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 港媒稱,對有些事物來說,「太小了」是一句殘忍的評價。比如:求婚鑽戒、新居面積,或不久前在中環海濱長廊開張的香港摩天輪。
據香港《亞洲財經》雜誌1月6日報導,原本預計2014年9月開業的香港摩天輪因為工期延誤、等候申領牌照等問題,直到12月5日才遲遲揭幕。或許是因為胃口被吊了太久使得人們失了興趣,或許是日盛一日的寒流阻擋了遊人的腳步,在萬裡晴空的周六下午,香港摩天輪顯得有些寂寞。
儘管運營商貼心地在售票窗口前擺起排隊用的鐵馬,但等候的人卻只有二十來個,比一旁流動冰淇淋車的等候隊伍長不了多少。
從英國來香港旅遊的Peter Higgs認為摩天輪「還不錯,風景盡收眼底」。但提到泰晤士河岸大名鼎鼎的倫敦眼時,他說,「比倫敦眼小太多。」
帶長輩專程來乘坐摩天輪的黃女士則覺得一百塊的票價有點貴,但視野不錯,時間還蠻長。如果帶老人和孩子來,她會推薦這。至於摩天輪能否成為香港新地標,她說:「太小了吧!」
耗資2億建成的香港摩天輪高60米,設有42個車廂,每廂可載8人,全程15至20分鐘。成人票價100,兒童、長者及傷殘人士票價70。在《中環新海濱摩天輪計劃簡介》中,運營商Swiss AEX為摩天輪構想的使命包括「讓摩天輪乘客飽覽中環海濱景色」。但在高樓林立的中環海濱,僅20層樓高的摩天輪對這一使命有些力不從心。
早前《Time Out Hong Kong》發文唱衰香港摩天輪,盤點其周邊的摩天大樓:179米高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367米的中銀大廈和416.8米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更不用提484米的環球貿易廣場以及坐落在100層可360度觀景的天際100香港觀景臺。
這篇質疑香港摩天輪存在價值的文章吐槽道,有100塊錢不如去國際金融中心樓頂喝兩杯,視野更佳。讀者Alice在該文下方留言表達自己乘坐摩天輪的失望情緒,「太不值了,」她說,「我完全同意國際金融中心樓頂會有更好的視野,拍照片也會更好看,我在車廂裡拍的都是玻璃的反光。」
在開業第一年創下130萬人次記錄的臺北美麗華摩天輪建在大型購物中心美麗華百樂園樓頂,遊客在遊覽之餘不但能購物、飲食,還可以去觀賞IMAX電影。與之相比,四周尚無餐飲及其他娛樂設施的香港摩天輪更顯冷清。
「每個城市都應該有座自己的摩天輪」。從泰晤士河畔的「倫敦眼」在爭議中拔地而起、賺得盆滿缽滿之後,摩天輪家族開始了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擴張。總投資額為1.2億美元的倫敦眼在興建之初也曾飽受非議,一些人認為倫敦眼太俗氣,這樣一個出身低微、混跡於遊樂場的東西不配建在泰晤士河畔。但倫敦眼用經濟效益有力回擊了之前的嘲笑──開放第一年就吸引300萬左右人次乘坐,為倫敦旅遊市場收益提振10%。2013年8月21日,倫敦眼迎來自1999年開業以來的第五千萬個遊客。現在的倫敦眼不但是倫敦的地標之一,更穩居倫敦各旅遊景點排行榜的榜首。
但成功真的能夠複製麼?2008年在新加坡落成的新加坡摩天觀景輪總高度達165米,不但比倫敦眼高出30多米,更提供360度無死角觀景。開業之初,前三晚的門票一售而空,總票價達6000多美元。但好景不長,運營後期入不敷出,去年更是因未能償還銀行債務而被清盤公司接管。
香港摩天輪會步誰的後塵,倫敦眼還是新加坡摩天觀景輪?目前尚無定論。Swiss AEX早前預計開業第一年會有100萬人次前往。香港摩天輪員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尖峰時段出現在晚7點至9點,但在6日晚上9時許,排隊等候乘坐摩天輪的遊客也只有60多個。在多家報紙密集、持續關注的情況下,香港人對摩天輪的熱情顯然低於預期。
儘管客流量稍顯單薄,但夜空中散發著藍色光芒的摩天輪仍舊「殺死」不少菲林。除了有情侶、家人在摩天輪前合影留念,更有10餘個攝影愛好者架起三腳架,在寒風中捕捉摩天輪的「倩影」。周末時間,更有不少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一對新人攜伴郎伴娘各8人從九龍專程來此拍照,問及其中一個伴娘為何來此,答曰:漂亮,浪漫。
毫無疑問,香港摩天輪已然成為維港迷人景色中的一員。問題在於,對多數香港人和遊客來說,香港摩天輪只是風景,而非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