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實行港澳個人遊至2011年底,大陸有7840萬人次通過自由行到香港旅遊,4600萬人次到澳門旅遊。而就2012年,到訪香港的陸客接近3500萬人次,佔訪港旅客的72%;旅遊澳門的陸客約1700萬,佔澳門客源市場六成。香港和澳門的旅遊市場已經大面積被大陸遊客佔據。
根據資料,開通港澳自由行以來,澳門每個居民年均接待48名旅客,酒店房間日均接待3名旅客、平均553人爭搭一輛德士。澳門學者也深深為此而擔憂,這些數字客觀公正地反映出,澳門所承受的壓力已遠高於鄰近的香港,接近澳門社會的極限承載力。
個人遊何去何從?限還是不限?
是否應該「控制內地旅客來港增幅」成為香港社會近幾個月的持續熱議話題,與此同時,認為深圳戶籍人口「一籤多行」的政策助長了水貨行為的觀點使得限制「一籤多行」也成為被廣泛討論的話題。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63.6%的受訪者認為,應取消深圳「一籤多行」,限制深圳居民每年來港的次數,從而控制遊客總數,減少水貨客。
曾經為香港帶去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自由行被討論是否該減少劑量、限制效果。
香港政府及各界對限制自由行並不贊成。限制內地旅客訪港人數,會造成深遠的影響,根據香港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有序擴大自由行城市被認為是最可行的前景。而限制自由行,也勢必會得到來自商界的反對。
澳門也打算「全面檢討」。從澳門承載能力和旅客接待能力處罰,逐步探討「自由行」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臺灣,野柳地質公園、故宮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等熱門景點也是人滿為患。2012年,陸客訪臺突破250萬人次,臺灣當局也曾焦慮想要封頂,但也是未有定案而不了了之。
不僅要自由,更要願意去
開放自由行,相互交流包容是大勢所趨。限制人數、定額次數都不是解決爭議的好辦法,也不是紓解民意的真正關鍵。
香港的壓力,是香港旅遊管理接待的能力問題,而非遊客的問題。借用林建嶽的觀點:香港酒店供不應求,反映出香港旅遊配套設施嚴重滯後,跟不上發展要求的情況暴露無遺。需要全面檢討的,不是自由行政策,而是香港整體旅遊業的承擔能力。
然而更需謹慎的,是香港社會目前滋生的泛政治化心態。
閭丘露薇24日針對小童當街便溺事件發聲:一件可能在任何城市都會發生的小摩擦,事件中的當事人被貼上內地人和香港人的標籤,讓很多人喪失了就事論事的能力,這真是讓人痛心的事情。
經濟的頹勢、亞洲四小龍光環的褪色、青年生存發展的壓力、對「涉中」議題的緊張分裂等等現實讓香港陷入極端政治化的心態。對待普通內地遊客的態度不同以往,對待內地人的行為夾雜著複雜的牴觸和防備。
而同樣的情緒也在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心中流竄。打折季迪斯尼、高科技新時尚,使得內地遊客對赴港澳臺自由行不由自主的嚮往,然而頻頻爆出的兩地矛盾和情緒衝突,也使得內地遊客和潛在遊客對赴港旅遊心生戒備。
由一泡童子尿而爆發出的怒氣,不僅僅是港民不喜歡、不歡迎自由行的遊客,更浮現出越來越多的陸客不願意去的抱怨。這是眼下兩地微妙的情緒,是比討論自由行人數的限制更為緊迫的意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