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2021-01-2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長江黃河,流域面積廣,如何上中下遊協同聯動推進生態保護?如何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即日起,本版推出「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系列報導,聚焦大江大河生態保護措施及成效,敬請關注。

——編 者

核心閱讀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5年來,沿江各地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升級、治理汙染、搬遷轉產,既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提升效益,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讓一江清水真正惠及百姓。

「你們快來看看,我這新家怎麼樣?」65歲的江蘇南通市民吳湛,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打開窗戶,伴隨著清新的空氣,綠意盎然的五山風光和奔流不息的長江映入眼帘。

2020年11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聽取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介紹,對南通構建生態綠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習近平總書記說,40多年前我來過五山地區,對這裡壯闊江面的印象特別深刻。這次來,看到經過治理,曾經髒亂差的環境發生了滄桑巨變,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濱江生態公園。

推動港口提檔升級

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劍山、軍山等五山臨江而立,江蘇南通五山及濱江片區佔地面積近20平方公裡、江岸線14公裡。

臨江臨海的南通,港口是發展引擎,造船、化工等產業沿江聚集。由於歷史原因,五山及沿江地區資源多頭管理、質態不優,港口產業單一、效能偏低,散貨碼頭設施老舊、生產工藝落後,能耗汙染大,港城結合地帶成為髒亂差的集中區域。

「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曾是當地百姓的切身感受。吳湛的老家緊鄰江邊水泥廠和港口堆場,「以前,空氣中經常飄著黑色黃色的顆粒,大家不敢開窗曬被。」吳湛說。

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介紹,2016年以來,南通堅持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與保護。

以南通港的整體搬遷、提檔升級為突破口,南通引導沿江數百家散亂汙企業有序退出、騰籠換鳥。關停「散亂汙」企業203家,拆遷河道周邊各類違建6.5萬平方米,清理沿線港口貨運功能地帶和修復岸線12公裡。2018年,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了「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生態修複目標。

兩年前搬回到原址,一年前裝修入住,吳湛的新家依然在長江邊上,但是今非昔比,步行數分鐘就到了濱江公園。

騰出濱江空間,造綠地、建公園,這樣的做法在江蘇沿江並不少見。2016年以來,江陰主動調整港口功能,將碼頭、工廠、輪渡等生產岸線退讓搬遷,將23.4公裡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裡,僅佔長江江陰段岸線的48%。

江陰市民陳婷介紹,原來沿江一帶都是廠房和碼頭,長江和老百姓隔著一段距離;現在這裡建起了公園,老百姓可以隨時到江邊觀光,在公園散步和跳舞。在江蘇的許多城市,江邊的景觀都得到了有效的整治修復,沿線景觀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汙水處理優化水質

長江上遊,重慶忠縣,又是一個豔陽天,楊承孝走在黃金河邊。身畔河水譁啦啦地淌,再流10公裡就匯進長江。

「以前經常是汙水直排入江,我們住在這裡也覺得不舒服。哪像現在,清亮亮的水,綠幽幽的山,好安逸哦。」楊承孝是忠縣黃金鎮黃土村村支書,也是這段河的河長。兩年來,他眼看著這條長江一級支流一天天由渾變清。

以前的黃金河,沒人管。現在的黃金河,有人護。

「汙水不能排了,垃圾也不能往河裡倒了。果園農莊裡,化肥農藥更不能隨便灑。」楊承孝說,一開始,也有人不理解,老習慣改不過來。村裡通過組織義務勞動,發動村民一起去清理河道。「自己弄乾淨的,肯定更有感情。我們每月院壩會也都反覆講政策。雙管齊下,大家的責任感就建立起來了。」楊承孝說。

「黃金河最大的變化,是沿岸鄉親的想法變了。」黃金鎮鎮長郭小民說,以前大家都覺得無所謂。現在,斑竹村村民王萬民不僅把自家的洗車場停了,還主動找到村幹部,給自家建了個小型的汙水淨化池。

截至2020年年底,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100%,優於國家考核目標4.8個百分點,較2015年上升14.3個百分點。目前,重慶已建成73座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2600多座鄉鎮和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5300餘艘船舶按要求安裝生活汙水、汙油水處理裝置並配備垃圾收集設施。

去年12月9日,郭小民又來巡河。水清了,岸綠了,魚兒也回來了。「對沿河兩岸100米範圍內的300多戶居民,我們剛剛進行了改廁改水,生活汙水全部接入了汙水管網,再不會直排入河。現在我們流入長江的水,更清澈了。」郭小民信心十足,「這個活兒,一定要整巴適。」

化工企業搬遷轉產

在湖北宜昌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一座座現代化廠房依次排開。向東而行,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一期搬遷廠房映入眼帘。新廠房已基本成型,左邊是高塔聳立的精細化工廠區,右邊是廠房林立的燒鹼廠區。「我們從2018年3月開始整體搬遷入園,新項目已經陸續投產了。」公司總經理曾曉兵介紹。

2017年,宜昌市開始破解長江「化工圍江」的難題,推進長江沿岸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枝江市也成立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指揮部,與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專班合併辦公,推進沿江1公裡範圍內的化工企業「關改搬轉」。

對於搬遷,企業當時也很猶豫。曾曉兵說,在枝江市政府組織公司負責人到江浙學習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經驗後,公司分析了化工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看到了公司的成本、技術、產品等傳統優勢漸漸喪失,最終還是下定了搬遷的決心。

隨後,公司一方面在宜昌市的眾籌方案下解決了資金問題,另一方面,公司轉變發展方向,推動主要的燒鹼產品從工業級升級為食品級,並且進軍醫藥、農藥中間體領域。

搬遷後的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升級了設備。曾曉兵說,一期廠房順利運行後,公司一年的利潤將比轉型前提高近一倍。

如今,姚家港化工園已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打造出了20條成熟的高端產業鏈閉環,基本實現了廢物的「全利用」和「零排放」。

枝江市對照修復長江生態環境要求,堅持34項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船舶汙染防治、入河排汙口整改提升等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相關部門主動為涉及「關改搬轉」的沿江化工企業上門提供服務。枝江市經濟信息化和商務局負責人說,「關改搬轉」將給化工企業帶來全面升級、集群騰飛,同時也為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記者 何聰 姚雪青 蔣雲龍 吳君)

《人民日報》(2021年01月12日 第07版)

相關焦點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人民日報記者 何 聰 姚雪青 蔣雲龍 吳 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長江黃河,流域面積廣,如何上中下遊協同聯動推進生態保護?如何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
  • 岸線治理 守護生態(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他說:「如今黃河堤壩堅固,岸邊綠樹成蔭,更美更安全。」治理河道固水土黃河蘭州段全長150.7公裡,其中城區段河道長47.5公裡。歷史上,黃河洪水曾給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損失。2015年,蘭州市全面啟動了黃河幹流防洪工程的建設。
  • 白山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今年年初,吉林法德龍硅藻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款高科技環保產品——硅藻無紡布生產線正式投產。   山青、水秀、天藍是白山生態文明保護工作的見證。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目標責任,推進清潔生產,擴大綠色植被,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的囑託,音猶在耳;殷殷的厚望,催人奮進。
  • 四川梓潼縣持續關注母親河生態保護
    中國園林網8月9日消息:4日,梓潼縣政協相關負責人帶領部分政協委員深入潼江河豢龍鄉、東石鄉三個採沙石場,對河道採沙石情況進行了視察,這是對2009年縣政協《加強潼江河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重點提案督辦的第三次視察。
  • 重慶銅梁:江河上下遊跨境聯動共護水生態環境
    銅梁區生態環境局分析江河水生態有關情況中國網7月15日訊 7月15日下午,在重慶銅梁區高樓鎮涪江岸邊,銅梁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正在水質自動監測站觀察江水變化情況。「2018年以來,銅梁區與涪江上下遊的四川遂寧、資陽、潼南、合川區等地河長辦籤署了河長制領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河流環境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共同改善流域水環境達成了共識,將『各自為政』變為『協同作戰』,共同改善江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近來雨水頻繁,河水上漲,我們加強了水環境監測,並及時向上下遊河長辦通報情況。
  • 綠色發展從孩子抓起 | 綠會文明驛站(CS006):常德市綠色江河生態...
    常德市綠色江河生態環境保護中心成立於2019年5月,主管單位是常德市生態環境局,單位性質是民辦非企事業單位,法人劉波,
  • 江水變成了藍色 古代就有富營養化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唐·白居易《憶江南》詩詞大意:江南真好,那兒的風景我過去很熟悉。不過,在學過一些生態學知識之後,才知道江水變綠,有可能是因為水被過度繁殖的藍藻汙染了。水裡藏著小生命在自然界的江河湖泊裡都有藍藻的身影,這些小生命的個頭通常很小,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它們的真容。
  • 江水變成了藍色,古代就有富營養化嗎?
    不過,在學過一些生態學知識之後,才知道江水變綠,有可能是因為水被過度繁殖的藍藻汙染了。 水裡藏著小生命 在自然界的江河湖泊裡都有藍藻的身影,這些小生命的個頭通常很小,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它們的真容。
  • 浙江黃巖,一個還江河自然之美的生態試驗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李坤晟)10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浙江黃巖,一個還江河自然之美的生態試驗》的報導。老家在新疆喀什的麥麥提,兩年前來到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經商。他每天晚上都要帶著小女兒到永寧江邊散步。愛上這裡的漫江碧透、魚躍鳥飛,但麥麥提並不知道,他們每天散步的永寧公園,是台州生態防洪、建設人水和諧宜居城市的成果。
  • 萬古江河 巴蜀共築華夏文明上遊
    望江樓上望江流,沒有這江水千萬年的衝刷,巴國之地不會有豐富的巖鹽資源,使人民在先天低下的農耕水平中維持富足生活;沒有江水的順暢奔騰,四川盆地不會有天府之國的沃野千裡,更不會有農業時代的城市崛起;沒有這同一江流域,奇崛瑰麗的巴蜀文明更是封閉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三大戰役」讓雪域高原天更藍、水更清
    中國西藏網訊 近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了解到,2018年圍繞著打好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保衛戰、打好淨土保衛戰等「三大戰役」,西藏的天更藍、水更清,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 更藍、更綠、更清——黑龍江生態「三變」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4日電 題:更藍、更綠、更清——黑龍江生態「三變」新華社記者 馬曉成大森林、大溼地、大界江……近年來,黑龍江通過秸稈禁燒、守林護綠、河湖「清四亂」等舉措,持續在環境治理上下功夫,讓天更藍、林更綠、水更清。
  • 與江河同源的歌者 三江源生態文明旅遊唯一公益大使張朵兒
    小編僅僅從音樂藝術的角度,截取三江源生態文明旅遊唯一公益大使張朵兒在「音樂藝術引領國家公園生態、人文保護」持續前行道路上一小段靚麗的風景和淳樸感人的場景,探討了以世界非遺民歌「花兒」為載體,保護三江源生態、人文的方法與路徑,作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必須關注文化元素的歷史階段」的先行案例,供同行參考。
  • 水清岸綠 產業轉型 浦江浦陽江已成生態廊道
    而今,環顧浙江大地,江河容顏蝶變,河川日新月異,全省各地湧現出一大批「安全、生態、美麗、富民」的「美麗河流」,優環境、促轉型、惠民生等成效正不斷顯現。10月起由浙江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浙江在線組成的「最美家鄉河」探訪小組將前往各地走訪考察各候選河道,感受河道文化內涵、傾聽生動治水故事、挖掘治水典型經驗。
  • 萬州區:萬州區加強長江岸線保護修復 讓水更清岸更綠
    近年來,長江之畔的萬州,自覺把保護長江母親河放在壓倒性位置,堅決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通過加強河道管理保護,維護河道健康生命,切實管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嚴把準入關,推動綠色發展。
  • 生態旅遊要堅持保護優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地生根,生態旅遊正在許多地方快速發展。  何謂生態旅遊?根據權威機構的定義,生態旅遊即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了解環境的文化和歷史,不但不會破壞自然,還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中獲益。不難看出,生態旅遊更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是與自然和諧相處。
  • 綠化南充行動:建設300公裡江河綠色生態廊道
    全市森林覆蓋率41%以上、綠化覆蓋率50%以上綠化南充行動:建設300公裡江河綠色生態廊道同時,以恢復提升森林生態功能為重點,充分利用江河兩岸宜林宜綠地,營造河岸防護林帶,三年建設江河綠色生態廊道300公裡,新建和改造河岸防護林帶5.4萬畝,重要江河沿岸宜綠地段綠化率達85%以上。
  • 趙樂秦調研灕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時強調
    記者何平江 攝【桂林日報訊】(記者周紹瑜)11月30日,市委書記趙樂秦深入灕江風景名勝區,就灕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開展專題調研,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綠色發展新理念為引領,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深入實施《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積極推動灕江生態保護項目納入「十四五」規劃,加快灕江生態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走好具有桂林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 漫遊江河湖海,感受萬種風情
    (照片由海口市皮划艇協會提供) ■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海南水域資源豐富,江河湖海交匯。無論是沉蘊流淌的萬泉河,還是大開大合的南渡江,抑或是靈氣逼人的南麗湖,無不令人讚嘆一聲水之曼妙。滾滾江水,奔流入海,海的浩瀚更是令人神往。 若用水的眼睛看海南,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 70年來四川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動能...
    新聞發布會現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認識逐步深化——全省各級各部門對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政治站位進一步提高,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不斷夯實生態環境保護法制不斷健全——先後出臺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飲用水源保護條例、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法規規章,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條例為龍頭,覆蓋大氣、水、地質、自然保護區等主要環境要素的法規體系。今年還出臺了省內首次以單獨流域立法的沱江條例,標誌著四川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法規體系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