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發展相系。
一方面,改造老舊小區有助於促進產業投資,改善人居環境,優化城市功能,是一舉多得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另一方面,老舊小區情況各異,改什麼,眾口難調,怎麼改,棘手問題多,又讓改造成為不折不扣的城市發展之「癢」。變「民生工程」為「民心工程」,不僅決定了老舊小區改造的成果,更考驗著一個城市的治理智慧。
2019年5月,四平市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103個老舊小區列入改造計劃,一個又一個老舊小區正在「華麗變身」。改造後的小區是否讓群眾滿意,切實提升了百姓獲得感、幸福感?這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改造思路和施策邏輯?答案在一個個美好家園的改造建設中漸次揭曉。
「政府配菜」與「居民點單」
「您是否同意小區改造?對於小區當前供水、供氣、供電情況是否滿意?是否有加裝電梯需求……」不久前,四平市平安小區的792戶居民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問卷調查表《小區改造居民入戶調查表》,這是四平市老舊小區改造由「政府配菜」向「居民點單」轉變的先行做法。
老舊小區改造,千頭萬緒,如何破題?四平的決策者們想到了共建共享、問計於民。在改造工程前期,四平市廣泛宣傳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惠民政策、改造內容、方法步驟,利用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傾聽百姓呼聲,收集改造「金點子」,制定、完善「一區一策」「一樓一策」的改造方案,有效激發了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共享美麗幸福家園的熱情。
四平市喜慶社區黨委書記侯豔玲告訴記者,轄區內的平安小區在改造設計之初,並沒有計劃改造下水,但在入戶調查期間,居民們普遍反映由於廚房沒有下水管道,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為了讓百姓改得寬心、住得舒心,四平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領導小組根據我們反映的情況,協調施工方調整改造方案,讓困擾居民20多年的廚房用水難問題得到解決。」
小區怎麼改,群眾說了算。據四平市鐵西區住建局局長高健介紹,「僅僅一個樓道的改造方案就六易其稿。」為了做到對群眾自選「菜單」應改盡改、能改盡改,高健帶領設計人員多次與街道、社區、居民代表共同協商設計方案,反覆踏查、反覆論證,不斷細化改造方案,目的是實現舊改的「量體裁衣」。
為避免舊改一哄而起、盲目跟風、改造成果與群眾預想不一致等情況出現,四平市確立了「試點先行」的推進模式,通過先行先試打造示範樣板,讓居民們走進改造「樣板間」,「提前驗收」改造成果。「我們目前選取了平安小區、東興小區、水利小區3個老舊小區作為試點小區先行改造。得益於試點小區的樣板作用,群眾參與改造的積極性和出資意願被進一步調動、激發。」四平市住建局局長宋彥亮說,「現在不少居民找上門來要求對小區進行改造。接下來,我們將總結試點經驗,把成功做法在全市老舊小區複製推廣。」
「獨角戲」與「大合唱」
方案既定,落實到不到位,是施工過程中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
在水利小區,由社區和居民代表共同組成的監督隊,每天在施工現場巡查著施工進程。作為監督隊的一員,年近70的王大爺從早到晚奔走於各個施工點。「像我這樣的監督員在這個小區就有十幾名。管道材質合不合格、施工質量達不達標等,都是我們日常監督的內容。如果發現什麼問題,我們會及時報給社區,由社區匯總,跟主管部門溝通。」
為更好接受群眾監督、吸納群眾反饋,當地住建部門每周召集施工方、監理方、社區代表、業主委員會代表及水電氣熱管網等部門代表,對施工過程中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和各類疑難問題進行現場會商。「上次召開協調會的時候,我們一次性商討解決了14個問題。」水利小區施工隊負責人李洪旭說,定期召開的會商,不僅讓他們更了解居民的想法,找準了改進方向,也使他們施工中遇到的難點、難題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取得了主管部門更加及時有力的支持。每一次會上的「面紅耳赤」,贏來的總是會後更大的攻堅合力。
為方便群眾監督,在四平市所有改造施工現場,都設置了老舊小區樓道改造材料展示臺,自來水管包覆材料、供熱管道包覆材料、強電保護槽、樓宇對講系統等等,均「曬」在百姓的眼皮底下。「施工材料『曬』得清楚,百姓看得明白,才能放下心來。」宋彥亮介紹說,「我們這次舊改,不僅關注樓宇外貌、小區環境等『面子』的亮麗,更關注樓道破舊、管線老舊不暢等『裡子』問題的解決。每一個小區都先把『裡子』工程做實,再實施樓外環境等『面子』工程。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舊改,打造集『養老撫幼、文體娛樂、健康休閒、快遞投放』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5分鐘、10分鐘生活圈,讓老舊小區改造由『民生工程』成為『暖心工程』。」
「煥然一新」與「容顏常駐」
如今,走進平安小區,是一派與從前截然不同的可喜景象:規劃有序的停車位,綠植環繞的休閒亭,嶄新的電子防盜門,明亮寬敞的樓道……得益於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曾經院老、房老、設施老的「老破小」「返老還童」,來了個「顏值」大翻身。
環境變好了,居民們的心情也敞亮起來。在平安小區居住了30多年的蔣阿姨,拉著記者的手誇耀小區的新變化:「坑坑窪窪的土路變成了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雜亂無章的小區廣場變得寬敞有序,家裡的下水也通了、網絡也穩了,現在小區的房價都漲了……」
自己的「宜居夢」一步步變成現實,可居民們的擔心也隨之而來。「一年改、兩年新、三年變原樣」,這是許多居民最擔心的問題。其實,居民的這個擔心也是四平市決策者一直思考的問題。103個老舊小區,都是棄管小區,改造後,如果沒有到位的後續管理,舊改成果很快就會付之東流。於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在水利小區舊改中實施——引入成熟的物業公司參與舊改,在讓小區換「顏」一新的同時,也為小區留下一個專業的「管家」,實現老舊小區改造後的後續管理社會化、專業化、常態化。
李洪旭告訴記者,這次中標小區改造工程,正是因為他們專業化的物業管理優勢。「我們四平市陽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在全市20多個小區負責物業管理,較為成功地探索實施了『兼合式』黨支部管理模式。此次老舊小區改造,我們也將不止於改造建設,會把過去成功的物業管理經驗,更好地應用於改造小區的後續管理。」
與此同時,盤活社區資源、開發功能性收費服務項目等探索也在水利小區改造中有序推進,決策者們希望在完善5分鐘、10分鐘生活圈服務功能的同時,激活小區「造血功能」,彌補小區後續管理的資金不足,確保改後小區「容顏常駐」。
來源 吉林日報
記者 姜本紅 崔維利 米韻熹
主審 | 趙成洪 審核 | 宋振宇 編輯 | 李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