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文化 | 每日功課《觀自在》0218

2021-02-21 盛堂遊學

《誦經儀軌》

 常新 為新冠疫災而撰寫

南無咕嚕唄(歸依師)

南無布達雅(歸依佛)

南無達摩雅(歸依法)

南無僧伽雅(歸依僧)

祈願

疫病消除

國泰民安

法界眾生

離苦得樂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三稱)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般若心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節 錄

                       

唐.伽梵達摩 譯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  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提頭賴吒而為上首;又與無量天、龍、夜叉、千闥婆、阿修羅、迦樓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龍王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

 

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於是總持王菩薩,見此稀有之相,怪未曾有,即從座起,叉手合掌,以偈問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以偈問曰:

誰於今日成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

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復然?

誰於今日得自在,演放稀有大神力,

無邊佛國皆震動,龍神宮殿悉不安?

今此大眾鹹有疑,不測因緣是誰力,

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

唯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佛說是語已。

 

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生歡喜、踴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盤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 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汙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也。其惡死者:一者,不令其飢餓困苦死;二者,不為枷禁杖楚死;三者,不為怨家仇對死;四者,不為軍陣相殺死;五者,不為虎狼惡獸殘害死;六者,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九者,不為蠱毒害死;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十一者,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誦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也。

 

得十五種善生者: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者,龍、天、善神恆常擁衛;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種善生也。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

觀世音菩薩說是語已,於眾會前合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顏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神妙章句.陀羅尼曰: 

ná  mó  hē  lā  tā  nà  tuō  rà  yè  yē       

南   無    喝  囉 怛   那   哆   囉  夜  耶﹒ 

ná  mó  ā    lì  yē

南   無   阿  唎  耶﹒

wā  lú   kā  dèi  shuō  wā  rà  yē   

婆   盧   羯   帝     爍     缽  囉  耶﹒ 

pú  tí  sā  duō  wā  yē

菩  提  薩   埵    婆   耶﹒

mā   há   sā  duō  wā  yē    

摩    訶    薩    埵    婆   耶﹒ 

mā  há  gā  lú  ní  gā  yē  

摩    訶   迦  盧 尼   迦  耶﹒

óng  sā  wā  rā  wā  yè     

唵﹒ 薩   皤   囉  罰   曳 . 

shù  dá  nuō  dá  xiè

數    怛    那    怛   寫﹒

ná  mó  xī   jí   lì  duō       

南   無   悉  吉 慄   埵 .  

yī  méng  ā   lì   yè

 伊    蒙    阿  唎  耶﹒

wā  lú   kī  dèi  shì  wá  là  rán  dà  wā

婆   盧  吉   帝   室   佛   囉  楞    馱  婆﹒

ná  mó  nā  rā  kìn  dì   

南   無    那  囉   謹  墀﹒ 

hèi   lì   mā  há   wā  duō  sā  miē

醯   唎    摩   訶    皤    哆    沙   咩﹒

sā  wā   ā   tā   dòu   sū   bèng      

薩  婆    阿  他    豆.    輸     朋﹒  

ā    jiē  yà me  

阿  逝   孕﹒

sā  wá  sà  duō    

薩  婆   薩    哆﹒

nā  mó  wā  sá  duō

那   摩    婆   薩   哆﹒

nā  mó  wā  kà

那   摩   婆   伽﹒

mō  wá   tā  dòu  

摩    罰    特   豆﹒

dā- dì yā  tā        

怛   姪      他﹒   

óng   ā   wā   lú   kī

唵﹒  阿   婆   盧  醯﹒

lú   kā   dèi   

盧   迦    帝﹒

kā   rá   dèì  

迦   羅    帝﹒ 

yī   hèi    lì    

夷   醯    唎﹒

mā  há   pú   tí   sà  duō

摩    訶   菩   提   薩   埵﹒

sà   wá   sà   wā    

薩    婆   薩   婆﹒

mā   lá   mā    là   

摩    囉    摩    囉﹒

mā   hī   mā   hèi   lì   dā   yà me 

摩    醯    摩    醯   唎   馱   孕﹒

gù  lú   gù  lú   kā  mèng   

俱   盧   俱  盧   羯    蒙﹒  

dù   lú   dù  lú   wā   jiā  yā  dèi

度    盧   度  盧    罰   闍   耶   帝﹒

mā  há   wā   jiā  yā  dèi  

摩   訶    罰    闍   耶   帝﹒ 

dā  rà   dā  rà    

陀   囉   陀  囉﹒

dì    lì    ní

地   唎   尼﹒

sì   wā   rà  yā     

室   佛   囉  耶﹒  

kāi   lā    kāi   lā     

遮    囉    遮   囉﹒ 

mā  má   wī  mā  là

摩    麼    罰   摩   囉﹒

mù   tèi   lì  

穆     帝   隸﹒

yī   hèi   yī   hèi   

伊   醯   伊    醯﹒ 

sī   nà   sī   nà

室   那  室   那﹒

ā   luō  sēng   pó  rā   sà   lì     

阿  囉     嘇     佛    囉  舍  唎﹒ 

wī   sán   wī  sèn     

罰    娑     罰   嘇﹒

pó  rā   sà   yà  

佛   囉   舍   耶﹒

hū  lú   hū   lú  mā  rà     

呼   嚧   呼   嚧   摩   囉﹒  

hū   lú   hū   lú   hèi   lì

呼   盧    呼   盧   醯   唎﹒

sà  rà   sà  rà        

娑  囉   娑  囉﹒

xī    lì     xī    lì    

悉   唎   悉   唎﹒

sū  lú   sū  lù

蘇  嚧   蘇  嚧﹒

pú   tí   yè  pú   tí   yè    

菩   提   夜  菩   提   夜﹒  

pú  dá  yè   pú  dà  yè

菩   馱   夜   菩   馱   夜﹒ 

mí  dì   lì   yè     

彌  帝   唎  夜﹒

nā   rā  kìn  dì   

那   囉   謹   墀﹒

dì   lì  shè  ní  nà     

地  利  瑟   尼  那﹒ 

bā  yē  mā  nà   suō  wā  hà

婆   耶   摩   那﹒ 娑    婆   訶﹒

xī  tuó  yè   suō  wā  hà 

悉  陀    夜﹒娑    婆   訶﹒

mā  há   xī  tuó  yè   suō  wā  hà

摩    訶   悉  陀    夜﹒娑    婆   訶﹒

xī   tuó  yōu  gà    sī   wā   rā   yà    

悉   陀    喻    藝﹒ 室   皤    囉  耶﹒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nā  rā  kìn  dì    suō  wā  hà    

那  囉   謹   墀﹒  娑   婆   訶﹒  

mā  lá  nà  rà    suō  wā  hà

摩   囉  那   囉﹒  娑   婆   訶﹒

xī   rā  sēng  ā   mù  kì   yè    

悉  囉    僧    阿  穆    佉  耶﹒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suō  wā  mā  há    ā   xī   tuó  yè    

娑     婆   摩    訶   阿  悉   陀    夜﹒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kā   kī   rà    ā     xī   tuó   yè    

者   吉   囉   阿   悉    陀    夜﹒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pā  dá  mā  kā  xī  tuó  yè   

波   陀   摩   羯  悉   陀   夜﹒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nā  rā   kīn  dì   wā  gá   là  yè   

那   囉   謹   墀   皤   伽   囉  耶﹒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mā  wá   lì  sēng  kā  rà  yē    

摩   婆    利   勝     羯  囉  夜﹒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ná  mó  hē  lā   tá  nā   tuō  rà   yè   yē  

南   無    喝  囉  怛   那    哆   囉   夜   耶﹒

ná  mó  ā    lì   yē

南   無   阿  利   耶﹒

wā   lú   kī  dèì     shuō  wā   rà   yē   

婆    嚧   吉  帝﹒    爍     皤    囉    夜﹒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óng- xī  diàn  dū  

唵.   悉   殿    都﹒

mān  dá  rà     bā   dá   yà    

漫     多   囉﹒  跋    陀   耶﹒

suō  wā   hà

娑     婆    訶﹒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節錄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捨生忘死逆行者,前線奮戰諸英雄。

無量光明常護汝,出世入世衛有情。

風雨調順國民安,法界含識證無生!

摩訶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

 辛丑年 庚寅月 丁酉日 

 雨水  第一日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

也是春季的第2個節氣。

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

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

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

雨水節氣時天氣變化不定,

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

忽冷忽熱,乍暖還寒。

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

尚未有春天氣息;

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如果說「立春」是春天的第一樂章「奏鳴曲」:

春意萌發、春寒料峭。

雨水之後,便進入了春天的第二樂章「變奏曲」:

氣溫回升、乍寒乍暖。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一幅冬末春初的風景。

雨水有三候:

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民間習俗

回娘屋、拉乾爹、接壽

休養生息

元人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後繼之雨水。

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故春季肝氣旺盛;

同時,地溼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

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

飲食調養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溼。

《黃帝內經.素問》中有講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相關焦點

  • 觀音文化 | 每日功課《觀自在》0221
    《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觀音文化 | 每日功課《觀自在》0301
    《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觀音文化 | 每日功課《觀自在》0215
    《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觀音文化 | 每日功課《觀自在》0214
    《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觀音聖湖觀自在 福壽康寧在遂寧
    觀音聖湖觀自在 福壽康寧在遂寧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 觀音聖湖觀自在,福壽康寧在遂寧
    的旅遊體驗區 城景相融,生活在景區中,美麗在生活中 胡倩/繪走進遂寧的湖光城色便是走進城景相融的美好圖景以自然生態為本底勾勒出生活的原色以觀音民俗文化「山寺水島城」融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已然成型 聖湖觀自在,遂心遂寧行 張波/圖觀音湖,不只是湖遂寧等待著你
  • 觀音聖湖觀自在,福壽康寧在遂寧
    的旅遊體驗區 城景相融,生活在景區中,美麗在生活中 胡倩/繪走進遂寧的湖光城色便是走進城景相融的美好圖景以自然生態為本底勾勒出生活的原色以觀音民俗文化「山寺水島城」融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已然成型 聖湖觀自在,遂心遂寧行 張波/圖觀音湖,不只是湖遂寧等待著你
  • 觀音聖湖觀自在 福壽康寧在遂寧
    城景相融,生活在景區中,美麗在生活中 胡倩/繪走進遂寧的湖光城色便是走進城景相融的美好圖景以自然生態為本底勾勒出生活的原色以觀音民俗文化賦予城市的友善包容聖湖觀自在,遂心遂寧行 張波/圖觀音湖,不只是湖遂寧等待著你
  • 勇猛丈夫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簡稱為觀音菩薩,又翻譯為觀自在菩薩。對,就是《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那位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即是楞嚴經所說的「耳根圓通」,憑藉著傾聽萬法之聲,得證菩提。在中國,人所皆知,觀音菩薩是一位慈悲、祥和、具有母愛精神的女菩薩。但在《華嚴經》中卻被譽為「勇猛丈夫觀自在」。
  • "處世無染•觀自在":南普陀寺觀音菩薩出家日辦講座
    2016年10月19日(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日,南普陀寺舉行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系列活動之「一起心自在」專題講座,閩南佛學院講師心緣法師應邀為眾居士開示《處世無染•觀自在》。此次講座,法師從觀音信仰的緣起、在家居士如何看待學修與生活的關係以及如何做到「觀自在」三個層面為眾說法:「半個亞洲的信仰」
  觀世音菩薩乃西方三聖佛之一,上求大覺,下化有情。據佛經記載,觀音菩薩過去是正法明如來佛,成佛已久,後來現菩薩身為廣度眾生,悲願無盡。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觀自在菩薩一定是觀音菩薩,然而這樣的回答其實並不準確。如果問你心經中提到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但如果前面沒有加上心經兩個字,你的答案就不準確了。觀音菩薩是觀自在菩薩,但觀自在菩薩不一定是觀音菩薩,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 聖湖觀自在遂心遂寧行
    聖湖觀自在遂心遂寧行——觀音湖旅遊度假區:遂寧中心極核全域旅遊示範區  走進遂寧的湖光城色,便是走進城景相融的美好圖景,以自然生態為本底勾勒出生活的原色,以觀音民俗文化賦予城市的友善包容,以全域旅遊的主客共享聯結起市民和遊客心與心的橋梁。  當站在廣德寺、靈泉寺門口,悠悠歷史、淡淡靈氣被裹挾在風裡,輕柔地拍在臉上時,或許你的內心會被激蕩起一層一層的漣漪。隨著山中傳來的鐘聲,就這樣沉醉在秘而不宣的美麗之中。
  • 寶林寺觀音文化周:觀音對聯賞析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者是同一慈尊。所以以「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來稱頌觀音的願行。中國通用的為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略稱「觀音」,而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為新譯。若照梵文原義,也可譯作「窺音」、「現音聲」、「聖觀音」、「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等。
  • 全國首款貴金屬名家畫作《觀自在》受熱捧
    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使人心安、保佑平安的作用。因此,百姓對於與佛教藏品趨之若鶩,即使價格再高也競相追逐,愛不釋手。作為家家戶戶頂禮膜拜的中國第一佛——觀自在菩薩,以其為題材的收藏品一直風靡市場,老百姓常將其藏於家中供奉祈福,庇佑平安。
  • 通識學問: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
    通識學問: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郭博士您經常建議網友們念心經,卻又說不希望大家去參拜觀音。為什麼呢?先要澄清一下,你說錯了。我由始至終都沒有反對別人的信仰的。沒有不讓人去參拜觀音菩薩,而是要人們要「求真」。既然選擇觀音菩薩作為信仰,那首先地要認識觀音菩薩的歷史。人要是對那個又跪又磕頭的對象是誰都不知道,豈不就是盲頭蒼蠅,病急亂求醫,亂拜一通?那就大問題了。因為這種不求甚解的信仰文化,影響到了中國的國運。這不只是對個人有影響,你一個人拜,往往都會拉上家人兒女一起拜。
  • 度人觀世音 度己觀自在
    清 金禮贏《觀音圖》本篇分享韓霄先生臨摹清代金禮贏的《觀音圖》,圖中觀音坐在獅子身上,注視著善財童子。觀音神態靜穆,衣紋線條流動,已含人間生活氣息。觀音、童子、鸚鵡三者神態相互呼應,整個畫面呈清淡高雅之氣。
  • 佛學:如意輪觀音手印、十ー面觀音手印、降三世明王手印
    在佛學文化傳承中,聖觀音又作正觀音、觀自在菩薩等,她以救度眾生為主要德行。據《法華經)所言,如果眾生中有受苦難者,念通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聽到,眾生即可解脫困苦。聖觀音菩薩所結手印常見的是觀自在菩薩手印。
  • 從勇猛丈夫觀自在到女身觀音,長鬍子的他,怎麼變成了溫婉的她?
    觀音不信。玉皇道:「你如果不信,只要到凡間去打聽那一班懼內的朋友,沒有一個不叫老婆做玉皇大帝的。」這雖說的是玉皇大帝,其實也講出了觀世音的性別問題。按佛教中的設定,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如水月觀音、楊枝觀音、魚籃觀音、臥蓮觀音等等,這裡便不詳細展開,只來說說整體的觀世音形象。
  • 八年只為觀自在
    正如倪偉濱嘔心瀝血創作的這尊《觀自在》。老倪正在邁向古稀之年,始終堅守工藝至上的他,不知不覺的走過了四十餘載琢玉之路,當中無數的經典作品誕生,尤其這尊前後歷經八年雕刻完成的觀音聖像,震撼人心良久。老倪說這是他玉雕生涯裡體量最大,耗時最久,藝術整體性最高的和田玉觀音,沒有之一,僅此唯一。
  • 經典系列|觀世音,觀自在
    俗塵之光,非觀自在難知眉如小月,眼似雙星寧靜祥和,則無欲無求如母慈悲,便護念眾生觀世音菩薩,全稱觀音起源於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菩薩生有男女兩相,因其樂善好施、如母慈悲,口口相傳下菩薩在中國逐步女性化。觀音無極之體,不執著於男女之相,民間樂見其女相示人,菩薩亦無執著男女之別。眉如小月,眼似雙星,一襲白衣,手託淨瓶,觀音菩薩風靡之時,素有「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之說。觀音,承載信仰,守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