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老底子君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漫步近130歲的重慶北路,
感受老上海風情
老底子君
談起重慶路,上海有三條,自南向北,或直或曲,連成一條線,它們分別是重慶南路、重慶中路、重慶北路。隨著南北高架建成通車,重慶南路發生了滄桑巨變,已找不到往昔的模樣;重慶中路拓寬了路面,但兩側留存了不少歷史建築;延安東路以南的重慶北路南端發生巨變,舊區變綠地,但其它大多路段的路形、路貌仍在。
今天,我們去重慶北路逛一逛,
重拾昔日的記憶,
感受老上海風情。
1980年代重慶北路地域區劃圖
老照片:大沽路重慶北路口東望
老照片:重慶北路293弄三祝裡
(攝影:郭博 來源:「食硯無田」公眾號)
重慶北路,位於黃浦區,南起金陵西路接重慶中路,經延安東路、大沽路、威海路,北訖江陰路,全長700多米,寬10〜16米。此路闢築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有近130年歷史。原名重慶路,1945年12月加了一個「北」字,更名為重慶北路。
左右滑動查看重慶北路沿路今景
重慶北路上的老風情
自延安東路,拐入重慶北路,自南向北一路漫步,會發現幾處具有老上海風情的拐角。
第一處是重慶北路大沽路東南角(現存的均樂小區在其中)。
第二處是重慶北路大沽路西北角。
第三處是重慶北路、武勝路、威海路三路交匯口的東南角(重慶大樓)。
這一帶,老早子叫「馬立斯」,與一個外國人有關。他就是亨利·馬立斯(H. Morriss)(1850~1919),英國人。
亨利·馬立斯
清同治六年(1867年)來上海,先在英商滙豐銀行當匯總。光緒七年(1881年)主持《字林西報》後以贏利所得投資房地產業,用低價向農民購進土地109畝,在今大沽路重慶北路地段建造住宅。
以「馬」字命名了「新、老馬安裡」「馬德裡」、「馬樂裡」、「馬吉裡」等一批裡弄。目前,僅存均樂小區。以後又建造了「馬立斯新村」和五座大型花園住宅。這一地段由於他家族佔有大量房地產,因而俗稱「馬立斯」,聞名滬上。
武勝路429弄、重慶北路216弄,原名為「馬立斯新村」,現在這兩條弄口寫著「重新小區」,「小區」這詞是90年代啟用的。
武勝路507號,是一棟沿重慶北路、武勝路轉角處的公寓大樓,1932年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後來由4層增高至7層。
走到威海路,重慶北路南北兩端與威海路成兩個丁字形,錯位20多米。就在這錯位處,有一排頗有歷史故事的老洋房。
其中威海路112號,為原實業家榮宗敬三子銀行家榮鴻慶舊居,現為威海路幼兒園。
榮鴻慶先生
榮鴻慶,生於1923年。1946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工商管理系。1964年起臺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董事、1983年副董事長,1991年董事長。1971年成為香港太平紳士。現任臺灣中國旅行社董事長、上海申南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南洋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香港南洋紗廠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走到重慶北路北端,就是與江陰路成丁字路口,四周環顧,老房子保留老格局,仿佛定格在老上海,不禁感嘆時光倒流。
重慶北路上的老弄堂
重慶北路上,有兩條老弄堂保留了一定的原有風貌。
一條是重慶北路177弄,弄口很狹,門框上標有「1917年」字樣,示意距今已有103年了。其中4-10號,原是矮平房,屬姚家祖產。1932年由倪某向姚家購地建成混合結構二層樓房4幢,建築風格為一廳兩廂房,客房用陶瓷錦磚鋪地,4扇落地鋼窗。兩側廂房,裙板護牆,細木拼花地板。
另一條是大名鼎鼎的順天村,由重慶北路319弄、成都北路262弄、江陰路139弄等三條弄堂組成。順天村原名慶餘裡,本來是貧兒教養院的地產,1939年該房產轉手給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
1925年的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
1933年,張幼儀出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經理,一直到1946年12月辭去副經理的職務,她仍然擔任董事。
擔任副經理的張幼儀
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將所有的老房拆除,1941年重建為新式裡弄,更名為「順天村」。村內房屋現有四種造型:成都北路264弄主通道以北,有新式裡弄三層樓房共14幢,煤氣、大小衛生配套,木樓板,小花園;主通道以南,靠重慶北路出口處,有並列二層簡易小洋房9幢;近成都北路出口處又新建汰石子牆面的五層住宅1幢;臨成都北路街面建有二層磚木結構房屋1幢。
全村環境幽靜,寬敞整潔。最初這裡居民以中上層資本家的著屬居多。建國前夕,該村部分資本家遷居海外,以後一批教師、醫生和機關工作者相繼遷入。
重慶北路上的老學校
威海路至江陰路東側,重慶北路270號,這一地塊原為李鴻章的別墅,後為上海市第六十二中學。1951年,私立光中中學、博仁中學、正華合併為上海市私立群立中學。1956年,私立夏光中學、正中中學併入,改為公立,用上海市第六十二中學名。
1979年,拆除舊校舍,建造新校舍。1981年落成。現為上海市儲能中學重慶北路校區。
在大沽路262號有一所小學,名字叫重慶北路小學。這一小學在1978年由12所先後經過3次合併而成。1951年萬象與中華兩所私立小學合併成民辦延安東路第三小學。1972年又與光中、粵中、震環三所小學合併成民辦延安東路第四小學。1978年再與龍門路二小、三小和公辦第二商業職工子弟學校、回民小學、淡水路小學合併,用現名。
重慶北路上的老店廠
老底子的重慶北路,南端有長風電機製冷服務部,近延安東路有奮發百貨店、五洲家具店、上海市建築材料供應公司第三門市部。延安東路至威海路一段有福泰棉布商店、杜六房熟食店、上海市同樂印刷廠膠印車間、上海恆溫控制器廠等。北段威海路口,有上海縫紉機零件六廠等單位。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產業的轉型,這些單位均不復存在。
重慶北路112-114號,原為杜六房(前身始創於1938年)的第一家熟食店。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6年公私合營,劃入靜安區副食品公司。「杜六房」品種有:醬汁肉、醬鴨、白斬雞、烤鴨、燻魚,輔以百葉結、滷醉食品(肉、雞、肚、豬爪、白雞)等熟食製品。其中,紅米烹調而出的 「醬汁肉」這三個字更一度被視為具有時代特色的上海地方語言。
關於「杜六房」名稱的來歷,相傳「杜六房」熟食創始人特聘蘇州陸稿薦名師,以雞、鴨、魚、肉味原料燒煮,色香味俱佳,深受青幫大亨杜月笙姨太太的喜愛,遂將創始人引薦給杜先生。為表達對杜先生的尊敬之情,創始人將熟食店更名為「杜六房」,沿用至今。目前,重慶北路114號為店家。
重慶北路212號,原為上海恆溫控制器廠,前身是順泰祥白鐵店,由楊鳳翔於1937年創辦,當時製造熱帶魚缸和電孵雞箱等產品。1945年後承包檢修化驗設備和水暖安裝工程,1950年改名為上海建新理化機械工業社,專為各藥廠、化工廠試驗室、研究所修理各種理化器械和試驗儀器。1951年改名為上海建新理化器械製造廠。1968年定名為上海恆溫控制器廠。目前,原廠房仍在,分別為四季酒店、華聯超市、喬家柵。
威海路重慶北路西北角,即威海路128號,原為創建於1941年的上海縫紉機零件六廠,主要生產「菱樂」牌擺梭託、針夾等零件。現在該地塊為長發大廈。
老照片:馬立斯副食品商場
大沽路上以前有一個菜場,叫大沽路菜場,也叫「馬立斯副食品商場」。
後來遷至重慶北路190號,現為「上海八仙馬立斯菜市場」,給曾經赫赫有名的馬立斯留下了的地名記憶。
(老照片來源:網絡)
原標題:《漫步近130歲的重慶北路,感受老上海風情(作者:老底子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