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李碧華的小說,還是在讀大學的時候,當時真的是驚為天人。
讀過很多有的沒的,但李碧華這三個字一下子就記住了,多少年後,還能清楚地記得小說情節,不會和其他作家作品混淆,對這種以男女情感為題材的小說來說,已是相當難得。
李碧華的小說,就如同一幅線條簡單,色彩卻極度豔麗詭異的油畫,那種濃墨重彩的感覺,鋪天蓋地地罩下來,讓人透不過氣。
讀後很久都沉溺於她所描繪的那個世界裡出不來。
這一版共收錄了五個中短篇小說,都是關於吃的,保持著作者一貫的重口味風格,所以多半吃的都不是正常的東西,有點噁心,心理素質差的慎讀。
其中《餃子》那篇還被拍成了電影。
1. 故事都是極好的影視劇素材。
第一篇《潮州巷--吃滷水鵝的女人》,整本書裡最喜歡的就是這個。
雖然作者一貫重口味,從不滿足於寫個正常的故事,這本小說寫吃,更是怎麼噁心怎麼寫。
但這個故事對於滷水鵝的描寫,真是超級好,活生生地把我看餓了。一直特別喜歡看描寫濃油赤醬的食物的文字,可能自己胃口差的人,就喜歡看別人吃得香的樣子。
從來不知道原來人的骨肉,味道這麼特別。不知道作者只是想像,還是真的有親身體驗呢?
作者描寫食物和描寫男女之情同樣地熱騰鮮活,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真是說不完的飲食男女,道不盡的世間糾葛。
「……『說她不簡單,其實又很簡單。』
是的,她原本就很簡單-- 沒有一個女人情願複雜。正如沒有一個女人是真正樂意把『事業』放在第一位。……」
本來痴男怨女的虐戀,在什麼時候都是有市場的。何況作者又總是加上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有時是神仙鬼怪,有時是變態決絕。
比如《餃子》這篇,建立在這樣一個神奇的事情上:吃了嬰胎,會有返老還童之功效,如果吃了五個月的嬰胎極品,能急速恢復青春,但會渾身散發腥臭。
她的文字仿佛都是有顏色的,濃得化不開,隔著紙面都能感受到那種旺盛、掙扎,那種嫵媚、妖嬈,更不要說拍成影視劇的衝擊力了。
2. 關於《餃子》中的政治隱喻。
看了,覺得沒什麼政治隱喻。
既然沒有,還特意提了這麼一下,是因為看到豆瓣上的某些評論,挖得真的好深。
評論本就是個人的自由,難得的是能夠自圓其說,但留給讀者這樣的印象,估計作者自己都沒想到。
就如同我們中學時分析魯迅先生的文章,估計人家寫的時候,都沒這些想法一樣。
隱喻談不上,頂多算是影射暗諷。
忽然想起,好久沒聽到李碧華的消息了,最近一次聽說她的名字,來自一條八卦新聞:說楊冪和劉愷威結婚,是為了獲得香港戶口,目的達到後就離婚了。
當時覺得很荒謬,所以還特意去查了一下,新聞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先是簡單描述了一下楊冪和劉愷威的戀愛、結婚、離婚過程,沒有說楊冪嫁給劉愷威是為了獲得香港戶口,只是在結尾處寫了這樣一段話:
「……這只不過是大陸女人嫁港男的一個個案吧,已算門當戶對特殊例子。
同樣的事情天天發生。
那天和損友們聊天,不約而同,認為大部分大陸女人嫁給港男,若干時日取得身份證,之後離婚,是慣見的。
當大陸女人搖身一變為『港女』時,就是她自由飛翔為所欲為之日。……」
所以,李碧華的意思是,楊冪有名又有錢,和劉愷威算上門當戶對,嫁他可能不是為了香港戶口。其他普通大陸女人,就不同了。
獲得香港身份,便可自由飛翔,這種想法在《餃子》這篇裡也有體現。
其中的媚姨被作者寫得如活透了的妖精一般,當我正沉浸在這種自由灑脫、世事通透的性格中時,文中突然提到了媚姨對於拿到香港身份的暗自得意,讓人有一瞬間的出戲。心想,難道妖精都這麼care香港戶口了?
所以,再回過頭來對比這則新聞,李碧華對於大陸的態度,還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李碧華有名的幾本書大概都看過,總體印象是,作者會描寫一些社會問題,但一直不覺得,她是那種以揭露社會問題為主要任務的作家,更多的是為了去描述、去探尋男男女女之間自己都說不清、道不明的執念。
雖然一有機會,就會夾槍帶棒地影射大陸兩句,比如《餃子》這篇出現的幾個情節:大陸的計劃生育政策、大陸的重男輕女,以及媚姨對獲得香港身份的得意……但畢竟作品是人家的,也要允許作家夾帶些自己的私貨,那是人家的自由。再深挖,應屬過度解讀了。
都市中,男男女女,都是成年人,權衡利弊後,選擇的都是最優組合。追求十全十美,那是天真的少女行徑,成年人都知道沒可能,沒道理全部好事都是你的。
選擇了、拿到了、接受了,人生說穿了,也不過就是這樣。最怕執念,忌諱什麼都想要。
作者的文字保持一貫的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的風格,娛樂性是足夠的。適合時間不多、追求刺激的讀者,每次讀後,至少不會有失望的感覺。
「對愛,世上所有的女人都一樣,都貪,
都要多一點,再多一點。
愛一個人,
會想一口一口咬他,把對方吞進肚子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狠狠地啃肉嚼骨吮髓。
真正的「痴戀」比癌還痛。」
「……不要緊,只要世上還有男人,有女人,有悲歡離合,有恐懼,有哀傷,有擔憂,有豁出去的狠勁,就有食客。追尋最詭異的治療……」
(喜歡請轉發評論,謝謝~)
一起來讀更多中英文小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