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國際乒聯宣布,受新冠疫情影響,計劃於2021年2月在韓國釜山舉行的團體世乒賽將取消。
在這之前,這項命運多舛的賽事已被3次延期,原本它應該在2020年3月舉行。
桌球享有國球美譽,國人有著深厚的桌球情節,尤其是對代表集體榮譽的團體賽更是情有獨鍾。
作為世乒賽核心項目,多年來團體賽見證著中國桌球的成長和不斷突破歷史。
有必要提醒的是:中國體育的第二個世界冠軍,來自於世乒賽團體賽;中國承辦的首個世界大賽國手奪取的首冠,來自於世乒賽團體賽。
中國男乒、女乒在世乒賽分別創造了九連冠、八連冠偉業,這兩支英雄團隊的總奪冠數均遙遙領先世界。
半個多世紀的輝煌,讓中國的桌球人、桌球迷對世乒賽團體賽有著太多的回憶。
這些記憶,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數代國乒將士正是在充滿坎坷的徵程中,不斷走向成熟、強大。
1、以探親為名的偷偷偵查
在信息和交通發達的今天,只要你對對手足夠重視並有足夠的經費,刺探對方軍情並不難。不過,半個世紀前可沒這麼方便,尤其是與世界交往不算多的中國。
1959年,中國體育實現巨大突破!
當年4月5日,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勇奪男子單打冠軍,實現中國體育史世界冠軍零的突破,此壯舉大大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與此同時,北京獲得1961年第26屆世乒賽舉辦資格,世界頂級大賽首次落戶中國。
第26屆世乒賽在京舉辦
此背景下,中國上上下下對北京世乒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期盼,為了取得佳績,當時的國家體委對國內乒壇好手進行層層選拔,最終組成了由108人組成的集訓隊。
這一集訓隊的規模,就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多於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家隊,凸顯了桌球在中國競技體育序列中的地位。
經過緊張的集訓,國乒最終決定從108將中,選出男女各32人參加北京世乒賽。
參加團體賽的各有男女5人,男隊的五虎上將是:容國團、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和王傳耀。
2年前的第25屆世乒賽,中國男乒已經闖進四強,半決賽3-5不敵匈牙利隊,失去與日本隊最後決戰的機會。
此後兩年,新科男單世界冠軍容國團保持頂尖水平,王傳耀寶刀不老,還湧現出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3位新秀,這次在家門口,他們準備向冠軍發起衝擊。
為了在北京世乒賽保持原有優勢,日本隊也在精心備戰,還發明了「弧圈球」這一新技術。此事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乒壇一片震驚,讓一心衝金的中國隊十分警惕。
因為歷史原因,當時的中國與國際交往不多,國乒將士對弧圈球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形」,如何破解此招難度不小。
於是,國乒決策層決定借日本隊到香港與當地球隊進行對抗賽之機,進行現場偵查。考慮到名將莊家富會說粵語,於是派他前往香港摸清弧圈球情況。
就這樣,莊家富以探親理由赴港。但是因為缺乏經驗,他抵達後錯過了入關時間,遭到英國警察一番盤問之後,才有驚無險地進入了新界。
莊家富
因怕身份暴露,莊家富沒住賓館而是寄宿在親戚家。而且出於保險起見,莊家富進入香港伊麗沙白體育館看球時,特地戴著墨鏡,還不時用報紙半遮著臉,在場內找個隱蔽的地方偷偷觀瞧。
很有點搞地下工作的樣子。
在仔細觀看日本選手拉弧圈球動作的同時,莊家富還在報紙空白處記錄技術細節。
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回憶時,莊家富說,香港隊第一個上場的隊員,完全不適應「弧圈球」,被打得找不著北。
隨後上場的一名近臺快攻手打敗了日本高手星野,這也讓莊家富找到了破解弧圈球之法。
回國後,莊家富匯報了偵察情況,於是國乒決策層作出三個應對之策:一是心理上不懼怕;二是充分發揮自身快速靈活的技術特長,爭取將球放在臺內,不給對手拉球機會;三是找隊員模仿日本「弧圈球」高手的打法,給中國隊主力隊員當「靶子」。
正是有了莊家富收集的情報,中國隊在第26屆世乒賽才能成功奪得男子團體冠軍,開始全面登上世界乒壇的高峰。
那一屆世乒賽也寫下了桌球運動的經典,徐寅生十二大板勇鬥日本弧圈高手星野,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國乒的第一個世乒賽女團冠軍同樣很有故事。
北京世乒賽,中國男隊成功捧得斯韋思林杯,對收穫團體亞軍的中國女隊來說無異於注入一支強心劑。
遺憾的是,兩年後的第27屆世乒賽,中國女乒再次止步於半決賽。為了在第28屆世乒賽實現突破,容國團接過中國女隊教鞭。
容國團
此前幾屆世乒賽接連在半決賽或決賽遇阻,讓國乒決策層意識到,女隊要取代日本隊的霸主地位,還得跨過歐洲關。
鑑於此,備戰中中國女隊準備了兩套陣容:梁麗珍、李赫男主攻歐洲戰線,林慧卿、鄭敏之對付日本選手。
28屆世乒賽女團比賽開幕後,中國隊一直讓梁李二將打主力,如願闖進決賽。
中日決戰,容國團卻改派林鄭兩人上場,這一變化讓日本隊措手不及,中國隊順利地連下三城,以3-0完勝日本隊,首次登上世乒賽女團冠軍領獎臺。
這也就是「歐亞兩套班子」的由來。
2、雪藏兩年只為一戰
讓一名頂尖高手長時間缺席國際比賽,只為兩年一屆的世乒賽而搏,放在當今乒壇,這是無法想像的。
30多年前,中國就成功演繹了「瞞天過海」之術。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男子乒壇是中匈鬥法。
1979年第35屆世乒賽,由克蘭帕爾、約尼爾、蓋爾蓋伊3名高手組成的匈牙利隊,在男團決賽將中國隊打下擂臺。兩年後,中國男乒在第36屆世乒賽還以顏色。
第36屆世乒賽中國隊獲得全部冠軍
第37屆世乒賽,和中國隊爭奪冠軍獎盃的換成瑞典隊。
瑞典隊曾是70年代初中期的弄潮兒,該隊經過新老交替,上世紀80年代初以嶄新面貌出現在世界舞臺。
1983年第37屆世乒賽決賽,瑞典隊1-5不敵中國隊,但該隊擁有阿佩伊倫、瓦爾德內爾(時年17歲)、林德、佩爾森(時年17歲)等新秀,整體實力相當不俗。
第37屆世乒賽閉幕後,許紹發接替李富榮擔任中國男隊主教練,他上任不久,就為兩年後的第38屆世乒賽物色人選,因為該屆世乒賽在哥德堡舉行,主要對手瑞典隊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當時中國男隊的情況是,老將郭躍華已準備退役,蔡振華受新規則影響實力明顯受損,37屆擔任主力的新秀江嘉良成為全隊新的核心。二號人選,許紹發選中了當時世界乒壇最好的削球手陳新華。
為了增加世乒賽奪冠保險係數,許紹發玩了個絕的,他將陳新華雪藏起來。此後兩年,陳新華沒有在國際比賽露過一回臉,平日只是在訓練館苦練。
在教練指導和隊友陪練下,陳新華對主要對手進行輪番模擬戰,對可能遇到的每位國外名將的技戰術特點,做到了爛熟於心。
1985年初,距離哥德堡世乒賽開幕還有兩三個月,世乒賽開始參賽報名。當時陳新華沒有出現在團體比賽名單,國家隊只是給他報了單打項目。
一家瑞典報紙為此進行了報導:「停止打球的中國球星重返世乒賽,這一決定令人震驚。」這家媒體因此斷定,中國隊會更改團體比賽的陣容。
從這一點看,瑞典人也是很熟悉中國套路的,一點也不傻。因為根據國際乒聯的規定,參賽隊可以在開幕前10天更改團體賽名單。
作為中國隊秘密武器的陳新華
果然,世乒賽開幕前陳新華的名字出現在團體賽名單。中國的秘密武器有何作為,成為賽前最大看點。
實力出眾的中瑞兩隊不出預料地會師決賽。
前幾場比賽,陳新華戰無不勝,但真正指望他發揮大作用的就是中瑞決戰。
許紹發善於排兵布陣,考慮到陳新華沒有與瓦爾德內爾交過手,他打林德的把握性更大。
但經過反覆思考,許紹發摸透了瑞典隊主帥的心思,決定讓陳新華打頭陣,結果真碰上了林德。
這場比賽,林德完全上了陳新華的套。面對陳新華的高質量切削,他攻也攻不上,守也守不住。
比賽時陳新華一直面帶自信的微笑,「鬥技+攻心」的雙重戰術,讓林德的心理徹底崩塌,以兩個16-21繳械。
頭炮打響,中國隊士氣大振,其中3號選手陳龍燦居然活捉對方主將瓦爾德內爾,讓對方鬥志全無,最終以0-5這一世乒賽團體決賽罕見的比分敗北。
賽後,林德說:「陳實際上是把球砍過來的,球很轉。」有記者問陳新華打球時為什麼笑時,他解釋說:「當我遇到一個強手或者得到觀眾的支持時,我就笑了。」
「我笑,是為了使自己不緊張,放鬆一下。」
3、常勝之師也有意外
競技體育沒有常勝將軍,國乒亦不例外。
貴為世界乒壇霸主,國乒已有長達60多年的輝煌史,但這支長盛不衰的團隊也曾遭遇坎坷。最近三十年女隊兩次在世乒賽丟掉團體冠軍,而且背景和過程十分相似。
中國女乒曾在世乒賽兩次創造團體八連冠偉業,此業績在國際體壇十分罕見。
不過,任何一支超級強隊,都會遇到新老交替這一關。順利接班者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初戰告捷延續輝煌;二是首戰遇到挫折但很快奪回失地。
中國女乒那兩次失利,都屬於後一種情況。
第一次失利發生在1991年世乒賽。
當時的中國女乒擁有鄧亞萍、喬紅、高軍、陳子荷四大主力,此四將均是乒壇頂尖高手,鄧喬兩人當時世界排名位居前二。
如果以挑剔的眼光衡量這支隊伍,其「不足」可能在於經驗方面,4人中僅有陳子荷參加過一屆世乒賽團體賽,且當時不是主力隊員。
放在平常,這個軟肋真算不上什麼,畢竟這支隊伍經歷過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世界盃團體賽。
當然,世乒賽的影響力和對抗程度非這些賽事所能比擬,而且當時出現了一個新情況,那就是朝鮮、韓國以「朝鮮半島聯隊」名義,參加了世乒賽。
1991年世乒賽上的朝韓聯隊
那時的朝韓兩隊,均處於歷史頂峰期,分別擁有李粉姬、玄靜和兩位世界頂尖高手。
加上俞順福、洪次玉等角色球員輔佐,如果分開出戰,很難是中國隊的對手,但強強聯手,其整體實力已經不比中國隊差多少。
可以說,這次朝韓聯合組隊,把當時中國隊在世界上唯一的對手組合在了一起。
面對這支史上最強對手,沒有世乒賽團體決賽經驗的幾位國手能否闖過此關,還真不好說。
果然,中國隊和朝鮮聯隊在女團決賽中相遇。
首盤比賽,拼勁十足的俞順福出人意料地將中國隊主將鄧亞萍拉下馬。接著玄靜和力克高軍,朝鮮聯隊大比分2-0領先,中國女隊一下子被逼到懸崖邊。
隨後兩盤比賽,鄧亞萍/高軍、鄧亞萍分別在雙打、單打比賽獲勝,將總比分扳成2平。
比賽進入了白熱化。決勝盤,俞順福再次發力,以兩個21-19擊敗了高軍。
這場失利,讓1975年以來屆屆捧杯而歸的中國女隊品嘗到了久違的失敗滋味,世乒賽團體八連冠紀錄戛然而止!
當然,中國女乒的底蘊是強大的。兩年後,這支隊伍羽翼漸豐,比較順利地奪回了考比倫杯。
1993年至2008年,中國女乒再次實現世乒賽團體八連冠,2010年春,中國女乒出徵莫斯科參加世乒賽,第二次向團體九連冠發起衝擊。
此時的中國女乒,與19年前頗為相似。
一是整體實力高居世界第一,隊中的劉詩雯、丁寧、郭焱世界排名均位居前四,她們3人和隊友都有世界盃單打賽或團體賽奪冠經歷;二是她們均是北京奧運會後成為主力的,缺少奧運會、世乒賽團體賽經驗。
10年前的國際女子乒壇格局已經發生變化,中國隊的主要對手已不是朝鮮、韓國等傳統勁旅,而是海外兵團。
新加坡隊是海外兵團中的佼佼者,完全是稱得上「中國二隊」。
新加坡名將馮天薇
該隊主將馮天薇世界排名高居第二,王越古、李佳薇實力均相當不俗。
不過,「二隊」在「一隊」面前,基礎實力多少還是遜色一些。然而,冷門偏偏在這時候爆發了。
中新決戰的進展過程和當年中國隊PK朝鮮聯隊一戰十分相似。
前兩盤,馮天薇、王越古分別以3-2、3-1擊敗丁寧、劉詩雯。第三盤郭焱扳回1分。
前兩盤的失利讓中國隊不能再有任何閃失,此背景下,中國隊新秀大賽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被無限放大。
第四盤,狀態不俗的馮天薇3-2力克劉詩雯。
有時候強大也會帶來痛苦,國球的長盛不衰,使得奪冠成為了他們的常態;但輸球,就會顯得格外苦澀。
另外,這兩次中國女乒的失利,都是被絆倒在8連冠衝擊9連冠的這道坎前,也是十分令人感慨的巧合了。
中國男隊實現世乒賽團體9連冠
時隔數年之後,反而是男隊率先邁過了這道坎,在2018年完成了世乒賽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團體9連冠。
2010年莫斯科的摔倒,同樣沒有摔掉中國女乒的信心和勇氣。國乒依靠強大的底蘊和集體智慧,再次迅速爬了起來,繼續向著新目標發起衝擊。
最近十年的奧運會、世乒賽等一系列大賽,中國女乒戰無不勝,持續書寫著乒壇新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