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和暖,冰雪消融,在這個溫柔的三月,我們迎來了第110個國際婦女節!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將每年的3月8日定為女性們獨有的節日——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在我國簡稱「婦女節」。
這個節日如何誕生?它從何時傳入我國?它又為何從「婦女節」演變為今天的「女神節」了呢?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婦女節的緣起與誕生
婦女節最初具有極強的革命鬥爭性,是二十世紀初西方女權運動的歷史結晶。在二十世紀初,西方國家處於工業化時期。當時的工人們飽受工作條件惡劣、工資低廉、工作時間過長等壓榨行為。因此罷工、遊行示威等工人階級的抗爭活動遍地開花。
在所有女性抗爭活動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次是發生在1908年3月8日的女工大罷工、大遊行。當時,美國紐約的服裝業有1.5萬女性參與到這次罷工遊行活動中。她們提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口號「我們要麵包加玫瑰」。口號裡的「麵包」指得是物質生活保障,「玫瑰」指得是精神生活保障。
在當時,她們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可是卻只能領到極低的工資。除此之外,當時的女性們都沒有政治權利。為同自己惡劣的工作條件以及低微的社會地位相抗爭。她們提出了「麵包加玫瑰」這一極富詩意與力量的口號,要求實施8小時工作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並且賦予她們政治選舉權。
1910年哥本哈根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被譽為「國際婦女運動之母」的克拉拉·蔡特金提出設立婦女節作為全世界婦女們為平等與自由鬥爭的日子。她的提議得到了多數參會代表的支持,國際婦女節由此誕生。
雖然國際婦女節正式誕生,但當時並沒有確立一個具體的節慶日期,所以在之後的幾年裡對於婦女節的慶祝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直到1921年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通過了保加利亞女共產黨人的提議,將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婦女節在中國的發展
封建社會在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兩千多年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地位極低。傳統「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節烈」等舊禮教長期禁錮女性的思想,限制女性的自由與進步。直到我國近代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時期,婦女意識才逐步覺醒,開啟了女性們尋求解放的徵程。
從五四運動開始,女性尋求自由、平等的抗爭運動逐步發展、壯大。在1924年3月8日,我國首次公開慶祝婦女節,響應全世界婦女的遊行、示威活動。當時正處在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何香凝在廣州主持此次大會。她在會上講述了國際婦女節的來歷,提倡女性擁有自由、平等的女權意識。
1949年9月,我國將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婦女節最初的誕生與發展帶有極強的革命性。但是,隨著婦女解放,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這個節日的意義與功能也漸漸發生改變。
過去的「婦女節」變成了今天的「女神節」,它的功能也從最初的婦女鬥爭變為今天的女性消費日。是什麼原因讓婦女節的內涵發生如此巨大的改變?
從「婦女節」到「女神節」
從2015年開始「女神節」這個新詞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婦女節」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轉而被「女神節」取代。婦女節為何在稱謂以及內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婦女」詞彙的誤讀「婦女」一詞泛指所有成年女子,並不單獨指已婚女性。我國傳統社會中女性極低的社會地位使得「婦」這個詞常常含有貶義傾向。比如婦人之見、婦人之人、婦姑勃溪等。「婦」常常是愚昧、無知的象徵。即使到了當代「婦」也沒有逃脫厄運,比如農村婦女、潑婦、怨婦等等。這樣的詞彙誤讀使得很多女性並不願意參與「婦女節」這樣一個極具進步意義的節日中。
「女神」原來指女性神明或至尊,後來被逐漸泛化指相貌、氣質極其出眾或者男性心中難以企及的女性。這樣一個「地位」極高的詞彙自然要比「婦女」更能獲得青年們的青睞。「女神節」就這樣被年輕人接受,然後從年輕群體逐步擴散到社會各界。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尚京華說:
稱呼的轉變是社會觀念變化的結果,而社會觀念的轉變又是社會發展變化的結果。
所以,導致「婦女節」向「女神節」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當代社會的發展。女性意識的覺醒使得她們不願被貼上帶有舊時代愚昧婦女的標籤。她們更希望自己是極美的、被崇拜的形象。
新媒體的推波助瀾新媒體的發展是從年輕一帶開始,逐步擴展到其他人群中的,新媒體熱詞也是如此。「女神節」一詞的廣泛應用與傳播離不開青年求新、求變的特點。他們不再循規蹈矩,更希望能衝破歷史的束縛活出一個全新的面貌。這樣一個特點,使得他們成功地定義了許多事物。在青年們改變這個世界的同時,這個世界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影響著他們。
「女神節」一詞的爆火離不開新媒體平臺的宣傳,例如2015年百度首頁出現的「祝各位女神節快樂」、「3.8女神節,誰知女神心」等等。面對新媒體的主力消費群體,新媒體平臺無疑會貼近年輕人的語言方式,這也是近幾年來熱詞頻出的重要原因。
消費社會的引導為適應經濟發展,我國由生產型社會逐步轉變為消費型社會,這也使得消費者的地位被逐步抬高。當代社會,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經濟實力增強。不管是線下實體還是線上電商,都中女性群體蘊藏的極大消費潛能。所以,各大商家力圖將所有節日賦予美好意義,從而引導女性自主消費。「女神節」、「女王節」也應運而生。
從消費角度,雖然「婦女節」向「女神節」的轉變帶有極其濃重的商業氣息,但是它被廣泛接受也證明其自身具備一定的民意基礎,不可全盤否定。
內外兼修的3月8日
所有的改變都具有時代意義,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婦女節」變為「女神節」,使這個節日的詞彙美感得到提升,與此同時筆者更希望看到它的精神內涵得到繼承與弘揚。
最後,希望天下女人永遠享受平等、自由的幸福,成為自己獨一無二、內外兼修的女神。
參考文獻:
1.史紅,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發展——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歷史教學,1959.04.01
2.孔寒冰,國際婦女節起源新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1.20
3.宗妍,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歷史淵源及百年曆程,中國婦運,2010.03.05
4.李巖,「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如何變成了「女神節」,中華讀書報,2015.07.08
5.「婦女節」變「女神節」是消費時代的嬗變,時代金融,2017.04.10
6.張毓強、周慶安,從「婦女節」到「女神節」:新話語、新傳播與新敘事,對外傳播,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