假語存」,書裡每個人物的姓名都預示了他們的命運,比如元迎探惜(原應嘆息)四姐妹,千紅一窟(哭)萬豔同杯(悲)。
其次就是更加「喪心病狂」的各類吉祥民俗了。比如我們這位日本學者野崎誠近早就看透了中國民俗的真正本質,寫了一本《吉祥圖案解題》,把諧音梗揭示得明明白白。
什麼金玉(魚)滿堂,
聰(蔥)明伶(菱角)俐(荔枝);
連中三元(桂圓、荔枝、核桃各三枚組成,「荔」與伶俐的「俐」同音,「圓」與「元」同音,核桃和壽桃均示吉祥,圖中三果均成圓狀,喻三元);
一路(鷺)連(蓮)科;
平(瓶)升(笙)三級(戟);
百事(柿)大吉(桔)。
諧音梗到了現在,更是被當代網友發揚光大,各大社交平臺都有專門的諧音梗小組,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最後,你還知道哪些諧音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