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幼兒園小朋友們在唱淮歌《春風頌》。
5月15日,建湖縣翠湖幼兒園內飄出陣陣童聲戲曲,十幾個可愛的小朋友正唱著淮歌。「孩子們唱的是我們幼兒園改編的淮歌《春風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傳承基地,我們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將地方淮劇元素創編成園本教材,改編了不少適合小朋友唱的淮歌,未來還會不斷充實教材內容。」出生淮劇世家的翠湖幼兒園園長孫婭介紹說。
翠湖幼兒園還開展了淮劇手工特色活動,小朋友用畫筆塗抹著各式各樣的臉譜。記者注意到,幼兒園內淮香滿園,教室外的牆上都貼有淮劇臉譜、卡通淮劇人物等,還有不少泥塑淮劇小人兒,淮劇元素顯現在每個角落。
「我們的教學活動主要是以遊戲的形式激發小朋友的興趣,在音樂上對原有的淮劇進行改編,既保有淮劇韻味,又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加入現代元素,變得活潑、輕鬆,小朋友很喜歡。」孫婭說,「具體來說,小班是以繪本故事的形式,通過情境表演,讓孩子了解故事內容,然後再配上歡快、朗朗上口的淮歌音樂和歌詞。中班以手工製作臉譜等形式,淮歌內容以愛家鄉為主,比如說《春風頌》《喜遊西塘河》等,且我們會帶小朋友到西塘河遊玩,這樣一來對《喜遊西塘河》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大班則是以紅色經典淮歌為主。」
翠湖幼兒園經常邀請淮劇名家進校園,與老師、小朋友面對面交流、互動,同時,開展親子活動,帶小朋友到社區進行淮劇表演。「我們幼兒園從2017年開始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地方淮劇特色課程,傳授淮劇知識,培養幼兒對家鄉戲的興趣,平時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淮劇特色活動,營造師生全員參與的濃厚氛圍。」孫婭說,「讓幼兒淮歌進校園,在接觸、欣賞、表演淮劇的過程中,感受淮劇的魅力,讓幼兒能夠傳承家鄉的淮劇文化,培養孩子愛家鄉、愛淮劇的情感。」
「小小喜鵲叫喳喳,今天客人到我家,忙招呼、請坐下……」韻味十足、歡快熱情的淮調從建湖縣實驗小學西校區的「淮雜體驗館」裡傳出來,十多名學生正和著老師的伴奏,演唱淮歌《熱情待客》。
五年級9班的何泓睿告訴記者:「我的奶奶非常喜歡淮劇,每天都會聽,我也就耳濡目染喜歡上了。學校裡教淮劇,家裡人讓我認真學習,把這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平時只要奶奶收音機裡放淮劇,我就會跟著哼唱。」建湖縣實驗小學西校區校長顏紅華介紹,學校通過各種文藝活動演出淮劇,吸引學生學淮劇、唱淮劇,同時成立「淮腔淮調」社團,讓興趣濃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學習淮劇。
建湖是「中國淮劇之鄉」和「中國雜技之鄉」。為了傳承淮劇、雜技藝術,改變傳統文化「代際斷層」困境,從2002年起建湖縣選出八所小學和幼兒園,開展「淮劇進課堂、雜技進操場」試點,並逐步在全縣推開。為了便於學生學淮劇、唱淮劇,學校專門開設了淮劇課、編印淮劇課本,規定了各年級學習的內容,並系統介紹淮劇樂隊、四功五法、曲調、行當等方面的知識。
記者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