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風吹乾了你的淚眼
花,散落在我的心間
雪,遮住了你的塵緣
月,溫情著我的期盼
驚濤駭浪
是多麼豪情的寒暄
煙花漫天
是最激情的呢喃
骨子裡的浪漫
從年少輕狂到地老天荒
用歲月無情的畫卷
捲走了稚氣的容顏
骨子裡的浪漫
從目光如炬到深情款款
用生命無常的變幻
幻化出素麵的尊嚴
這首歌詞很喜歡。它是由張多福執導的電視劇《我叫王土地》的主題曲。該劇由林永健、曾虹暢等人主演,主唱周權,作詞王光、田然,作曲李柏。電視劇沒看過,歌曲也沒仔細聽,但歌詞卻很好,尤其喜歡「骨子裡的浪漫」這個標題。
那麼,什麼是骨子裡的浪漫呢?
現在很多女孩擇偶有一個重要條件――有情趣,懂浪漫。我不太明白她眼中的浪漫究竟如何定義?是每個紀念日或對方生日送上數字玫瑰(或9、11、99、520、1314);還是拉上巨大橫幅大寫「***嫁給我吧」及「***我愛你」之類嗎?抑或綿綿情話,燭光晚餐,巧克力、鑽戒,沙灘「I live you」?……
似乎浪漫總離不開夜店洋酒,離不開光影塗鴉,離不開肉麻簡訊,離不開香水、鑽戒,離不開音樂舞池,離不開玫瑰、巧克力……
這些也許是挑逗小姑娘的高級手段,用的不一定是感情,玩的可能就是個技術。現代人所謂的浪漫其實很多都變了味,做的是形式,玩得是表面文章。我更欣賞古人那深入骨髓的浪漫,它毫不做作,渾然天成,隨人氣質而生,伴他終生到老。不會隨歲月消退色彩,不會因年齡而變質變味,這就是骨子裡的浪漫。
(一)
骨子裡浪漫的人重自我感受,關注個人內心。這些人一般充滿幻想,富有詩意。他們縱情肆意,爛漫不羈,這種隨性深深澆鑄在血液裡,刻印在肌骨中。一思一念,一言一行深深烙上浪漫的痕跡。
它是王徽之的「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邪」。夜色如此美好,心情如此美妙,此時的徽之突然就很想念他的好友戴逵(字安道)了,可是安道住得有點遠,然而思念卻來得有點兒急,不分時間,不分地域,不分方便與否。於是命駕輕舟,一夜緊趕,月色如水,一路伴徽之前往。天亮了,月兒下山了,安道家就在不遠了,可是徽之的興致卻沒了,突然掉頭而返,至於要不要見安道,已不是友誼不友誼的問題了。依心以行,據心而止,魏晉人的風骨就是這種刻在骨子裡的浪漫。不拘小節,傲視禮俗,縱情任意,隨心隨性,是他們的共性。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同樣彰顯了這種骨子裡的浪漫。窗外暮色四合,風雪肆虐,室內綠蟻新醅,紅泥火爐,溫暖如春。叫人溫暖的不僅是新酒火爐,還有如春的詩情,濃烈的友情,更有那刻在骨子裡的浪漫哪!想必劉十九接到老白的詩後,必當驅車前來,哪怕雪大風狂,天寒地凍,也阻止不了他赴一場浪漫約會的腳步。
骨子裡的浪漫是李白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花爛漫,山林幽靜,幽人雅致,推杯換盞,意氣相投,你來我往,開懷暢飲。直喝得酩酊大醉,醉中仍不忘再約明日飲局。此情此景,讓我想到「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不羈李白;想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將進酒,杯莫停」的放曠李白;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散發弄扁舟」的閒適李白;想到「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可愛李白……其嗜酒也如此!其率真也如此!其性情也如此!
這種浪漫,這種不羈,這種隨性,我還能想到袒腹東床的王右軍;想到窮途之哭的阮籍,想到半僧半俗,半情半聖的蘇曼殊……他們皆真性情,少做作,能活出自我,活出真我。
(二)
骨子裡浪漫的人與生俱有一種至深至純至真的情感。這種情感叫他們熱烈的去愛親人、愛人、友人。
想念是件苦差事,然而我總是情不自禁。跨越時空,跨越年齡,跨越生死。有思可想,有念可懷是一種幸福。如果說兩個人的相思是一種圓滿和幸福,那麼一個人的思念,即使孤獨寂寞,但也甜蜜刻骨。
因為心有彼此,所以即使天涯海角依然若比鄰而居;只願君心似我心,不負吾相思意,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又何妨?雖然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若能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亦是生生所求。這種刻在骨子裡的愛和浪漫能超越千山萬水,縮短流年光陰,讓心不再流浪,讓愛從此永恆。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你真好,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骨子裡浪漫的人相信,只要為了愛,衣帶漸寬,人變憔悴又如何?他們堅守「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相濡以沫;他們相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心相印;他們願意「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問世間情為何物?卻叫這些骨子裡浪漫的愛人們生死相許,哪怕天上人間。
沒有你的世界總是孤獨灰暗,千山暮雪。曾經滄海今再難為水,除卻巫山從此不是雲。這種骨子裡的愛和浪漫,不僅是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更是天長地久的生死相依。
(三)
骨子裡浪漫的人熱愛自然,渴望物我合一,渴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真正浪漫的人愛自我,愛家人,亦愛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大自然。古人云:天地為逆旅,人和自然萬物只是其中匆匆的過客。很多人渴望與自然和諧相處,珍愛美好風景,珍惜美好光陰。許多文人骨子裡所表現的這種天真爛漫是不可多得的成人童話。他們童心未泯,縱情美景,行千山,涉萬水,遊勝地,是為將美好永鐫心田。他們對這種美的珍惜、執著,甚至平等對話的姿勢,讓世俗之人不能理解。
怕與美好失之交臂,他們「秉燭夜遊」;惜美,愛美,能讓詩人「惆悵階前白牡丹,夜惜衰紅把火看」;為把美留得更長久些,蘇軾「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是我最喜歡的文人,沒有之一。他性情豁達,樂觀,由衷熱愛自然。如果說王維的山水詩只是標榜借山水隱退的話,蘇軾卻是將山水自然作為自己的愛人看待,稱得上是一個真正骨子裡浪漫的男人。他笑對苦難,樂對挫折,躬耕東坡,寧可食無肉,亦不可居無竹。「春宵一刻值千金」因為「花有濃香月有陰」;他愛朋友,愛家人,愛大自然的一切。侶魚蝦,友麋鹿,駕一葉扁舟,舉匏尊自飲,賞山間明月,沐江上清風。視明月和清風為上天賜予自己的最珍貴寶藏。這種熱愛,這種平等發自內心的真誠,不同於王維如老僧淡定的孤寂和清冷:雖有情,但不深情;雖有意,但不赤誠。「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都道出了身處異地卻渴望團圓的中國人心聲。
「明月」成為中國人詩歌中最能夠表達浪漫相思的意象之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託付千裡明月,替代他陪伴孤獨遠去的朋友;明月是李白最好的朋友,孤獨寂寞時邀月做伴喝酒;思鄉懷親時,舉首遙對明月寄相思;甚至至死時,都要死在水中明月的懷抱裡。這種浪漫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令人嚮往嘆服。
骨子裡的浪漫是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天真;是歐陽修「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無奈;是李清照「海棠依舊」「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的傷感;是宋祁「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的祈求;是張先「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的感喟;是李白「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深情……
人不浪漫,便難深情,又怎能寫出如此「情深意重」的詞句呢?皆是源於對人生對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呀!不浪漫在骨子裡,怎會有如此精詞絕句流傳後世?骨子裡浪漫的人即使不跋山涉水,亦將千山萬水收藏於心。他們胸中有丘壑,眼裡存山河;腹中有乾坤,骨子藏深情。
今天很多人的浪漫行為之一便是追逐所謂的「詩和遠方」,他們打著旅遊的旗號,名義上走南闖北,登高望遠,尋芳探幽,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擺個pose,「到此一遊」。「上車睡覺,下車拉尿,景點拍照,回來全都不知道」是對這些人最形象的描繪。他們未能發自內心去熱愛,去感受,去思考自然,並與之交融,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旅遊只是走馬觀花,是膚淺做作的,並不是真正的浪漫。
骨子裡浪漫的人關注自我內心感受,重視親情、友情、愛情,熱愛天地萬物。對己,對人,對物,無不深情而執著。這種性情和浪漫不是寫在臉上,說在嘴裡,而是刻在骨子裡,鐫在靈魂中,與生俱來,至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