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溪野蔬:烏蘞莓

2020-12-18 泉溪書房弘蟲
烏蘞莓

今年「五一」長假期間,我們一行到魏家塢,到魏順家去賞奇石,採阿公公,順便品嘗他用有機大米釀造、且釀製時摻了桂花的「桂花燒酒」。那天下午,我隨魏順爬上他家後山,我採阿公公,他採野蔬。當時不知道魏順採的究竟是什麼野蔬。晚餐時,半盆野蔬上了桌,都是嫩芽尖,細細長長,曲曲彎彎。因為量不多,我也僅僅品嘗個囫圇而已,但他把這種野蔬說得很神奇,倒是激起了我拍照識草的情趣來。

後來我在泉溪書房背後堤埂上拍照識草,第一個認識的是烏蘞莓,俗稱母豬藤、紅母豬藤、五爪龍、五葉藤、五龍草等等。這種烏蘞莓,在我老家到處瘋長。百度識圖後,知道它全草入藥,於是先試著燉水喝,有股草的氣味,但不難下咽。後來,我索性去挖了幾枝,將它種在自家花園。母親看到我的舉動,驚訝地說:「這是豬娘藤,長得到處都是,有什麼好種的?」我說它是草藥,可以當菜吃。

再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魏順,又帶他實地察看究竟。他說我上次在他家吃的野蔬,正是這種東西。但在他眼裡,這種東西不叫烏蘞莓,而叫絞股藍。

絞股藍的名字我早已耳聞,且知道它是降三高的。但我不承認烏蘞莓就是絞股藍。烏蘞莓就是烏蘞莓,絞股藍就是絞股藍。烏蘞莓是葡萄科植物,絞股藍是葫蘆科植物。絞股藍別名也叫七葉膽或五葉參,但五葉參多與烏蘞莓相混淆。它們的模樣有明顯區別:烏蘞莓的莖為四稜近方型,而絞股藍的莖為圓形且表面有條條縱稜紋,且更纖細;烏蘞莓卷鬚光滑無毛,而絞股藍有細絨毛。烏蘞莓是五葉,而絞股藍有七葉甚至九葉。烏蘞莓和絞股藍均可入藥,但各自功效不同。

我也學著魏順的樣子,採摘烏蘞莓的嫩尖,放幾片大蒜炒著吃。吃時無異味,有滑溜感,但比同樣滑溜的空心菜要好吃得多,我不愛吃空心菜,但我愛吃烏蘞莓。遺憾的是,我採摘的季節已相對較晚,都已在開花坐果了,所以哪怕採的是嫩尖,但吃起來依然感覺有些老,嚼起來格吱格吱的。

那天我把採摘來的烏蘞莓放在盆裡,順便又拍了一個照,百度識別的結果竟顯示為絞股藍。這下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魏順非說它是絞股藍,卻原來兩種植物的嫩尖長得一模一樣,連百度也分不清青紅皂白了。

我非要把這件事弄個水落石出,後來又去淘寶查看了一個究竟。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人確實把這兩樣東西給搞混了。哪怕是賣絞股藍的網店,他說他賣的是七葉的絞股藍,可它展示的圖片卻是五葉的烏蘞莓。這就讓我生出一個懷疑:網店上的絞股藍,雖標榜是七葉的,但極有可能是用五葉的烏蘞莓充數,一旦做成了茶,誰還能看得清幾葉?而且,烏蘞莓易見,絞股藍少見,至少我現在還沒有發現跟烏蘞莓長得有點像的絞股藍。

我在城裡走路的時候,也經常看得到烏蘞莓,可知這種草的普遍性。它之所以被冠以豬娘藤、母豬藤,說明它曾一度是農民眼裡的豬草。至於它的中藥價值,則已少有人說得出來了。

夏秋季節,是收穫烏蘞莓的時候。或割取藤莖,或挖出根部,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均可。或煎湯內服,或搗敷外用。當然,浸酒也完全可以。它的功能主治是:清熱利溼,解毒消腫。治療的病似乎包羅萬象:治癰腫,疔瘡,痄腮,丹毒,風溼痛,黃疸,痢疾,尿血,白濁,咽喉腫痛、癤腫、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有中草藥書籍可供稽查,如:

《唐本草》:「主風毒熱腫,遊丹,蛇傷,搗敷並飲汁。」《履巉巖本草》:「治癰疽發背,搗爛罨患處。」《綱目》:「涼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癤腫。」《草木便方》:「清熱解毒,塗瘡毒,消結核,九子虛氣瘍。補益虛損。」《分類草藥性》:「去風散痰。治五種黃病,母豬風;塗瘡毒。」《江蘇植藥志》:「熱水泡,燻腿可止痛。」《貴陽民間藥草》:「治風溼癱瘓。」《湖南藥物志》:「治偏頭風,痔瘡。」《閩東本草》:「治熱瀉,血痢。」……

其實烏蘞莓這個稱呼,是就它的果實而言的。秋天的時候,這種無人問津的植物,默默地結出一串串像藍莓一樣的果子,偏偏這種果子有毒,既不能食用,也不能藥用,我們從小就對它望而生畏。我老家的堤坡上四處蓬勃生長的烏蘞莓,就是靠這種果子,一年年傳承蔓延的,最後竟把滿畈滿坡的土地都霸佔了。烏蘞莓長在地上的,是一根多枝多葉的長長的藤。而它在地底下的根,則是注意力相對集中的又粗又長的藤。這種藤根,是最好的中草藥,農民翻土時狠它絆住鋤頭,那是因為不知道它價值的緣故。

上周末,我採摘了兩盤烏蘞莓的嫩尖,做成了一道野蔬,用以招待泉溪嘉賓。我是知道它的食療價值的,且自己必先親自品嘗,不知道客人們敢不敢吃、愛不愛吃。不愛吃也沒關係,反正這東西唾手可得,你越採,它越長,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認識你身邊的植物——烏蘞莓
    「蘞」,百度百科解釋為葡萄科藤本植物的泛稱,以果熟時不同顏色,而有白蘞、赤蘞、烏蘞莓等。而本詩中的蘞最有可能的就是烏蘞莓。烏蘞莓是葡萄科烏蘞莓屬植物,草質藤本。浙江省有3種,2變種。烏蘞莓又稱烏蘞草、五葉藤、五爪龍、母豬藤。是一種野草,隨處可見。烏蘞莓的葉為鳥足狀5小葉,上面為綠色無毛,背面淺綠色,無毛或微被毛。
  • 泉溪野蔬:龍葵
    所以,它也就順理成章地被人稱作野海椒、石海椒、野辣虎、山辣椒、野茄秧。它一定是野草裡的才子。就像古代才子總愛給自己取許多號一樣,龍葵也有許多個號,除了前面提及的名字,全國各地的百姓或狀其葉,或摹其果,稱呼它為小苦菜、野傘子、黑天天、野海角、燈龍草、小果果、白花菜、假燈龍草、地泡子、飛天龍、天茄菜、谷奶子、黑星星,等等。一株野草冠以如此眾多的名號,實在稱得上是奇蹟,這著實令我驚嘆不已。
  • 泉溪野蔬:飯包草
    飯包草上周,我又認識了一種野蔬,它名字叫「飯包草」。名字取得真有意思!泉溪書房背後的堤坡,是飯包草生長的領地。這個季節,一批從春天出發的野草,已經完成了它們作為草木的追求,正在零落成泥,正在向死而生。而飯包草屬於前僕後繼者,它與狗尾巴草,與牽牛花,與蔦蘿花,與蒼耳等等,組成了夏日的一支敢死隊,繼續接續四季的更替,裝扮鄉野的繽紛與美麗。以前它從來沒有吸引過我。
  • 泉溪野蔬:車前草
    一直沒有寫它,是因為我一直沒有嘗過作為野蔬的車前草。車前草是它的學名。它的別名,因其四海遍布,故有一大堆五花八門的稱呼:當道、地膽頭、地衣、過路、車前突、車輪菜、車軲轆菜、鳥足、勝馬、塔日馬、牛遺、牛舌草、牛舄、馬舄、驢耳朵菜、豬耳草、豬肚菜、蝦蟆衣、蛤螞草、蝦蟆草、黃蟆龜草、蟾蜍草、陵舄、勝舄、錢貫草、白貫草、飯匙草、七星草、五根草、灰盆草、打官司草,等等。
  • 泉溪野蔬:地筍
    現在,皇帝曾經吃過且愛吃的地參,正以一種寂寂無名的野草姿態,落寞地生長在泉溪邊,而我在這個夏天,竟與它有了一次不期而遇。周六下午,我採摘了它的一些嫩葉,用水焯過後,試著炒著吃,味道頗佳。一人吃了一盤,感覺它是野菜中的極品。不苦不酸,齒頰生香,沁人心脾,勝出馬蘭頭一籌。
  • 泉溪野蔬:薇菜
    那是因為野豌豆不是一年四季都有。首陽山在甘肅,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它的生長周期可能長些。倘若在江南,伯夷、叔齊靠採薇而食,頂多只能堅持半個春天。因為江南的野豌豆,一到夏天就乾枯殆盡了。不管豐年飢年,野豌豆一直是人們充飢的食物。白居易《續古詩十首》中寫道:「朝採山上薇,暮採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早上去採野豌豆,黃昏也去採野豌豆,野豌豆沒有了,拿什麼來充飢?不僅道出了唐朝百姓生活的艱苦,也反映出野豌豆始終沒有離開過百姓的餐桌。到了宋代,野豌豆還成了一道菜。蘇東坡在《元修菜》中說:「菜之美者,有吾鄉之巢。
  • 「知味」野蔬之癖
  • 漢字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芩」裡的「芩」是什麼植物
    以果熟時顏色不同而有「白蘞、赤蘞、烏蘞莓」等名稱,舉個例子:葡萄有青有白有紫,當然屬於不同的薟了。 《詩》曰:『食野之芩。』」 這個字很麻煩:1、上一個字我們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黃芩寫作菳是因為顏色,芩才是正體,我們看《說文》中這個字的解釋時卻發現,這裡的芩跟上個字完全沒有關聯;2、《詩.小雅.鹿鳴》裡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毛傳說「芩,草也。」孔穎達疏引陸機的話說這種草是「莖如釵股,葉如竹,蔓生。」
  • 2020年泉溪聯合學校暑假培訓班
    根據縣委、縣教育局″校聯體"領導小組的精神,進一步向縱、向深推進我縣「校聯體」改革,泉溪聯合學校全體教師2020年暑假培訓班在8月25日這天就已拉開了序幕。泉溪鎮「校聯體」的改革工作將在上級的領導和指導下圓滿完成改革的重任。
  • 野櫻莓的打開方式!
    「野櫻莓」未來在大健康產業中必定「鋒芒畢露」經常食用「野櫻莓」,人體吸收了它含有的「花青素」這種物質以後,能減少身體內氧化反應的發生,而且能清理身體內產生的自由基,並提高身體各組織細胞活性,從而起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重要作用。
  • 野櫻莓養生果在山東鄒平市引種成功
    野櫻莓養生果在鄒平市引種成功 在濱州市尚屬首次引種成功的野櫻莓果 張躍 攝素有"花青素之王"之稱的野櫻莓在山東省鄒平市黃山街道太和村引種成功,140餘畝野櫻莓全部掛果,像黑葡萄一樣的果實綴滿枝頭,目前長勢良好,預計9月中旬即可採摘上市。
  • 野櫻莓醬的N種吃法,簡單實用
    在麵包上塗厚厚的一層應該是野櫻莓醬最常見的吃法了,再配一杯牛奶就是一頓簡單方便又美味可口的早餐了,其實野櫻莓醬除了配土司麵包,還有很多種吃法,我們一起看看吧,周末閒來無事可以做來嘗嘗哦。1.做酸奶:自己用酸奶機製作的酸奶或者超市裡買的成品原味酸奶都可以,放在玻璃杯中再加入幾勺野櫻莓醬,酸酸甜甜的滋味別提多美味了,還給單調的酸奶加了紫色點綴,賣相口感兩不誤。
  • 第75期 烏蕨和野雉尾金粉蕨的區別
    烏蕨和野雉尾金粉蕨經常會被初學者混淆,但是這兩者卻又那麼的不一樣,中文名區別就很大,拉丁名的相似點在於開頭的字母一致而已。這兩種植物本就不是同科的植物,烏蕨為鱗始蕨科(Lindsaeaceae)烏蕨屬植物,野雉尾金粉蕨為鳳尾蕨科(Pteridaceae)(《浙江植物志》裡為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金粉蕨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