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這四句話說出了心學的所有精髓,可惜真正懂的人太少

2020-12-25 易道傳習社

王陽明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五百年第一完人,明朝一哥,之所以有這樣高的讚譽,全都因為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心學。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一夜之間從一個落魄的小吏變成了四處講學的先生,很多名士都來找他請教學問,這些事情的關鍵其實都在三個字,也是他在龍場一夜悟到的真理——心即理。

很多人認為,心學太過空泛,沒有具體的規則與指引,覺得假大空,這是因為對心學的了解不夠,如果真的了解了心學,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了。

王陽明曾經把心學的所有精髓總結成四句話來教導弟子和後人,這就是著名的心學四句教,可惜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看懂,當然,我在這裡侃侃而談,也只是說一些個人的看法,如果有錯誤和疏漏,還希望各位看官斧正。

無善無噁心之體。

一件事到底該不該做,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觀點,孔子認為,一切都應該從「仁」出發,只要符合「仁」的事情,就是正確的,韓非子認為一切要從「法」出發,合乎律法的事情才是正確的,基督教徒們認為一切行為都要合乎聖經,如果自己觀察,就能夠發現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的流派都是從外部去求真理,而王陽明則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聖人,能夠判斷和指導一個人的行為,這就是「良知」,良知無善無惡,所以才能判別善惡,良知就是心的本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一旦心裡產生了善惡的念頭,那就不是良知了,而是意念的作用。打個比方說,一個人借了朋友的錢,到了約定歸還的時間,恰好家人生病,他的良知告訴他應該把錢還了,這是善,良知在這個階段起了作用。但是結合現實的情況,他在內心做了一番掙扎之後決定想不還錢,這就是意念在起作用了。所謂的良知,就是內心第一時間的想法,也可以稱為下意識的反應,一旦經過加工,就沒有了良知本來的面目。

知善知惡是良知

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在上文已經做過闡釋,良知就像一汪清泉,沒有任何顏色,所以能夠分辨世間所有的色彩,又像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照出自己真正的樣子,皇帝的新裝可以騙得了所有人,但在鏡子面前卻騙不了自己,這就是良知的作用。

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是儒家弟子最常說的一個詞,每個儒生窮其一生都在追求「格物」,到底什麼是格物呢?朱熹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世間萬物之理,窮盡之後,真理自現,王陽明的思想與朱熹正好相反,他認為「格物」就是在良知的指導下,為善去惡,良知認為善的事情就去做,良知認為是惡的事情就果斷放棄,一切都要從內心的良知出發,不需要去外部找,這也是致良知的意思。

王陽明雖然已經逝去五百多年,但他的思想一直如一盞明燈,高懸在浩瀚的星海之中,指引我們找到方向,只要按照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方法去做人做事, 但行好事,前程自來。

相關焦點

  • 心學四句教:看懂這四句話,就懂得了王陽明心學的所有精髓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深切者也。這是我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對他的評價。不可否認王陽明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也是因為其提出的心學影響到了現在,甚至將來,也被網友稱為「明朝一哥」。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但王陽明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他感覺朱熹那一套是有問題的,他在想,所有這些品格不都是人內心本來就有的嗎?難道是通過格竹子格出來的?在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據說有一次一位朋友指著一朵花問王陽明:「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這朵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四句教
    就是下面這段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汝中就認為,這四句話是錯的,或者至少是矛盾的。他說,如果我們的心是無善無惡的,從心發出的意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為啥又說,有善有惡意之動呢?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最高智慧:綱領四句教28字
    王陽明心字綱領四句教:傳統儒家之說,其實還算是相對容易明白,但心學就深奧許多,很多弟子一開始均不得其門,所以,王陽明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專門提出一個學習綱領,史稱「四句教」。陽明心學的綱領四句教,是1527年王陽明在浙江紹興天泉橋提出的,原文如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教共28個字,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表述,也是陽明心學的綱領性學習口訣。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說清楚了,他覺得不就是這樣嘛,於是不學了,又或者太蠢只掌握了一層意思,所以就覺得懂了悟了可以裝逼了。所以但凡懂了心學的人,絕對不會再去探究良知或者良心是什麼。那我不是王陽明,我不需要傳道也不需要最終解釋權。所以我就直接說出來,這個良心良知是什麼。是什麼呢?是本性。用現代話說。就是性格。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有些人天生就是藝術家,有些人天生就是政治家,這就是「命」。但做一個怎樣的藝術家,或者怎樣的一個政治家,那是由「性」決定的。知其命而隨其性,才能活出一個完美的人生。世人常說「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如果這個「道理」指的是「知」,那麼根據知行合一的解讀,世人其實從未真正懂得那些可以讓其過好一生的道理。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其來源、體會其深刻含義。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
  • 歷史鉤沉: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王陽明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是他重要思想的精髓。陽明先生不僅能文能武,在教育上的貢獻也十分卓越,頗為注重內心修養。本期為您講述兩則關於王陽明教育弟子的小故事。讓我們追隨一代宗師的腳步,領悟「心學」的智慧,體味「我心光明」的豪情吧。世界不欠你,是你虧欠了自己。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即「陽明心學」當中的「天理」,它處於「未發」的狀態。
  • 王陽明: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感悟人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上四句,是王陽明的心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很多人也稱之為「四字教」。簡而言之的寓意是「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人的意念一動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分辨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他離開餘姚前,發生了王陽明心學史上最光彩奪目也是最後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兩位弟子各持己見,王陽明詳細地向他們做了解析。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據說去「上學」的每個人在課堂上都得哭,懺悔,想想幹了什麼錯事。然後聽導師在上面眉飛色舞地講。有人去採訪,工作人員表示這培訓是為了學員能夠複製王陽明的成功。王陽明就是王守仁。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創建新學,有人說中國古代的人成功,有所謂三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視為三不朽,做到的太少了。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這不禁讓人感到非常疑惑:為啥王陽明在國內不溫不火,卻能夠在日本影響力巨大?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 三本書讀懂王陽明心學精髓與終極智慧
    心學是需要磨練的,就是抵抗住誘惑,心無旁騖的按照正確積極的想法去做。很多時候,其實你是知道自己這麼做是對的,就如同那個天使小人一樣,這就是心學所說的【心即理】,但通常我們會抵抗不了誘惑而做不到。當你抵抗住了誘惑,做什麼都立刻做到,就是【知行合一】。
  • 心學的開山鼻祖是王陽明嗎?
    既然談到心學的開山鼻祖,那麼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心學。第一,心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儒家學說大致可以這樣來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以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以及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王陽明能夠創建「心學」,離不開他經歷的這些!
    在王陽明還未滿十歲時,他的父親就問他:「你長大了的理想是怎麼樣的?」王陽明答道:「聖人。」這個答案讓他的父親非常的惱火,因為在古時候,人們對聖人是非常尊敬的,普通人是不能夠妄議聖人的,更不用說像王陽明那樣隨隨便便就說出自己要和聖人相提並論的話來,所以王陽明這句話在封建社會是非常不禮貌的,一不小心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多牛?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看完就明白了
    而他們,都是王陽明的信徒。王陽明的心學,為什麼不在中國流傳卻在日本受推崇?王陽明的心學,解決的是人思想、哲學、性格以及對行動力的命題,為什麼他的名字,在中國不流傳?你就知道你所有的行為都有其必然性,反推過來的意思就是:你能通過自己的本性預測自己的將來,也能預測一個事情的結果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讓人有一種迫切的,無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統領我們行為的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何以能決定我們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