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汙染的侵襲和包夾中,黑暗的夜空成了一種稀缺資源。世界上有這麼一些公園,專門為保護夜空而設立,被形象地稱為「暗夜公園」或「星空保護區」。在晴朗的夜晚,遊客和天文愛好者可以在這裡重溫久違的星空。目前,國際上都有哪些暗夜公園?國內的暗夜保護情況如何?本文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璀璨星空映城門
拍攝地點/中國濟南七星臺景區
這幅「長城上的夜空」攝於2011年4月,為「第二屆國際地球與夜空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夜空下的建築「武聖門」位於齊長城遺址附近,是後來修復的仿古城門。無國界天文學家組織主席西蒙斯評價該作品時說:「懸在上空的銀河系在城門建造前很久就已存在,在城門崩毀之後,銀河系仍會長久存在。」照片中,銀河從天蠍和人馬兩大星座中間穿過,右側閃爍著黃色光芒的是天蠍星座的第一亮星——心宿二。目前,照片的作者小華正在與有關機構合作,計劃將這一帶闢為「星光公園」。攝影/小華
2011年4月,山東天文愛好者小華在濟南市南部山區拍了一幅星空照片,提交給「第二屆國際地球與夜空攝影大賽」組委會。最終,這幅作品獲「美麗夜空」專題第四名。照片的前景是濟南七星臺景區中的「武聖門」,背景是斜跨天際的銀河星系。通過這件事,小華得知:國際社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一種特殊的環保行動——暗夜保護(也有人更通俗地稱其為「星空保護」)。他特別注意到,世界範圍內已經有了多處專為保護星空而設立的「暗夜公園」。在天文學家看來,「暗夜公園」是一種公共保護區,是星空和夜間動物的避難所。
暗夜公園:國家公園裡的觀星天堂
5年前,世界第一個暗夜公園是在美國的天然橋國家公園中開闢的。該公園位於猶他州的東南角,每年大約有10萬遊人駐足於此。公園最著名的景觀是它的三座天然石橋,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石橋呈白色,由砂巖在水流經年累月的侵蝕下形成。白天,這裡複雜多變的地形和林立的峭壁為遠足愛好者提供了足夠的挑戰;晚上,這裡有足夠的寧靜與黑暗,夏天的夜空清澈得像湖水一樣,星星多不勝數。
天然石橋跨銀河
拍攝地點/美國猶他州天然橋國家公園
天然橋國家公園位於美國猶他州,是國際暗夜協會命名的首個暗夜公園。夜幕降臨,「歐瓦巧莫橋」上方籠罩著繁星點綴的夜空。公園管理員斯科特•瑞恩說:「在這裡你能看到一些久違了的東西,並可以重新與天空溝通。」攝影/Wally Pacholka
這裡是全美國最暗的國家公園之一。如果用1到10的等級來表示夜空的明暗,天然橋國家公園的夜空亮度可以達到2級(數值越小,夜空越暗,看到的星星越多)。有旅館的城鎮到公園的距離至少有60公裡,為這裡創造了安靜的觀星環境。公園中,當暮光退去,繁星浮現,星空與石橋在天空和地面遙相呼應,真是一種空靈的意境。一些天文攝影師甚至會常年駐守在這裡,隨時用鏡頭記錄這裡的夢幻星象。
最早發起設立暗夜公園的機構叫做國際暗夜協會(也有人譯作「國際暗天空聯盟」),是一家成立於1988年的非營利組織。協會有兩位創始人,一位是職業天文學家,另一位是醫生。協會總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它的成員分布在美國的50個州,並在世界上7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暗夜保護組織。從2007年第一個暗夜公園誕生到現在,國際暗夜協會及其分支機構一共在世界範圍內認定了11個暗夜公園,其中有7個在美國,匈牙利、英國各有兩處。
在國際暗夜保護行動中,匈牙利是一個活躍的角色。該國的暗夜保護走在了歐洲甚至全球的前列。匈牙利境內的澤力剋星空國家公園和霍爾託巴吉國家公園分別在2009年和2011年被國際暗夜協會認定為暗夜公園。澤力剋星空國家公園為了申請成為暗夜公園,從2006年就開始做準備工作。首先,匈牙利天文學會與國家公園董事會籤訂建設協議,然後由董事會去找周圍17個小鎮的鎮長談話。經過鎮長和居民同意,他們才能開始實施行動。在匈牙利照明協會的介入下,所有小鎮照明設備都進行了大規模改造。
澤力剋星空國家公園位於匈牙利東南部,是歐洲第一個被命名的暗夜公園。在晴朗的夜晚,這裡舉目就可以看到繁星和銀河。科研人員在公園建成之後對其進行了專門監測,對燈光改造工程的實施狀況非常滿意。檢測結果顯示,來自周圍城鎮的光汙染被降到了最低,來自遠處城市的燈光影響也十分微弱。根據各地的夜空條件,國際暗夜協會將暗夜公園進行了分級,就像奧運賽場上頒發的獎牌,分為金、銀、銅三類。按照星空觀測條件,澤力剋星空國家公園獲得了「銀牌」。
在英國,有一個專門為保護星空而認定的暗夜保護區——薩克島,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一個小島。薩克島非常小,長度為3英裡,寬度只有1.5英裡。2011年初,國際暗夜協會英國分會將這裡認定為「暗夜島」。直到現在,整個島上還沒有公共路燈,只有一條建於1945年的水泥路,不準汽車通行,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只有馬車、腳踏車以及拖拉機。拖拉機是島上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因為薩克島超出海平面只有30.5米,地勢凸凹不平。成為「暗夜島」之後,薩克島的居民深感驕傲。在這座空靈的小島上,星空就是日常環境的一部分。
天文館裡觀星象
拍攝地點/印度新德裡尼赫魯天文館
2009國際天文年之前,「夜空下的世界」項目(TWAN)開始在世界各地組織天文攝影活動,印度就是活動的首個目的地。2008年10月21日,新德裡市的尼赫魯天文館裡,TWAN的天文攝影展舉行了開幕儀式。活動期間,每天都有大量的觀眾前來參觀,包括許多青少年學生。攝影/Babak Tafreshi
一種新理念:星空是人類的共同遺產
在暗夜保護行動中,作為民間機構的國際暗夜協會影響最大,11個暗夜公園是其代表性成果。另外,加拿大也有民間組織在自己國家開闢了多處類似於「暗夜公園」的星空保護區。在民間暗夜保護活動的推動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等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暗夜保護行動,成為暗夜保護運動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世界主要暗夜公園分布圖
2007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牽頭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相關機構在西班牙東南部的巴利阿里群島上成功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星光保護大會」。本屆大會吸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等10個國際間組織參會。與國際暗夜協會的小規模行動相比,國際星光保護大會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更強。會議主辦方通過各種渠道調動了科學、教育、旅遊、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力量積極參與星空保護,迅速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一股潮流。目前,大會的主要活動基地有兩個:北半球的西班牙拉帕爾馬島和南半球的紐西蘭特卡波湖。未來,這兩個地方均有可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為「星空自然保護區」。
加那利群島位於非洲西北海岸,距離西班牙本土有1100公裡。群島中的第五大島——拉帕爾馬島是一座火山島。島上一座死火山之巔上,屹立著穆察克斯天文臺,是歐洲北方天文臺的一部分。2009年6月,口徑10.4米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也被安放在這裡,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望遠鏡。
火山島上望夜空
拍攝地點/西班牙拉帕爾馬島
位於北大西洋加那利群島中的拉帕爾馬島是一個火山島。一座海拔2400多米的火山之巔,有著名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該望遠鏡建設耗時7年,直徑達到了10.4米。黃昏時分,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亮星初現。幾個小時後,一幅璀璨的星空圖將出現在島嶼上空。攝影/Babak Tafreshi
今年6月,國際星光保護大會將移師紐西蘭特卡波湖(Lake Tekapo)畔。特卡波湖是紐西蘭的旅遊勝地,除了特卡波湖和南阿爾卑斯山外,當地人最為驕傲的是擁有美麗的星空。夜間抬頭仰望,天上的銀河像一片潑翻的牛奶一般白亮,南十字星座和大、小麥哲倫星系清晰可見,空中不時有流星划過,人在現場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特卡波湖畔,天空純淨的情況下每晚能觀測到5000萬顆星星。2005年,特卡波湖所在的地方政府做出了一件吸引眼球的行動——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特卡波湖一帶闢為「星空自然保護區」,像保護地面的自然遺產一樣保護天上的星空。過去,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中,還從來沒有出現過「星空」。這種景觀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既不直接與某個城鎮關聯,也不與某個建築對應。在專家看來,「星空自然保護區」將是世界自然遺產理念的一種新拓展。
國際暗夜協會和國際星光保護大會雖然在活動內容方面有所側重,但二者有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將星空視為人類遺產的一部分。如今,雙方都在不遺餘力地在全球範圍推動暗夜保護活動。過去的幾年裡,暗夜保護活動主要是在發達國家開展的。如今,他們正在考慮和更多發展中國家進行合作。
中國暗夜保護的艱難起步
國際上,暗夜保護運動最初由民間機構發起,而國內對於暗夜保護的關注,最初來自天文觀測機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首個暗夜保護區——天荒坪夜天光保護區就是由天文機構設立的。經過長期調查,中科院上海天文臺選擇了浙江安吉的天荒坪作為新的觀測地。上海天文臺與當地景區最終達成合作協議,劃出了一塊區域作為「夜天光保護區」,在運作模式上模仿了國外的暗夜公園。
在這裡從事科研工作的上海天文臺光學天文技術研究室主任唐正宏對保護區的天空條件相當滿意。保護區的山頭海拔接近1000米,山腳下有一個村子,微弱的燈光對天文觀測的影響不大。據唐正宏介紹,保護區的設立參考了澳大利亞賽丁泉天文臺的燈光管理規範,把景區和周圍的燈光分成三類,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嚴格控制的區域之外,正常的家居照明可以自由選擇;而像網球場這樣需要強光照明的項目,就必須經過嚴格審核才能設立。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科技處處長陶雋說:「從理論上講,人口稀少、荒僻的西部景區和東部海島都可以設立暗夜保護區。中國目前並不缺乏建造暗夜公園的自然條件,缺乏的是長效機制和群眾基礎。」在他看來,暗夜保護在中國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天荒坪夜天光保護區從策劃到運行,已經走過4個年頭,但對其有所了解的人寥寥無幾。除了幾個策劃人和少數天文愛好者,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還有這麼一塊專門保護暗夜的區域。
當然,暗夜公園與天文學家眼中的暗夜保護區還是有所區別的。國家暗夜協會認定的11個暗夜公園,並非都是天文臺所在地,它們中的大多數是與旅遊景觀結合在一起的。作為民間的資深天文愛好者,小華也在為推動中國的暗夜公園建設而努力。在他看來,旅遊是暗夜保護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要調動全民的星空保護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旅遊項目進行體驗,吸引大家都來關注這件事情。僅僅從天文觀測的需求出發,暗夜保護很不好開展。暗夜保護要與旅遊景觀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效應。」目前來看,國際暗夜協會認定的大部分暗夜公園本身就是著名的旅遊景觀。
實際上,2007年的第一屆「國際星光保護大會」就明確提出:「旅遊可以作為一個主要手段形成保護星空景觀的新陣營。旅遊業應負起責任,在所有旅遊景點將夜空作為保護和珍視的資源,基於天空觀測和夜間景物來開發新的旅遊產品。」可以說,這一提議與小華的想法不謀而合。小華介紹說,自己正在與相關企業、基金會等合作,計劃在山東地區設立兩個暗夜公園。我們在濟南城郊看到的七星颱風景區就是規劃中的其中一處,另一處規劃中的暗夜保護區位於沂蒙山區的某喀斯特地貌公園中。在命名的時候,小華把這兩處暗夜公園稱為「星光公園」。他覺得,相比聽起來很神秘的「暗夜公園」,「星光公園」的名稱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和理解。
陶雋認為,企業家、天文愛好者自發組織設立「暗夜公園」是非常可喜的事情,應該予以鼓勵。在唐正宏看來,推動設立暗夜保護區和星光公園是一個多贏的結果:「天文臺有了一個測試望遠鏡的基地,風景區多了一項吸引遊客的項目,地方政府也為生態保護做出了貢獻。」
邁克•西蒙斯:天文學家,無國界組織主席。
暗夜保護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在推動環境保護方面,中國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我同時認為,在控制光汙染方面,中國也是機會最好的國家之一。星空景觀當然可以被認為是重要的自然遺產,如同大熊貓在我們環境中那樣重要。自然狀態的夜空,猶如野生大熊貓。在西歐和北美許多地方,這種情況幾乎是絕望的,那裡已經很難找到一片黑暗的天空。
AWB(天文學家無國界組織)有一個支持世界各地建設「星光公園」的方案,但該方案並沒有得到有效實施。如果能有許多新力量參與它的建設,這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方案。光汙染的形勢讓我們考慮,任何個人或組織可在任何地方創建「星光公園」,即便那兒沒有完全黑暗的夜空。對於公眾來說,他們需要提高的是光汙染意識和環境責任感。
CNG(《中國國家地理》)所做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我期待能夠為雜誌的出版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期待著在中國聽到更多關注星空保護的聲音,看到更多有關文章。
撰文/黃永
本文選編於《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3月刊
-END-
| 天 | 涯 | 戶 | 外 |
微信號:lytyhw
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相約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