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在古鎮
吳越廣場。
古樸、大氣,因歷史上楓涇南北分治、地跨吳越兩國,故廣場冠名「吳越」。廣場停車場面積達5000平方米,可停放大車38輛、小車58輛。
金圃宅第。
清乾隆年間吏部左侍郎謝墉的故居,展示楓涇1500多年生動人文歷史資料的楓涇歷史文化陳列館。
三元坊。
金圃宅第南牆外,立有狀元、進士、舉人三個牌坊,坊上分別鐫刻著出生楓涇的3位狀元、56位進士、125位舉人的名字,是楓涇人傑地靈的歷史見證。
得泉亭、得泉井。
明景泰年間(1450年)後裔富紳顧文昺建房挖地得錢,在挖到錢的地方依照天上星辰的排布築造了七口井,俗稱「七星井」,且井井相通,以便路人汲取,並在其中一口井上建了亭子。
致和橋景觀。
建於元朝致和年(1328年),是楓涇現存最古老的橋梁,致和橋橋端的送子觀音栩栩如生,生動演繹了致和橋「廟連橋,橋連廟」的人文歷史景觀。
丁蹄作坊。
原為丁氏「丁義興熟食店」老宅,現開設為旅遊景點,內設「丁蹄」製作所選的黑色長毛正宗楓涇豬養殖豬圈及丁蹄製作的各道工序。
楓溪長廊。
全長528米,南起致和橋北至竹行橋,連接生產街長廊,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築。
朱學範故居。
朱學範於1905年6月出生在楓涇,他是中國勞工運動的著名領袖,傑出的愛國民主戰士,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始人和卓越的領導人,作為民主黨派人士,朱學範出任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郵電部長。
三橋景觀。
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髮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的。
施王廟。
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並擴建為前、中、後三隸殿堂的建築結構,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
丁聰美術館。
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於1916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在報刊、雜誌上不斷發表。
呂吉人畫館。
呂吉人,1958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學院,1981年赴美,現為旅美知名畫家、職業畫家,擅長以中國傳統工筆重彩技法描繪山水,獨具油畫色彩與質感。
人民公社舊址。
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裡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後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於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
古戲臺。
以前楓涇因為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於南鎮,叫南城;一座位於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程十髮祖居。
程十髮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楓涇鎮和平街51號,這裡的祖居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埭兩天井的宅院。
泰平橋。
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於明代後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
東區火政會。
上海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裡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
金楓酒事館。
六十多年歷史的上海金楓釀酒有限公司是全國大型黃酒生產企業之一,也是上海地區最大的黃酒生產企業。酒事館以實物、照片、文字說明等,向世人展示黃酒的釀造過程以及幾千年的歷史痕跡。
百年桂花園。
古鎮東不到二公裡處有個佔地百畝的桂花園。園內擁有樹齡100年以上的桂花、香樟、銀杏等珍貴樹木2200多株,各項設施配套,已逐漸成為集生態健康、旅遊娛樂、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森林度假勝地。
遊在畫村
中國農民畫村總規劃面積5.88平方公裡,分「丹青人家」、「楓涇人家」、「水上人家」、「稻香人家」和「菜園人家」五大景區。
丹青人家。畫村現有來自上海金山、吉林東豐、天津楊柳青、陝西戶縣、青海湟中、雲南騰衝、山東日照、湖北黃州、江蘇邳州、山西代縣等全國東西南北中的十個著名畫鄉。
遊樂項目。鄉村嘉年華和鄉村高爾夫,其中鄉村嘉年華打鐵環、踏水車、水上梅花樁、挑擔子、鄉村大擂臺、水上鞦韆、走鋼絲、獨木橋、過吊橋、爬網、爬梯、投木桶、投飛標、套瓶、打籃球、打桌球、推大石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