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名堂多。
說的是蠶絲被。
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稽查支隊聯合西湖景區市場監管局昨天(3月8日)對蠶絲被來了一次突擊抽查。
以下的問題都存在:①不知道這些產品是哪裡生產的;②不知道蠶絲的真正含量;③仔細檢查「3斤蠶絲被」的重量——結果是被套2斤、蠶絲一斤……
杭州玉皇山路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一家「絲博絲綢貿易公司」,經營面積約700平方米,主營給類絲織品。這裡是抽查的第一站。
一款名為「免翻型」蠶絲被被提取後,執法人員發現了問題。「這床蠶絲被看起來很正規,標明了規格、重量、填充物、材質,但缺少一項關鍵信息:產地。」杭州市質監局稽查支隊陶繼初說,這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公司負責人吳士良是個「老絲綢人」了,他說一直用真心做生意,對具體的標牌要求了解卻不夠,他承諾馬上和改正。「標識上有點瑕疵,但蠶絲被本身一點問題都沒有。」他證實自己售賣的蠶絲被是委託桐鄉某公司加工的,出售價格高低不等。
執法人員現場提取兩件蠶絲被以備檢測,同時封存了同批次其它蠶絲被。
西湖邊「花港觀魚」景區「翠雨廳」,其實也是一家杭州絲綢館,這裡的蠶絲被有些讓人「扛不住」。
執法人員要求店家提供相關材料,沒想到得答覆是這樣:「營業執照正在換照,進貨憑證交給了會計,代加工合同沒有籤過,產品質量檢測報告也沒有。」但店家證實,他們的蠶絲被也是桐鄉代加工的。
這也太巧了。
執法人員按照相關程序對店內的產品進行檢查,他們通過觀察至少發現了三個問題:部分標牌是手工填寫、勾畫的;部分蠶絲被沒有產地;多規格產品沒有標出技術標準。「還有一個可以算是『文字遊戲』,說說是3斤的蠶絲被,真正的蠶絲只有1斤,另2斤是被套的重量。」西湖景區市場監管局王一豐說。「已經發現的問題必須整改,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等待進一步檢測。」
錢報記者了解到,產品的質量檢測項目包括外包裝、標識、成分等幾十項,只要其中的一個項目不合格,該產品就可能會被判定為不合格——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兩個被抽檢商家均存在售賣不合格蠶絲被現象。
杭州市質監局稽查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日益臨近,杭州的春季旅遊旺季也即將到來。絲綢產品作為杭州旅遊的特色產品,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杭州絲綢形象,本次共出動執法人員20餘人次,檢查絲綢製品企業4家,現場抽樣蠶絲被3批次。執法人員發現,部分產品標識標註不符合規範要求,其中一家企業標註為贈品的蠶絲被十分奇葩:產品標籤顯示填充物含量中20%為柞蠶絲,90%為桑蠶絲——合計竟然超過了100%。
目前執法人員已責令多家企業進行整改,現場抽取的蠶絲被樣品也在檢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