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理
四面環海的臺灣,是全世界海洋自然學家和生態主義者考察海洋環境的好地方。說起來慚愧的很,在上海念書的時光並沒有引起我對海洋話題太多關注,記得2007年夏天到臺灣海洋大學和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交流之旅也是走馬觀花。直到在香港研究生課程畢業專注國際傳播,連續幾年參加各類國際性海洋和漁業會議,又時不時參與中國國家海洋局組織的媒介傳播活動,這才將海洋環境保育納入視野清單,也算是不枉命運讓我進入海洋大學讀書的冥冥之約吧。
探究海洋生態,自然少不了利用水肺潛水進入海底。今年8月初,我才在東馬仙本那考取了自由潛水執照,這次利用五天四夜的時間,又在綠島考取進階自由潛水執照,說是要考執照,其實也是一次以綠島為地標,用田野調查的人類學方法來檢視臺灣海洋生態保育之旅。
綠島著實是島外之島,從臺北一路南下,搭乘臺鐵最快的「普悠瑪」列車也需三個半小時才能抵達臺東,然後轉車前往富岡碼頭。有時候每天只有一班船,頂著浪需要大約一個小時到南寮碼頭,這是進出綠島的唯一海上線路。
我手上的觀光指南上說,綠島人口大致3000名。不過,經過後來我的走訪調查,目前綠島上常駐人口大約只有2000名左右,其中原住民成了少數派,年輕人的原住民更是幾乎絕跡,只是在這幾年綠島潛水旅遊的帶動下,逐漸有年輕人回流,在島上經營餐飲和旅店生意。
不用特別費力打聽,你幾乎只需要鑽進不同潛水店的熟客中,通過他們各自的聊天就能夠得到一些關於臺灣近海海底生態的訊息。地處東北部的龍洞能見度低,我猜想大約是靠近基隆港國際航線的緣故。海龜出沒的潛水聖地小琉球能見度適中,而蘭嶼海底的海流多變,幾乎只有海蛇出沒,看來選擇能見度最好,海底生態最多樣的綠島作為臺灣海洋保育的樣本確實沒有錯。
和許多海洋城市和島嶼所面臨的問題一樣,綠島近海漁獲量近年也大幅減少。在公館社區走訪時,一名已經在島上生活半年的桃園設計師無奈的說,硨磲貝成了遊客的盤中餐,越來越小,因為還沒有長大就被捕撈上來了。她還特別提醒我觀察一家名叫「春霞小吃」的店鋪,在正式的菜單之餘還有一塊寫字板,上書還有哪些當日熱帶魚類可用食客選擇。
2000人的常住人口抵不過高峰時每日上千的進島遊客,如此消費熱帶魚類的後果可想而知。令人驚訝的時,和綠島的原住民相比,似乎那些只在這裡紮根三五年的年輕人對海洋保育更加憂心,一方面是不假分辨的消費魚類,另一方面就是綠島今後選擇的發展方向:潛水觀光。他們普遍覺得,如果繼續不加限制的進行海底潛水活動,勢必將對珊瑚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前後三天時間共八隻氣瓶,我主要在石朗和大白沙海底進行潛水,在全球已知最大的珊瑚「蘑菇頭」海域最深下潛至27.7米。雖然我的潛水經驗還算不上特別豐富,但我仍然感覺到,今後恐怕再沒有媲美綠島如此壯美珊瑚生態的潛水點了。
石朗多是岸潛,我人生中第一次夜潛經歷也貢獻給了這裡,經過兩天的熟悉海況後,夜潛時小心翼翼避過海膽,看到了一些獅子魚和刺豚。最精彩要數白天從碼頭出海後,不多時就到了「蘑菇頭」海域,下潛後就猶如穿越海中山谷,巨大的海扇長在「珊瑚山」上,往兩側望好像是在陸地上的翼裝飛行,飛越兩旁聳立的山峰,只不過這是在海底,你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隨著海流飄動呼吸的軟體珊瑚,往下一點則是海底洞穴,不時有熱帶魚群隨著你遊動,而一隻巨大的海龜就在你的頭上朝著海面越遊越高。
說完了海底的壯美,不得不說的是目前綠島陷入一種面對未來的困境,一心想要發展潛水旅遊,卻又不限制下潛水人數,恐怕會傷及海底生態。不過,畢竟是靠海吃海,也不能說綠島目前是完全無序開發。去年臺東就發布了綠島漁業資源保育區文告,根據相關漁業法令,對涵蓋潛水點在內的保育區內各類水產動植物嚴禁採捕,違反者處以巨額罰款。
我問藍莎潛水店的一名教練,誰來監督這樣的行為。他不知道我此行的目的,覺得我似乎想要以身試法的樣子,「如果你試圖從海底撈上來一塊貝殼,我敢保證看到的人會報警。」我倒是覺得,如果在綠島人人都有這樣的海洋保育意識,再加上海洋環保組織能夠在這裡推行負責任的海產消費及核定潛水人數,那這裡就真的會成為臺灣海洋生態寶貴的島外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