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示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評選結果,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骨傷科學》課程獲評國家首批線下一流課程,《內經選讀》《中藥分析學》獲評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3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目錄,標誌著該校課程建設又上新臺階。
課程建設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落腳點。該校黨委高度重視課程建設工作,積極致力於打造一批國家級精品課程,並將之作為真正推動我校教育教學改革落實落細見成效的標杆舉措。此前該校已有「三維模擬工廠中藥雙黃連口服液生產實訓項目」「中醫針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等2個項目入選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成為「國家級金課」。
此次成功申報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是學校課程建設工作的又一突破。入選的3門課程都擁有長周期的建設基礎,具備深厚的學脈淵源和學術積澱。其中,《中醫骨傷科學》課程肇始於1956年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成立時設立的中醫傷科課程,1958年長春中醫學院成立後,該課程由劉柏齡等中醫骨傷學名師任教。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醫骨傷科學》課程不斷成熟發展,不斷開拓創新,在省級、國家級評比中率獲佳績。2006年該課程被評為吉林省精品課程,2010年該課程獲批為國家級精品課,2013年該課程獲評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019年獲評吉林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高校「金課「建設項目(線上金課)。
《內經選讀》課程自1958年開設以來,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連續實現跨越式發展。該課程在1994年被評為吉林省精品課程,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在2016年被評為國家首批精品資源共享課,在2019年被評為吉林省金課建設A類課程。《中藥分析學》課程開設於1984年,經過近40年的積累和沉澱,該課程先後獲評省級優秀課程、省精品課程,並2019年獲評吉林省「金課」。
除了擁有紮實的建設基礎,這3門國家一流課程還擁有一流的課程團隊。《中醫骨傷科學》課程負責人由我校終身教授趙文海擔任。該校副校長冷向陽、中醫骨傷科學教研室主任李振華、教研室副主任劉鍾華和教研書秘書王旭凱等業內知名專家都是團隊主要成員。《內經選讀》課程由國家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我校博士生導師蘇穎教授牽頭,組織學校內經教研室骨幹力量承擔教學任務;《中藥分析學》課程由該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貢濟宇擔任責任人,合理安排分配團隊成員完成理論課主講、副講以及實驗課的教學安排。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傾力協作,課程的建設和改革產生了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效果,為卓越拔尖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如何讓教學方式方法呈現出時代性和創新性?如何讓教學內容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如何讓課程改革取得明顯的教學成效?這是3支課程團隊在課程建設中不斷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圍繞各自的課程目標,3門課程的負責人組織團隊成員精心研究學情,一點一點地探索新的教學思路,一點一點地改進教學方法,最終各自摸索出適宜於本課程的教學模式。據趙文海介紹,《中醫骨傷科學》課程構建了「三結合」教學體系,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運用案例式、PBL、翻轉式等多種方法推進教學,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比如,授課時,老師們會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修改教學大綱,精選教材。同時也會適當補充教材內容,增加最新的研究進展,拓展學生的視野。」趙文海說。《內經選讀》和《中藥分析學》這兩門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也按照各自的教學需求採取了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內經選讀》案例討論、示教館實踐,《中藥分析學》的「理論授課+在線自主學習+小組討論+PBL+實踐訓練」等教學方法都深受學生們歡迎。「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還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貢濟宇說。
最讓學生們感到新奇的是這3門課程取消了單一的以教學期末成績作為考核的評價方法,採取綜合性、全過程的課程成績評定方法。平常上課的表現,參與臨床操作的情況,案例討論、網絡在線學習情況、學術論文的寫作等等都是考核課程學習情況的依據。蘇穎說:「多元化考核方法的應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校3門課程同時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對我們而言是肯定,更是激勵。希望通過課程建設的推進,促進中醫人才培養,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夠適應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需要,具有很好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富有創新意識的中醫藥學高級人才。」該校校長宋柏林說。(完)
(來源:中新網吉林)
(編輯:王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