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與華誼兄弟的《西遊·降魔篇》擾攘兩年的票房之爭終可告一段落:4月15日下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崴盈投資對華誼兄弟發起訴訟一事,因缺乏證據支持,不予採信,駁回崴盈投資有限公司全部訴訟請求。這樁糾葛多時的12億票房紛爭官司背後,隱藏的是關於一張電影票的分帳規則。
為分成撕破臉
周星馳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比高集團(上述崴盈投資母公司)在4月15日發公告稱:公司認為客觀上華誼兄弟沒有履行其承諾籤署協議並履行補充協議,本公司正在就法院之判決聽取法律意見,並考慮上訴事宜。
4月17日,港股比高集團開盤即跌3.51%,目前股價僅有0.275港元。
從比高2014-2015中期報告當中,記者發現其對華誼兄弟有一筆1990萬港元應收款,並已作出50%減值,當期虧損為5130萬港元,比上年的3600萬虧損進一步擴大。
更雪上加霜的是,根據北京三中院的判決,駁回周星馳公司全部訴訟請求,後者向華誼索要8610萬票房分成一事以失敗告終。
「判決的結果說明了法院比周先生的公司更懂得電影。」華誼總裁王中磊在被問及此事時回應。
華誼內部人士指出:「華誼兄弟支付了電影總投資額1.13億中的8800萬,承擔最大風險和最高投資比例,僅獲得了兩倍回報,而崴盈公司僅用零風險和極少投資額獲得了四倍的回報,崴盈已經拿到總計1.74億(8800萬元投資款+8602萬元)收入,我們也感覺很無奈。」
事實上,該項目在投資過程當中資方幾經變更:根據比高公司2012年11月20日發布的公告,《西遊·降魔篇》的股權投資者包括比高集團、崴盈投資、安樂電影和文化中國子公司WestGoldLtd,華誼兄弟僅是中國內地的發行方。
當時有接近文化中國的人士透露:「比高集團佔30%,文化中國佔30%,威秀電影佔30%,安樂影片佔10%,華誼沒有投資。」記者從當時的文化中國公告中找到,子公司以人民幣3800萬元認購該部電影全部股本擁有權60%中的50%,投資後將獲得30%股權之權利。
此後為何文化中國乃至威秀、安樂退出已不得而知,最終由華誼承擔了大部分投資。在暌違已久的周星馳電影光環之下,《西遊·降魔篇》全國票房突破十億,兩家上市公司也為分成問題撕破了臉,公告上你來我往,最終對簿公堂。
根據記者手中獲取的北京三中院的判決文本,雙方此前的合作細節得以大白天下:爭議主要在於,超過5億的部分給予超額分成,而這個5億究竟是票房收入還是華誼的到手部分?就此問題雙方在郵件當中達成了《補充協議二》。
根據法院方面提供的資料,《補充協議二》是由比高的執行監製周雅致向華誼財務與運營總監婁睿提出,商討具體分紅細節。此後雙方就合同細節表述問題經過幾輪修改,共計12封郵件往來以敲定細節。但因婁睿並不具有籤署該協議的權限,因此該協議未生效。
記者試圖聯絡周雅致獲取更多詳情,但郵件並未獲得回復,三中院有關工作人員也拒絕對判決結果進行評論。
票房分成秘密
案件耐人尋味之處在於,當年票房冠軍的《西遊·降魔篇》12.48億的總票房,華誼在庭審之上突然爆出,「實際票房不超過5億,不是公眾理解的這麼多。」市場一片譁然,從12億驟降到5億,數億票房都去哪兒了?《西遊·降魔篇》票房是否有虛報之嫌?
為何12億多票房到華誼手裡只剩了不到一半?一位電影從業人員表示:「以100塊錢的票房為例,國家要扣掉5%作為專項基金,3.3%的稅,這兩部分是雷打不動的,剩下院線和影院大概拿57%。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去掉發行佣金、宣發費用還有稅金,再扣除對導演或主創的獎勵,比如說《泰囧》12億票房,光線最終拿到的是總票房的38%,徐崢在裡面又分走了10%,這樣來算,華誼的實際收入也就是在4個億左右,也在合理水平。」
從華誼2013年一季報來看,當時確認的票房分帳及版權銷售以及衍生收入合計為3.89億元。在2013年年報的時候,這個數字增至了3.99億元。
2012年12月以來《泰囧》熱映,上映首日即斬獲3900萬元票房。截至2013年1月21日,該片票房達到12.4億元,也成為中國影史上的國產片冠軍。外界普遍預期光線2012年業績將達4億-5億,然而隨後出爐的淨利潤卻僅為3.1億左右。
事實上,票房分成當中的門道相當多,電影公司掌握多少資源對應分成當中的話語權。據前述人士透露:寧浩的《心花路放》票房破11億,上市公司北京旅遊投資1.25億,最終獲利僅在4000萬-5000萬元,僅及華誼或光線的十分之一。
記者查找了當時雙方的對賭協議:北京旅遊和中影股份北京公司向寧浩公司進行保底分成,雙方各拿出7500萬支付給寧浩,北旅還提供了不超過5000萬的宣傳費用。在《心花路放》的票房超過5億的情況下,北京旅遊才不虧本,超過5億的票房扣除完各種費用之後,也只能拿25%。
聽起來北京旅遊似乎承擔了大部分風險,但北京旅遊內部人士認為:在沒有太多電影投資背景的情況下,能夠參與進來,半年時間1.25億賺4000多萬,收益率也算不錯。
首批登陸創業板營收已超10億
上市時公司的營收才不過2個億,到2013年公司營收超過10億。據悉,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後始終保持高歌猛進的狀態。華誼兄弟首次公開發行A股4200萬股,發行價為28.58元/股。上市首日高開高走,收於70.81元/股,漲幅高達148%。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身家因此升至30億元,明星股東馮小剛持股市值超過2億元,黃曉明也跟著邁入億萬富翁的行列。
造富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在多次轉增、增發後,華誼兄弟目前總股本已達到12.42億股,總市值達到422.97億元。其間,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爆發,國內單部影片票房衝至10億元級別,華誼兄弟當年淨利潤增長翻倍。另一方面,併購重組、跨界轉型等動作頻繁。上市5年多來,華誼兄弟復權後股價的累計漲幅達788%。
電影收入逐漸減少
2015年1月,華誼兄弟公司第三季度財報出爐,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9.58億元,同比減少6.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55億元,同比增長10.42%。資本市場認為業績符合預期。而馬雲、馬化騰、馬明哲「三馬同槽」,一起投資華誼兄弟更是讓其風光無限,轉型發展如虎添翼。之前華誼兄弟過於倚重馮小剛、葛優等大腕,業績增長發展漸成「巨星模式」,大牌的風吹草動就會影響股價漲跌。之後華誼兄弟開始有意多點開花,收購遊戲公司,與網際網路巨頭合作,借力「三馬」,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去明星化」已成果初現。
不過,包括王中軍、馮小剛在內的多名股東均紛紛拋售華誼股票。據媒體人士分析,華誼藝人拋售股票套現,說明一些藝人對華誼並不看好華誼發展,他們渴望單飛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