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2020-12-16 道士的聊齋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

《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因果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

佛教以因果緣分為世界的發動機,帶動一切事物的運作。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造成這事件的原因和導致造成的後果。佛家的說法就是你今天遇到的事情其實都是由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不管是前生還是後世。

而緣分是因果之間的紐帶。

你種下的種子是因,上天的雨水灌溉是緣,自然的生根發芽是果。

好比如一則佛教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遊方僧人路過,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給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看一眼,給女子蓋上了自己的外套,走了。再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對於此,書生大為不解,於是僧人解釋,那女屍便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段情。但是她最終要去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那個把她埋葬了的人,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雖然我也認同因果與緣分,但對於這個故事我不認同,反而覺得這是一種荒誕,這種觀念,實在是太荒繆了。

而來世之說,也是寄託於因果之上,佛教輪迴的說法,人死後會重新投生,因稱轉生之世為「來世」。

而你前世所造成的因會報到你的來世!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而來世在佛教中也是一種修行觀念,

我個人是那麼覺得的,佛教的來世是一種善惡之論以及覺悟之說。

鼓勵今生善,來生福。今生惡,來生報。

這是鼓勵人們有顆善良與好心。(當然是什麼聖母婊和假慈悲以及孽緣,必須毀滅!)

至於覺悟之說,便是今生未悟,來生再悟,終有一天會「覺悟」。

這是給佛教修行者一個追求,追求即動力,動力即生命存在的意義。

而道教不講因果與來世,是講究承負和今生。

《道德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承負者,前輩後輩相承負也,即「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

好比沙漠植樹造林,雖我輩未成享受到森林,但後輩卻能享受到。

也好比古時大臣,禍到,必家族牽連。

這說法也於華夏孝道相同,父愛子,子愛父。父欲傷子,子何來愛父?

道教的承負論和佛教的因果論有些相同,但也不相同!

道教曰: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

《太平經》云:「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淫,淫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

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淫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

借用一句話「等到了失去之後,才後悔莫及!」

世上無後悔藥,所以做出任何決定前,上下左右都思考一下,考慮事物所要承擔的責任和自身的能力以及外物給予的能力。

一步不足,先算三步。三步皆錯,唯已不夠!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側測算無疑,知其錯,要學會改變!

《太平經》又云:「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今人承擔先人善惡所帶來之後果為之承;今人善惡後果對後世之影響為之負。

道教又言:天道有賞威,報應如影隨。

《太平經》云:「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兇之事,皆出於身」。

吉兇禍福和生死都是隨人行善惡行為來報應的。

所有的事物皆是自己造成的,包括無意和有意!自己修養自身德行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修行。德行不夠,猶如取妻不取賢。

《老子想爾注》云:「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

這便是道教的天道循環承負報應!

所以老子有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他們都是人自己招來的。善和惡的報跟影子一樣永遠在跟隨著,隨著你的決定來成就善惡!

至於道教的今生,便是你自身德行的修行和對「道」的感悟。

道家講究修今生,更希望今生就能夠修煉得道成仙,而不是寄託去來世。

因為道家的世界觀和科學觀有點相同,上篇文章也寫過,道教家認為「萬物皆一氣」,而科學也講到:宇宙由量子組成。

道家認為人死後,歸於道,除非悟道方可成就長生

而科學認為人死後,意識會消散,身體會被消解為「物質」回歸自然,而組成人體的量子不會消失但會重組。

道教承繼道家,故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由「氣」組成的,一個人的「氣」分散了,會通過天地的生命通道,與其他分散的「氣」重新組合,成為新的團聚體,即是一個新的生命體。

大概意思就是說來世的你已經不是自己完整的生命了,等於是一個新生命,所以等於來世是靠不住,因為你不是你自己了。

道教有些學派繼承道家「大同」思想,認同宇宙生物都是一體的,不光是生命與宇宙是一體的,而且所有的生命,都是一體的。

《莊子》裡面的「化蝶」,是人與蝴蝶的共化!

道經《化書》:裡面說不同物種成份可以互化,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也可以互化。人的生命喪失之後,即魂魄分散之後,不一定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的生命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其他動物魂魄的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土木金石的魂魄成份,所以有的土木金石也通人性。

道教有些學派認為這個生命體仍然有你的種子成分,它不會自行完全消失,但是他已經不是你,只是融合了你的一小部分「氣」。

所以道教有些學派認為每個人生下之後,都不是單傳的唯一生命,人類的生命是一個組合的延續體。

這句話是不是很符合科學,這和現代科學觀再一次接上!

因為道教注重今生和承負,所以道教常勸人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是不是看得很亂,我自己也是那麼覺得的,反正大概就是上述那麼一個意思。(個人的理解和說法,切莫當真)

相關焦點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 佛家的因果和道家的承負是一回事嗎?
    上面說了,因果說的是同一個體前面的所作所為給後面帶來的影響,我們前面的一篇文章詳細講述了因果規律,它由釋迦摩尼佛提出,並經佛家歷代高僧不斷完善才成為今天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果理論告訴你,今天的幸福與不幸都不是偶然的,它是過去的因經過一定的積累和醞釀後的必然結果,當過去的因積累和醞釀到一定程度,果報往往變得難以改變。
  • 佛家的因果和道家的承負是一回事嗎?
    上面說了,因果說的是同一個體前面的所作所為給後面帶來的影響,我們前面的一篇文章詳細講述了因果規律,它由釋迦摩尼佛提出,並經佛家歷代高僧不斷完善才成為今天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果理論告訴你,今天的幸福與不幸都不是偶然的,它是過去的因經過一定的積累和醞釀後的必然結果,當過去的因積累和醞釀到一定程度,果報往往變得難以改變。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個人認為因果論必須建立在道教承負論的基礎上才得以成立。「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 論天道『承負』!品自然之道!
    有的惡人一生都沒事,平穩過完一生,難道『因果』真有前世今生來世?』 呵呵 ,這其實是佛家的三生因果論。這裡沒有對與錯,我給大家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因果』在道教叫『承負』,形像意不像,『因果』說你前世造孽今生還』今生有『因』來世『果』。『承負』呢?今生因為祖先的惡果受到波及,叫做「承」;前人的過失由其後代來承受,叫做「負」。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 道教說的因果和佛教說的承負最大的三個區別!
    如果要分析承負和因果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既「承負包含因果,但超越因果。」所以道經中有說因果。不過相信不少道教信眾也注意到了,不少道教文章對信眾也喜歡說因果,很少談承負,這其中固然有因果恐嚇性大好騙人的原因,更多的是不少人不理解承負。此處以因果和承負的區別來介紹道家的因果觀念。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因果輪迴」論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
    當初佛教傳入中國,卻被當權者用來粉飾太平,講因果,講前生來世,未獨勸人現世為善,不爭,不反,不鬧……很長一段歷史裡,因果輪迴就是充當著「自我安慰」的作用,既然今生無望,那就但求來世吧。不知道佛本意是如何的,但就用來安撫民心的這套說辭,我是不認可的。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從佛教徒周本順的落馬談承負因果
    可惜烏鴉站在母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了。周老先生自身一點也沒清,本人貪腐不多提,說說他身邊的人,周太是斂財的能手,兒子是消災的衙內,小舅子被指為黑白兩道通吃之能人,連八竿子打不到的遠親侄女婿也好風憑藉力混成某市水利局局長之職。一人當官,舉家腐敗,我的天,這都跟拔宅飛升一樣。如今這種家族式腐敗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一大毒瘤,周無疑也很好地詮釋這種腐敗現象。
  • 佛說因果,第六天魔王波旬卻不在因果之中?
    在佛家看來,因果不虛,一切有因,業有三報,誰也逃脫不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都是自己種的因,沒有什麼命運主宰,善果惡果,都該自己吞下。然而,有意思的是,善報惡報得有個執行者,這個執行者是前世的債主麼?如果是,報善不說,如果是報惡,前世他是受害者,今生他是迫害者,來世他是否又該償還罪業,而陷入惡性因果輪迴之中呢?
  • 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四本玄幻爽文
    今天帶來的是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四本玄幻爽文。《靈舟》簡介: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人在中間!靈舟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間!還有七隻古老的靈舟……精彩內容:入夜之後,紫霄府城燈火通明,喧囂不絕。杜手高終於不再咳血,似乎也喝夠了酒,將桌上的布給拿起,擦拭手中的染血的鐵劍。這時有人走進了酒棚,這是一個身材修長的人,因為酒棚擋住了他的頭,看不清他到底是男是女。甚至風飛雲都沒有看清他是如何進入酒棚的,在不經意之間,他就已經站在了裡面。
  • 山神——屬於道家,還是佛家?
    山神屬於道家範疇,與佛教沒有絲毫關係。山神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而佛教直到漢明帝時才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可見,山神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神仙。關於山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裡面記錄了許多有關山神的傳說。古代造神無非兩種方式。一是人造。
  • 什麼是三世因果?學習三世因果的意義在哪裡?
    佛法的基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和苦,空,無常,無我,等都是學佛首先要了解的內容。如果不知道有三世因果,六道轉回,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學佛!不知道學佛的目的。今天先簡單講一下,什麼是三世因果,講三世因果的目的是什麼?
  • 弘新開示:佛心妙論因果妙《佛道闡明妙真諦》第一講
    三世因果包括了你百千萬劫,前世、今世、後世,無量劫劫以前也叫前世,今世就是當下的這一段的生命叫作今世,未來世就是從你這一段生命結束到你盡未來寂全部都叫後世。佛觀三世因果經講得非常明白,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裡面有很關鍵的東西就是,把握心性,懺悔業障,今生解脫,成佛得道。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我們知道,佛家人在《佛經》中講究因果報應,認為人一生的作為都是有因果鏈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走上人生巔峰,也不會瞬間跌入低谷。之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突發事件,但那都是有因果的。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
  • 道教說的因果和佛教說的承負最大的三個區別!
    如果要分析承負和因果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既「承負包含因果,但超越因果。」所以道經中有說因果。不過相信不少道教信眾也注意到了,不少道教文章對信眾也喜歡說因果,很少談承負,這其中固然有因果恐嚇性大好騙人的原因,更多的是不少人不理解承負。此處以因果和承負的區別來介紹道家的因果觀念。
  • 既然看不到來世為何還要深信因果?
    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為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於「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為什麼還會做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原因就在於不曾深信業果,從而懷有僥倖心理,以為自己會是那個逃脫惡業懲罰的幸運兒。久而久之,對因果的敬畏日漸淡薄,甚而流於習慣性的麻木。
  • 佛教:愛情也是有因果
    不管你們信與不信,我認為愛情有輪迴,世界那麼大能讓彼此相伴最終走到最後到一定是姻緣,人分萬千,於千百萬人中相遇相守,有必然的因果,愛情在輪迴!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過。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前世五百次的相遇,換來今世的一次相識。前世五百次的相識,換來今世的一次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