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在科技強國道路上砥礪前行——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看中國科技建設成就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陳聰
「兩彈一星」研製成功、高鐵速度接連刷新、運載火箭不斷發展、「墨子號」「中國天眼」向宇宙更深處探索……在「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時光長廊中,新中國的一項項科技成就尤為令人印象深刻。
年末的北京,寒風凜冽,但北京展覽館內外依然遊人如織。離大型成就展閉展僅剩半個月,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少群眾趕著來參觀,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光輝歷程。
站在「兩彈一星」元勳的照片牆下,北京交通大學學生楊澤承告訴記者,這次觀看展覽,他不僅了解到70年來國家在科學技術上的巨大飛躍,也被一代代科學家們艱苦求索、勇於突破的精神深深感動。「我是學機械專業的,作為未來的科研工作者,會向前輩們學習,發揮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出更多貢獻。」
從20世紀50年代大批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建設開始,新中國的科技創新事業日新月異,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日趨完善,創新環境持續優化,萬眾創新的局面逐步形成。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來自重慶的退休職工郭阿姨在一張照片前久久駐足,照片展示的是1975年科研人員用自己的身體測試中國第一支B肝疫苗的安全性。
「我家人中有好幾位都從事疫苗研製工作,看到這個覺得很親切很熟悉,也很敬佩。」郭阿姨動情地說,中國是人口大國,B肝等疫苗的研製對攻克病毒、防治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發展的成果也保障著更多的人能享有安全和健康。
1975年成功研製B肝疫苗,1983年成功分離世界第一株22A型肺炎雙球菌,1998年基因重組人胰島素進入臨床應用,2015年原創抗癌藥西達本胺獲準上市……新中國成立以來,醫療科技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不僅造福著近14億中國人,也為全人類的健康事業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
相比於展板和照片,展覽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展品的實物和仿真模型,尤其是殲-20戰鬥機、C919大飛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墨子號」衛星、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等,讓科技愛好者過足眼癮。
黃才發是江西一所縣城中學的物理老師,講課之餘,他還幾年如一日深入鄉村開展青少年科普宣傳,也因此被國家評為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這些前沿的科技成果展品最讓他感興趣,他一路看,一路用手機拍個不停。
「我想把這些只在新聞中聽說的科技成就帶回去給孩子們看看,讓他們開開眼界,埋下愛科學的種子,以後考出大山,為建設科技強國添磚加瓦。」黃才發說。
在科技強國道路上砥礪前行——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看中國科技建設成就-新華網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109112533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