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上岸發展旅遊 小漁村舊貌換新顏
北海市南萬村發展旅遊經濟創建平安和諧社區
□廣西法治日報記者 陳家財
在北海市國家森林公園的冠頭嶺腳下,坐落著一個依山傍海的村莊——南萬村,這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漁村,被冠以「北海第一村」的美譽。
南萬村全村有村民800多人,過去這裡是一個極不起眼的小漁村,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村容村貌差,百姓出行難、用電難、看病難,村民除了捕魚,沒有其他產業,收入很低,生活非常清苦。
如今的南萬人依託山海做文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有些村民除了出海捕魚,還「洗腳上岸」,搞起了經商,做起了小生意。經濟發達、村容整潔、和諧穩定、充滿活力,南萬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北海第一村」,成了北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張名片。2011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先後被評為自治區軍(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自治區文明單位、北海市平安社區、銀海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依託山海優勢 發展旅遊產業
南萬社區是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溫卡華「結對共建、創先爭優」聯繫點。一直以來溫卡華對南萬社區的發展非常關心。溫卡華認為,南萬是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天然避風良港和海邊旅遊勝地,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他要求南萬社區黨員和群眾要認清形勢,把握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要在制定落實發展規劃、發展優勢產業、營造發展環境上下功夫。
如何提升南萬的旅遊知名度,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社區「兩委」幹部認為,必須準確把握髮展脈絡,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充分利用「一海(北部灣)一嶺(冠頭嶺)一場(南萬浴場)一港(南萬港)」等優勢,堅持以「傳統漁業為主體,特色餐飲和旅遊服務為兩翼」的發展思路,依託山海做文章,利用資源抓開發,服務項目謀發展,改造舊村為新村,富民強村促和諧。目前,落戶在南萬的自治區重點項目「冠嶺山莊」11棟豪華別墅已建成投入使用,該項目的落戶進一步帶動了南萬旅遊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對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素有沿海「第一寺」之稱的普渡寺(一期)也在2011年12月1日建成開園,這大大促進了佛文化流傳與發揚,對促進南萬經濟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
規範景區管理 群眾安居樂業
近年來,南萬村民不再是漁民的代名詞,他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經營,學會了發展旅遊業,大排檔、酒店、漁家樂等餐飲如雨後春筍逐漸多了起來,生意紅紅火火,生活質量迅速提高。
只有穩定了才談得上發展經濟,安居樂業才是根本。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旅遊環境,提高軟實力,社區「兩委」班子決定以「創建社會和諧穩定示範社區」為目標,充分發揮黨支部核心領導作用和廣大黨員群眾的主體作用,經常性開展走訪活動,全面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動態,把工作前移,及時調處各種矛盾糾紛。
2011年7月,社區在修建村中道路時,一郭姓村民因道路排水溝問題阻撓施工,與施工方發生衝突。接報後,社區幹部第一時間介入分別做雙方思想工作,使郭姓村民認識到修建村中道路是全村人的民心所向,不應該因個人利益而阻撓施工;施工方也向郭姓村民賠禮道歉,作出一定的經濟賠償。雙方最後握手言和。
南萬地理位置特殊,社區十分重視治安和防火工作,成立了護林防火工作隊和治安聯防隊,做好監控和預防工作,構建社區群防群治網絡,排查安全隱患,使各類矛盾及時得到了緩解、疏導和解決。
南萬周邊沙灘乾淨,景色迷人,每天在海灘拍婚紗照和遊玩的人不在千人之下,周末或節假日市民遊客均以萬計。區居委會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優勢,引導村民發展旅遊經濟,開設漁家旅館、拉網、釣魚、潛水等特色休閒漁業,住漁家、吃海鮮、沐海水,購海貨、觀海景,吸引眾多國內遊客前來旅遊度假。為了規範景區管理,劃出一塊集體土地建了大型停車場和商鋪,全村以戶為單位,每戶值一天班,當天停車場的收益歸輪值的這戶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