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將近一周的改版,iN是這樣計劃的。每個周四弄一個絕對高手向的教程。這樣大家就能在周四周五兩天好好學習,周末就能夠有那麼一點點時間去實驗一下。以免時間太長忘記了。當然了,看到做的不錯的教程,大家還是可以收藏一下以便在真正使用的時候能夠方便的找出來。
今天的教程主要內容是做舊。能夠真正的完成做舊的模友就能在圈子裡被稱為大佬了。但要注意的一點是——做舊並不是將模型做得髒兮兮的。
像這樣流傳甚廣的鞭炮轟炸「做舊」法所弄出來的東西只能博得大家一笑而並非主流。
最早的做舊效果其實是來源於軍事模型,往往要體現出一個武器裝備在經年的使用中所呈現出來的滄桑感。大部分的科幻模型在當年可是沒有什麼做舊的大作出現的。原因也很簡單——做舊要符合大家日常所認知的「常識」。對於磨損,鏽漬、掉漆等現象的觀察大部分還停留在大家對生活的認識中,一個宇宙內飛行的飛船或者機動戰士則往往難以想像它們要舊在哪裡了。
但隨著很多科幻電影,類似於《星球大戰》的不斷傳播,也給大家了一定的舊的科幻製造物體本身就是坦克飛機大炮的未來想像的定局,所以說高達的做舊也就往往會偏向於軍事模型的做舊方法和觀察角度了。閒話不多說,咱們來看看今天的教程:
做舊本身是一個要突出細節特徵的工作,從噴塗的第一步就需要開始設計了。不同的裝甲塊之間的縫隙部分除了在噴好漆後滲線之外,還需要先用比要噴的顏色更深一個色號的色彩對裝甲塊的邊緣加重噴塗。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在增加分塊的立體感之餘增加裝甲塊與塊之間的舊化層次。
這樣做在整體噴塗後,裝甲才有那種從縫隙中滲出油汙的效果。
當然了僅僅是滲「油汙」來也只是「髒」還達不到「舊」的層次。一臺機體經過日久經年的戰鬥往往會有一些裝甲塊會換過,這時則需要某些部分做成依舊還不那麼舊的效果。
要做出這種效果其實也不難——遮蓋。規劃出剛剛換了新一點的零件的位置。用遮蓋膠帶做一下遮蓋。
遮蓋的部分在噴塗的過程中不會被噴上油漆,這樣就天然的帶出來了和周邊所不一致的效果。
在揭開遮蓋帶的時候,那塊被遮蓋的裝甲也就特立獨行了。當然了,這種做法還僅僅是做舊相對初期的步驟。
做出來的塗裝漆面依舊是一個半成品。
在這個半成品上則需要開始使用軍模的做舊方式了。
調好深色顏料,用一塊海綿蘸取一點點顏料,先在紙巾上吸收大部分水分。然後在模型裝甲的邊緣位置點蘸。必要的時候用勾線筆在裝甲的稜角的部位勾畫出相對連續的線條。
這樣,外裝甲邊緣鏽蝕的效果就可以做出來了。
對於一些有顏色的部位利用面相筆蘸取一點白色油漆或者銀色油漆可以描畫出露出底漆或者磨損到金屬層的顏色效果,這些位置一般都會在機體裝甲的邊緣或者接近邊緣的位置上。
做到這些步驟後,模型依舊是「髒」,但是還沒有生命,沒有經過「風雨」,也沒有「活動」過的跡象。但很多做舊的作品做到這一步貌似就可以說是完工了~
繼續要做的就是更多的使用痕跡。
用面相筆點一點褐色油畫顏料,在模型裝甲的上部點一點點燃料,在用土黃色或者暗黃色在褐色的小點下部點上一點。
用棉籤蘸稀釋劑(打火機油)後弄成半乾,從上向下輕刷,這時水形成的鏽漬效果就可以做出來了。
對於機體的鏽漬效果做的合理與否則需要不斷的觀察生活中生鏽的實際物體了,這一點則是「做舊」和「做髒」的區別,很多人做舊的效果看起來很假的原因則是違背了基本常識。
對於一些大面積的流鏽效果則可以將鏽黃色燃料溶解到打火機油中直接用筆塗出來。多餘的部分或者覺得不合理的部分也可以用面相筆蘸取一些打火機油再擦除掉。
細心的流鏽效果做完,這個機體也就「經歷過風雨」了。
「活動」則是高達機體在自己運動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主要集中在各種關節的部位上。
對於關節的部分,還是要大量的參考自然的效果,結合中具體的關節部位進行繪製。
這種關節上的痕跡往往和肢體的不同形態有直接關係,胳膊可以垂直放下,也可能彎曲或舉起。那麼在關節的上下部位則表現形式必然有不一樣的地方。
做出的鏽跡流動的效果也就有少許的區別。
下臂處的鏽漬則必然會比上面關節的範圍要大一些。
做完活動部分後,基本上整體的體「做舊」就算是完成了。
相對於整個做舊所耗費的時間,則往往會比拼裝噴塗完成一件普通的作品要長的多。但這種付出就將一個「剛剛出廠」的模型作品變成了一個「歷經風雨有故事」的作品,還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