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樂器的喜愛,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由:有人愛華麗的琵琶,迷戀它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也有人愛古箏,隨手一撥弄,動人心弦;那麼二胡呢?你對它有什麼感覺?
二胡又名「胡琴」,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傳統的弓弦樂器之一。從唐代詩人岑參的「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詩句中,就能看出二胡的身影。這件樂器是用二根弦拉奏的,所以叫「二胡」。那又為什麼稱「胡琴」呢?傳說,黃河以南的民族稱北方民族為胡人,而這個拉弦樂器又是胡人製造,所以稱「胡琴」。百年來,中國民間許多藝人如,瞎子阿炳等,不斷地在演奏上對二胡進行改良和創新,留下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曲。後音樂教育家劉天華,寫下了《良宵》等十首獨奏曲,並將二胡引入了教育殿堂。
性格特徵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軸、琴弦、弓杆、千斤、琴馬和弓毛組成。它的音色柔美抒情,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二胡擅表悲情,輕輕一拉,就有一種洞察世事的悲涼。這種天生的性格源於二胡那壯麗大美、蒼涼荒遠的發源地。
民樂中的地位
中國的民樂是線性的,講究旋律,不重和聲,追求含蓄,因此二胡適合表達中國人的情感。一把胡琴,一把椅子,樹腳下一坐,男女老少都會圍過來,弦兒一拉,故事就來了。1920年代,二胡開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臺上。近年來,二胡也被廣泛地運用在流行音樂中,藉此表達情感。《吻別》、《東風破》、《花田錯》等歌曲中,都有二胡略帶憂傷的色彩。
我有萬般情緒 悲傷只是之一
二胡只能用來表達悲傷的情緒嗎?當然不是。它像人一樣,有萬般情緒,悲傷只是之一。二胡能在演奏中,表達出抑、揚、柔、剛、連、頓、吟、唱、驚、嘆、問答與呼應、排比、呼喚、控訴等多種的擬人情緒。二胡除了情緒變化多重,它還有許多兄弟團。
親緣關係
說完了二胡,兄弟團來了。它們親密如手足,在拉弦樂器裡彼此豐富,創造更多聲音的可能性。仿佛這世界沒有它們拉不出來的聲音。
板胡的一大特點就是高亢洪亮,頗有秦腔之風,底座是用的堅硬的椰子殼製作的。適合演奏西北風的曲目。
京胡,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後來為了區別,正式將這種樂器定名為「京胡」。
馬頭琴是蒙古草原上的樂器。馬頭琴的樣子和其他胡琴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琴頭上一般會雕刻成一個馬頭的樣子,故而得名。
高胡,可以理解為二胡的高音部,一般在大型的民樂隊會用,音調比一般的二胡要高,拉法上和二胡沒有太大的區別。
中胡,比一般二胡聲音再低一點。中音二胡,看上去和二胡十分相像,不過,會比普通二胡略重一些。
協奏曲
如今,現代二胡的演奏表現形式也變得多樣起來,除了獨奏,也有和大型民族管弦樂隊配合協奏的,比如《梁祝》《楚頌》等。
本期《藝苑現場》,我們將為您帶來一首雙二胡協奏曲《楚頌》。該曲通過雙胡琴之間的對話,展示了胡琴家族的獨特魅力。
協奏曲《楚頌》講述了楚漢戰爭時期,楚王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故事。楚王項羽的英雄形象,藉由金戈鐵馬和氣壯山河的戰爭場面烘託出來。同時「英雄」也是本場演唱會的主題,中華民族自古英雄輩出,湧現了無數慷慨悲歌之士,他們守衛著和平,守護著我們。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天津交響樂團副團長張洪鯤,二胡演奏家羅慧君,青年男高音張巖,三位嘉賓做客《藝苑現場》,與我們聊音樂,說故事,聆聽壯烈之歌,感受英雄情懷。天視文藝頻道《藝苑現場》,12月19日晚21:05為您播出「我愛你中國」大型交響音樂會,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