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班的時候翻了一下我們的新書《末日之前:假如這是恐龍的世界》,簡直是重新構建了我的世界觀,忍不住發了一條廣播說「我們真的很敢出」,配了下面四張圖。話不多說,來跟我一起看圖吧。
回到這本書本身,它是一對加拿大父女一起創作的書,它當然是一本童書,裡面的主人公是一隻小恐龍(小女孩),書裡是她對於世界的觀察與思考。
那麼,它為什麼可以觸動每一個看到它的成年人的神經?原因都在下面的文章裡。
我想,起碼這個時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都是需要這樣的書的。
譯後記
韋萌
《末日之前:假如這是恐龍的世界》(下文簡稱末日之前)細膩地描繪了一個純虛構的發達恐龍社會,帶讀者重溫了人類發展史中的重要時刻,如文獻般展現了20世紀北美地區「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社會風貌,引發讀者對恐龍和人類共同面對的社會問題進行反思,讓讀者(小朋友和曾經是小朋友的大朋友)對恐龍小姐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困惑感同身受,讓愛子心切的父母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相處時的漫不經心、過度保護對孩子已經造成了困擾甚至是傷害。
作者雷亞爾·高布和阿黛爾·布爾熱-高布是一對父女,他們共同創作了這本構思巧妙、立意深刻、細節豐富、獨樹一幟的圖畫書。書中完美的結合了一下元素:
圖像之美與文字之雅
天馬行空的想像與嚴謹的歷史態度
充滿稚氣的兒童口吻與發人深省的嚴肅話題
末世的焦躁和狂飆突進與看似輕鬆的日常景象
這本書摒棄了當下主流圖畫書常用的敘事和視覺呈現手段,以早期諷刺漫畫(caricature)「一幅圖加一段話說明白一件事」的樣式,用2幅對開頁組成的全景圖(分別是恐龍文明發展史和白堊紀晚期的世界地圖),以及32個獨立場景展現了的「恐龍社會」的方方面面。雖然是虛構題材, 卻呈現出一種紀實攝影般的「見證」感。
沒有了敘事類格漫/條漫中「分鏡」和「時間線」的推動,《末日之前》的閱讀方式也從對情節發展的動態追蹤變成對「高仿」歷史圖片的靜態賞鑑。
每一幅圖既不承上也不啟下,讀者不急於知道「然後發生了什麼」,留在每張圖上的時間自然就變長了,可以更從容地品味圖像的言外之意——這當然是值得的,圖中豐富的細節和對人類社會「惡作劇」式的仿戲的確值得一品再品,書中圖像的強大敘事能力幾乎撐起一個獨立故事。
讀者如果覺察到這本書裡並置了兩層故事,請不要驚詫,作者很可能就是這麼構思的。
讓我們把這兩層幾乎平行的故事拆開來看看:
在第一層故事中,《末日之前》描繪了一個高度文明的恐龍社會,展示了恐龍的眾生相。這是個大膽且華麗幻想故事,不但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還為恐龍題材的文藝作品增添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相信很多人都對「恐龍要是沒滅絕」這一假想產生過興趣。恐龍題材的文藝作品:從柯南道爾的科幻小說《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到上世紀70年代末的日本電視劇《恐龍特急克塞號》,再到《侏羅紀公園》系列......這些作品不約而同地把讀者/觀眾帶回荒蠻的史前時代,廝殺、屠戮、嗜血、暴怒的野性充斥其中,有些還營造出時空錯亂、恐龍與人和平共處的幻景。
在《末日之前》一書中,作者一方面杜絕了恐龍與人類上演「關公戰秦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通過「嫁接」的方式,非常巧妙地把人類文明史嵌入恐龍的發展歷程——從刀耕火種到十字軍東徵,從地理大發現再到工業革命。
(互動:這張圖是一個簡略文明發展史,點開大圖看看你能認出哪些?)
第一層故事中,恐龍們生活在一個工業大發展、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繁盛時代(但依然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沒有玩穿越)。作者用豐富的想像力和一絲不苟的歷史態度將讀者帶入一個高度人格化、高度還原歷史(當然是人類的歷史) 「仿人類」恐龍社會。
從畫中的建築樣式、服飾風尚,以及工業時代的顯著特徵判斷,恐龍所處的這個繁盛時代是以20世紀初處於「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北美地區為原型的。當時,未受一戰摧殘的美國和加拿大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文化、政治和人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重大改變,整個社會沉浸在喧囂、狂熱、絢麗多彩的氣氛中。人們樂觀又自信,相信現代科技似乎能使一切想像成為可能,一個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時代即將到來!
可是,在光鮮的盛景之下,人類和恐龍們都不得不忍受著無節制的工業發展和城市化迅速推進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汙染問題、勞資糾紛,以及有組織犯罪、公職人員玩忽職守、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移民、宗教、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它們是高懸於頭頂的利劍,不知哪天就會掉下來。耐人尋味的是,咆哮的二十年代結束後,美國陷入了世界末日一般的「大蕭條」,而恐龍卻真的迎來了世界末日。
作者從人類歷史長河中選取的這段特殊歷史時期可謂用心良苦:短短十年時間,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次又一次被驗證,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大的野心,自私、貪婪、投機、偽善、自大等人性中的惡魔逃出了牢籠,最終讓人類嘗到了苦果。當我們看到書中一大群恐龍穿著百年前時興的衣服,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風格的「大景棚」裡模仿人類的行為舉止,表演著人類當年的悲歡離合,新奇之餘,我們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別讓歷史悲劇重演,更別製造出新的災難。
第二層故事是一則關於成長的寓言,主要通過圖底文字框中如兒童日記般天真、懵懂的文字(其實遣詞造句非常雅致)來講述。這則寓言有很強的普世價值和現實意義,即使把恐龍換成人,或者其他的飛禽走獸都絲毫不受影響。
這層故事的主角「我」是一位善良、敏感、聰慧、勇敢(敢想、敢做、敢質疑)、愛幻想、能獨立思考的恐龍小姐。「我」明白點兒事,但「不明白的」似乎更多一些。「我」一邊成長、一邊體會並思考著周遭的環境和成人世界。「我」的想法經常與成人世界的規範和習慣相左,甚至是受到挑戰。
高度人格化的恐龍形象能讓讀者,尤其是小讀者更容易親近,對恐龍小姐日常所思所想,成長中遇到的諸多煩惱和困惑感同身受。讀者如同置身鏡前,看見鏡中與自己有幾分相像但有不是自己的另一個人。
英國童書作家羅爾德·達爾喜歡將成人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視為一場戰爭。生活在」大人國」裡的小人兒都挺艱難的。小人兒為了在巨人的領地上生存,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氣。
在這本書中,成人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被拿捏得非常有分寸。「我」的爸爸媽媽和所有「正常」的家長沒什麼區別,有點兒迂腐、有點兒不講情理、有點兒自以為是,還有點兒固執,但還沒有到可怕的地步。「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成長,以「我」的方式構築起自己的精神堡壘。
「成長」是童書中很常見的主題。成長過程中,兒童的身體和心理會發生很多變化,而社會角色的轉變——從需要被保護的弱小個體到學會獨立思考並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的成年人,更是所有「小人兒」不得不邁過的一道坎。
成人世界的規則和習氣常常令孩子們迷惑,他們既好奇又害怕。在以何種方式融入成人群體這一問題上,表哥艾克多和「我」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
艾克多的一條腿還沒有邁出童年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自己的童年劃清界限,還沒想明白就學會了人云亦云,並努力裝出經驗豐富,一切皆可擺平的「江湖氣」。可惜,他只是徒有其表,心智上並未成熟。
而「我」一點兒也不以「兒童」身份為恥,甚至不覺得變成大人有什麼好慶幸的。雖然常常不明所以、不知所措,但我不會輕率地把別人的話當作結論,更不會拾人牙慧。「我」願意自己觀察、自己發現——發現習以為常中的不同尋常,然後進入世界更深的層次裡。雖然「我」融入成人世界的速度可能比表哥慢,但「我」成長得更優雅,更從容,更可能真正發展出獨特的自我,並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
值得稱道的是,這本書非常坦誠地向孩子展現了世界的真相——成人和孩子本就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而世界也的確如此。即使是孩子,作為一名思考者(比如恐龍小姐)的潛能也應該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們沒有成人想像的那麼脆弱,更不會弱智到只能接受溫柔、可愛、柔軟的甜美故事。
好的童書不應該是指揮棒,而應該是魔法棒。
《末日之前》中的兩層故事為讀者開啟了一片新天地,刺激著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變得願意發現並開始思考這個世界。
最後,讓我們再看一眼該書最前面致謝頁對側的標題頁:
這一頁中央有一副仿「金屬板畫」風格的插畫(沒準是作者送給讀者的一張藏書票呢!),是一位恐龍奶奶伏案寫作的場景。從髒辮一般的髮型、滾邊荷葉領子,還有荷葉袖口等特徵很容易判斷出來這正是恐龍小姑娘 「我」年老時的樣子。
全書的結尾處,大多數讀者可能會以為「我們」全家遠足時看到的那顆耀眼的流星終結了恐龍時代。但「恐龍奶奶伏案寫作」這張畫卻說明了那顆流星不過是作者的惡作劇:「我」不但沒有死於遠足,還趕在「末日之前」,寫下了自己的童年回憶錄《末日之前》。
*文中所有圖片均出自《末日之前:假如這是恐龍的世界》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