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五百年第一完人,明朝一哥,之所以有這樣高的讚譽,全都因為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心學。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一夜之間從一個落魄的小吏變成了四處講學的先生,很多名士都來找他請教學問,這些事情的關鍵其實都在三個字,也是他在龍場一夜悟到的真理——心即理。
很多人認為,心學太過空泛,沒有具體的規則與指引,覺得假大空,這是因為對心學的了解不夠,如果真的了解了心學,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了。
王陽明曾經把心學的所有精髓總結成四句話來教導弟子和後人,這就是著名的心學四句教,可惜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看懂,當然,我在這裡侃侃而談,也只是說一些個人的看法,如果有錯誤和疏漏,還希望各位看官斧正。
無善無噁心之體。
一件事到底該不該做,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觀點,孔子認為,一切都應該從「仁」出發,只要符合「仁」的事情,就是正確的,韓非子認為一切要從「法」出發,合乎律法的事情才是正確的,基督教徒們認為一切行為都要合乎聖經,如果自己觀察,就能夠發現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的流派都是從外部去求真理,而王陽明則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聖人,能夠判斷和指導一個人的行為,這就是「良知」,良知無善無惡,所以才能判別善惡,良知就是心的本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一旦心裡產生了善惡的念頭,那就不是良知了,而是意念的作用。打個比方說,一個人借了朋友的錢,到了約定歸還的時間,恰好家人生病,他的良知告訴他應該把錢還了,這是善,良知在這個階段起了作用。但是結合現實的情況,他在內心做了一番掙扎之後決定想不還錢,這就是意念在起作用了。所謂的良知,就是內心第一時間的想法,也可以稱為下意識的反應,一旦經過加工,就沒有了良知本來的面目。
知善知惡是良知。
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在上文已經做過闡釋,良知就像一汪清泉,沒有任何顏色,所以能夠分辨世間所有的色彩,又像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照出自己真正的樣子,皇帝的新裝可以騙得了所有人,但在鏡子面前卻騙不了自己,這就是良知的作用。
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是儒家弟子最常說的一個詞,每個儒生窮其一生都在追求「格物」,到底什麼是格物呢?朱熹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世間萬物之理,窮盡之後,真理自現,王陽明的思想與朱熹正好相反,他認為「格物」就是在良知的指導下,為善去惡,良知認為善的事情就去做,良知認為是惡的事情就果斷放棄,一切都要從內心的良知出發,不需要去外部找,這也是致良知的意思。
王陽明雖然已經逝去五百多年,但他的思想一直如一盞明燈,高懸在浩瀚的星海之中,指引我們找到方向,只要按照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方法去做人做事, 但行好事,前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