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收穫大海的恩賜(北部灣漁夫供圖)
隨手在海裡撿上來的竹蟶用白水煮熟即吃保留著原始的鮮美。
人民網海南視窗6月19日(於耿燕)博縱村前淺海密布的珊瑚礁群,藏匿著石斑、大螃蟹、黃花魚、海螺、海蝦等上百種海鮮,每當「趕海」時辰到來,村裡的男女老少就拿著盆和桶追著海潮撿魚蝦——人民網海南視窗組織的「騎遊臨高念父恩」活動這天恰好是「趕海」日,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未能體驗一把漁民生活的「趕海」,卻對趕海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充滿了嚮往。
半旬一次趕海日 百種海鮮任人撿
距離臨高縣城僅有十四公裡的博縱村,是一個傳統的海邊小漁村,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魚為生,家家戶戶都有漁船,掌握著捕、釣、抓、撿等各種以海為生的技能。
上天也格外眷顧著這個小漁村,淺海區密布的珊瑚礁群不僅生活著大量豐富的蝦蟹魚螺,並且味道也比其它海域的更加鮮美。趕海在當地是一種傳統習俗,也是小漁村內半旬一次的娛樂節目;每到趕海時,村裡手腳靈活的人幾乎全部出動,跟著海潮走就能隨手撿到手掌大小的螃蟹、手指般粗細的海蝦,甚至還有大魷魚、石斑魚以及各色各樣的海螺等。
博縱村村委會副主任麥超洋告訴記者,每到趕海日就是村裡的節日,無論趕海的時辰是白天還是晚上,村裡戶戶都會出動,接受這份大海的恩賜,一般都能撿個七八斤的海鮮,曾經有戶人家最多的一次撿了100多斤的海鮮,各種各樣的海鮮品種大約有百餘種。
東英鎮副鎮長符樹友認為休閒漁業可以給靠海為生的村民更多出路。
博縱村村委會副主任麥超洋臉上顯露著漁民的淳樸。
漁村民風淳樸 不帶葷的不算菜
「我們這桌光魷魚就幹掉了四盤,原生態的海蝦吃掉了三大碟,端菜的大姐一見到桌上的菜吃掉一半了,就馬上進廚房又端了幾碟出來,比吃自助還爽。」車友錚哥一言道出了博縱村村民的淳樸好客,而這些原生態的美食採用著最原始的烹調方式——用柴火煮出來,味道別樣的香。
世世代代以漁為生、與海相伴的博縱村保留著淳樸的民風,儘管村民與多數車友們的語言不能完全溝通,但仍然熱情地以漁村特有的習俗,源源不斷地端上各種原汁原味的海鮮美食——魷魚、馬鮫魚、海蝦、竹蟶、泥螺等,而且在這個漁村的餐桌上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帶葷的不算菜,是否讓你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
麥超洋稱,如果天氣好,不僅可以坐在海岸邊的大棚下伴著習習海風享受更多品種的海鮮,還可以坐船出海親自體驗徒手在海裡抓蝦撿螺,而喜歡釣魚的朋友肯定會愛上這個小漁村,石斑、桂花魚、紅立魚等鮮美海魚都會成為釣者的桌上美食。
海洋捕撈業 百萬家產才起步
博縱村在臨高縣東英鎮裡算是一個比較富裕的村莊,家家戶戶有漁船,常到文昌清瀾、澄邁馬村一帶捕魚,不少人家靠捕魚蓋起了樓房、買起了小車,百萬富翁在村裡已經不算什麼稀罕事,而只是一個家庭剛剛起步致富的階段。
麥超洋告訴記者,每次出海一般都能收穫1000元左右,如果運氣好遇到魚群,那一趟就至少能掙上萬把元錢,但遇到魚群的機率很低,有可能兩三年遇不到一次,也有可能一個月內遇到兩次。
「博縱村淺海區的珊瑚礁群五彩斑斕,海水清澈見底,是一個非常適合開展浮潛運動、漁家樂的好地方」。 麥超洋稱,天氣好的時候,乘船出海,可以直接透視海裡那紅色、藍色、綠色、紫色、黃色的珊瑚,並隨著海水流動「手舞足蹈」。由於珊瑚礁群的存在,海魚喜歡到珊瑚礁群內產卵,帶來了豐富的海產,因此,村民都視珊瑚礁群為寶,大家期待在能有效保護賴以為生的海洋環境的前提下,能依託現有的海洋資源打造全新的產業,讓村民走上新的致富路。
靠海吃海 休閒漁業亟待開發
休閒漁業將是博縱村海洋捕撈業進行產業升級的未來方向,毗鄰臨高縣城以及村村通公路直通村裡等區位以及交通優勢,加上優良的海域環境和豐富的海洋水產註定博縱村是一個極佳的漁家樂開辦場所。 東英鎮副鎮長符樹友稱,「由於村民習慣了祖輩的捕魚為生,村裡沒有一個像樣的飯店、旅社,聞名而來的驢友、車友、釣友都選擇自己背帳篷來此紮營,自己下海抓蝦捕魚或者是找村裡漁民購買海鮮,再讓村民幫忙加工,有的村民甚至不好意思收加工費。」 臨高戶外達人「北部灣漁夫」對於博縱村考察良久,他認為臨高縣至博縱村的村村通水泥公路既有濱海風光,又有田園風光;騎行在濱海公路上能聞到海洋的氣息,騎行在鄉村綠道裡可以呼吸著稻花、青草的芳香,這是一條非常休閒的自駕遊、自行車騎遊線路,到了博縱村後出海、浮潛、釣魚、抓蝦、撿螺 ,晚上紮營搞燒烤,完全具備漁家樂的發展模式。因此,博縱村就是一塊亟待開發的休閒漁業處女地,蘊藏著無數的金礦等待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