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相聲不能帶螢光棒?看如今郭德綱與德雲社 還得從侯寶林說起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前一段,德雲社又被批了,某主流媒體點名批評德雲社的「辮兒哥」張雲雷把相聲演出搞成了演唱會,因為臺下粉絲全帶著螢光棒,一時間變成了綠色的海洋。大家都跟著臺上這位穿大褂的小夥子的歌聲一起揮舞,最後變成了粉絲的大合唱,確實不亞於任何一個流量明星的演唱會。

郭德綱(左)和于謙。程寧 攝

這場景,確實堪稱當今相聲界的一大奇觀。可是我就有點不明白了,誰規定聽相聲不能帶螢光棒的?誰規定說相聲的不能有偶像派?誰規定相聲演出不能成為粉絲合唱會?如果說這已經背離了相聲本來的面貌,可是張雲雷把那麼多喜歡泡酒吧K歌的女孩拉到劇場聽小曲兒,讓她們把手機裡的流行歌曲換成了京劇《鎖麟囊》,使她們從此愛上傳統戲曲和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兒嗎?

德雲社被批不是新鮮事兒,不批才新鮮。這些年德雲社實際上一直生存在不斷的非議之中,打人風波,元老出走,師徒反目,低俗庸俗,再加上螢光棒……可是,讓人瞠目的是,德雲社越批越火,一票難求。據說重要演出的頭排座已經被黃牛炒到了5000元,當時「燒餅」朱雲峰在臺上演出的時候聽到了這個價碼,自己都驚呆了,忍不住對頭排的觀眾說:「你們瘋了嗎?」

觀眾真的瘋了?而且難道這瘋病傳染,每次大型商演滿坑滿谷的觀眾都是發瘋才來的?這不符合邏輯啊!那麼,德雲社和郭德綱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讓曾經一度瀕臨滅絕的相聲絕處逢生,重新火了起來?

相聲裡的「柳活兒」了解一下

德雲社被詬病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有些人(主要是主流相聲界的同行)認為他們說的已經不是相聲了,以這兩年大火的嶽雲鵬和張雲雷為代表,一個唱《五環之歌》,一個唱《探清水河》,相聲演員不靠段子,而靠唱歌唱曲走紅,於是被貼上了「不務正業」的標籤。

殊不知相聲四門功課為「說學逗唱」,這其中「唱」專門指的是唱太平歌詞,唱歌唱戲都屬於「學」。有個專門的相聲術語叫「柳活兒」,就是學唱各種地方戲曲和歌曲,分歌柳兒和戲柳兒,很多名段就是以使「柳活兒」為主的,比如《八大改行》,更有一些相聲段子乾脆就叫《雜學唱》《學評戲》為名或以戲曲劇目為名,例如《捉放曹》、《汾河灣》。以前說相聲的都各有專長,主攻一門的也不少見,可見唱歌也在相聲的專業之內。

大家都知道,早年間說相聲的屬於下九流,和天橋耍把式賣藝的是一路,路邊隨時張嘴就能說,掙錢不容易,叫做「平地摳餅」。按照郭德綱的話說,我會說話你也會說話,為什麼你掏錢聽我說話?那肯定就得說的有趣兒,說得吸引人,說得能讓你掏錢那才是真本事。

所以說相聲的從小學藝是相當嚴苛的,不亞於學戲的科班,郭德綱就說過自己7歲學相聲就是被大嘴巴抽大的,等到當了師父,終於有機會抽徒弟了,張雲雷小時候背「貫口」也是背不對上來就是一個大嘴巴。當然體罰孩子不對,但也說明這個行業的不容易。

德雲社作為非主流的民間團體,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遵循著解放前拜師學藝的那些規矩,甚至還有從小生活在家裡的「兒徒」,一邊兒學藝一邊兒給師父家裡幹活。郭德綱最早收的這些徒弟還是很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傳統段子、貫口、太平歌詞這些都有根底。現在多少著名主流相聲演員連《報菜名》這樣的傳統貫口活兒都說不下來。所以「雲」字輩的徒弟能靠唱歌唱曲走紅圈粉,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有大批的觀眾喜歡聽,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要說唱那還要數德雲社大當家的郭德綱,如果我說我因為聽郭德綱相聲才喜歡上了京劇、評劇、大鼓和太平歌詞,有人信嗎?但是據說和我一樣的不在少數,老郭一開嗓兒,怎麼就那麼好聽那麼有味兒,聽過他唱的《大腰在冬季》,再也想不起來齊秦的原唱是什麼調了,還有評劇《列寧在1918》,聽了不下五遍每次都笑到不行。

當然,最牛的還是于謙大爺,人家可是北京搖滾協會的副會長,名副其實的搖滾老炮兒,不但能唱《假行僧》,也能唱《學貓叫》,可圈可點,可酷可萌。說白了,這些都是能耐,是幾十年臺上臺下磨練出來的,如今的主流相聲演員幾個有這樣的本事?

簡述五十年相聲之流變

而相聲應該是什麼樣這個問題可就深了,因為幾十年來其實相聲一直在不斷變化,如果說拿著螢光棒聽相聲屬於「怪現狀」,那麼50年來相聲的怪現狀可不少。

說相聲在早年間可以說是最低賤的營生,但凡家裡有五鬥米不會讓孩子做這個,傳統相聲很多葷段子也是為了迎合市民趣味,為了掙口飯吃,直到解放之後,相聲的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露天說了半輩子相聲的侯寶林先生成了「人民藝術家」,把相聲都說到「海」裡去了,這情形誰又能想得到呢?

侯寶林先生堪稱相聲界的一代宗師,老爺子好玩、有趣,能說能唱,學誰像誰,他的「戲迷」、「醉鬼」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寥寥數言,聲情並茂,那是最頂尖的語言藝術,這來自早年紮實的基本功和幾十年的表演經驗。

侯寶林先生作為傳統相聲的大師自己就大刀闊斧地做出了改變,把那些葷段子和低俗笑話都刪了,成為「潔版」相聲,其實這時候相聲已經從民間走向殿堂,從撂地的場子走進廣播和電視,相聲已經堂而皇之成為一種表演藝術,而不再是民間玩意兒。幾位大師走後,傳統相聲逐漸沒落,很多老段子甚至失傳,新編的諷刺相聲和幽默相聲成為主流。

作為70後來說,我們從小聽的相聲是姜昆、馬季、馮鞏、牛群這些位的,而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春晚。春晚的相聲和早年間天橋的相聲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表演者穿著簇新的西裝,抹著紅臉蛋,滿臉幸福地歌頌社會,要說怪現狀這不算是嗎?只是我們從小就看這樣的相聲,大家已經見怪不怪。

馬季的「宇宙牌香菸」

這一時期霸屏的相聲演員中,馬季絕對是最著名的一位。到了馬季這一代相聲名家,身上已經找不到太多傳統的味道,老段子基本聽不到了,具有濃鬱時代特色的新相聲被不斷創作出來。

憑心而論,馬季先生的名作「宇宙牌香菸」「紅眼病」還是相當不錯的,諷刺犀利,技巧純熟,明顯帶著那個時代的特徵。改革開放,社會驟變,生活變得更為豐富複雜,亂象迭起,人心浮躁,焦灼不安,相聲便成為那一個紛擾巨變的時代的註腳。

姜昆目前已經是郭德綱主要的對立面和被懟對象,作為主流相聲界的代表人物,他也是歌頌型相聲的代言人,然而,姜昆也曾經新銳過。他最好的相聲是梁左為他寫的幾個作品,《特大新聞》、《虎口遐想》、《電梯奇遇》,這幾段相聲極為另類,在相聲發展史上可謂空前絕後。它們帶有一種明顯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打破了傳統相聲和新相聲的一切窠臼,頌揚中略有幾分無奈,幽默中帶有幾分苦澀,諷刺中不乏幾分憐憫,充滿了象徵意義,令人回味無窮。可惜梁左死後,這門就絕了,再沒人能寫出這樣的相聲。

進入90年代之後,相聲走向沒落,在春晚明顯幹不過小品,為了博取眼球更是怪相頻出,曾經有一年春晚幾十位相聲演員表演大群口,大家一起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令人瞠目結舌。郭德綱在一個段子裡曾經諷刺了這一幕,好些人以為是調侃,其實是真事兒。相聲墮落到如此地步,主流相聲界日漸失聲,這門藝術逐漸被人們遺忘,直到郭德綱橫空出世。

有意思的是,馬三立們來自江湖,侯寶林們想要離開江湖,郭德綱們又從江湖走來,相聲人生兜兜轉轉,像個輪迴。

誰不是屎尿屁的活著

隨著2005年前後郭德綱爆紅,沒落已久的相聲終於以一種新的姿態走進人們的視野,要說新也不盡然,德雲社相聲中其實相當大一部分是傳統相聲,只不過後來沒人說了,在即將失傳之際,被郭德綱撿回來了。據說郭德綱會說600多段傳統相聲,也有說1000多的,總之坊間流傳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郭德綱不會什麼」。

德雲社的崛起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傳統相聲的回歸。當然,傳統相聲有精華有糟粕,但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史,老段子自有它們的價值,在這一點上,德雲社功不可沒,如今好些觀眾就是奔著老段子去的。

但我個人的看法,德雲社最好的還是新編段子,比如郭德綱早期作品《我這一輩子》《我要幸福》《我要反三俗》《我是黑社會》等等。講底層小人物的故事我只服兩個人,一個是周星馳,一個是郭德綱,他們都是出身草根,經歷過磨難最後被大眾認可,一路走來極為不易。在這些段子中,有生活接地氣兒,笑中有辛酸,百聽不厭,有人在這些相聲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因為最慘的人生莫過於像個「笑話」。

當然,郭德綱相聲中最被人詬病的是低俗,不少被稱為「屎尿屁段子」。說實話,這類段子我也聽過不少,而且每次都聽得樂不可支,我是不是太低俗了?但套用郭德綱的一句話「高雅不是裝的,孫子才是裝的」,誰不是屎尿屁地活著?誰又比誰高雅多少?聽慣了歌功頌德,還不如聽這個有趣。

但是,對於郭德綱老拿于謙的一家子人說事兒,尤其是謙嫂,我是有保留意見的,雖然明白這是相聲表演中的「砸掛」,按說人家謙哥都沒意見別人也不能說什麼,但就是經常莫名心疼謙哥10秒鐘。

看出來了吧,我不是郭德綱的粉絲,不是張雲雷的粉絲,但對謙哥是真愛,這個喜歡抽菸、喝酒、燙頭、愛唱搖滾的北京老炮兒,活的通透明白。中國相聲捧哏界的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屬,坊間的傳言是「你永遠不知道於大爺會什麼」,因為他永遠有驚喜。若沒有搭檔于謙,郭德綱也不會成為如今的郭德綱。

相聲真的完了嗎?

前段有篇熱文叫做《相聲完了,郭德綱和女粉絲都救不了》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相聲還是相聲嗎?到底什麼才是相聲?女粉絲的熱情能挽救相聲嗎?相聲,還活著嗎?」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真不用這麼悲觀,相聲變成什麼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還有人聽。在此我想用臺灣相聲做一個對比。8年前採訪賴聲川先生的時候,他告訴我,在上世紀90年代他從美國留學歸來,驚訝地發現臺灣的相聲死了,不過幾年的功夫很多傳統就消失無蹤了,他覺得很痛心,想以一己之力挽救相聲。於是幾個沒有一點相聲基礎的學戲劇的年輕人在一座危樓裡寫作排練出一部相聲劇,就是後來紅遍整個臺灣,創造了票房奇蹟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從此,賴聲川一年一部相聲劇,最終讓相聲在臺灣浴火重生,不少相聲民間社團也相繼崛起,相聲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我看過臺灣著名團體「相聲瓦舍」的演出,也和他們的主演馮翊綱、宋少卿兩位臺灣相聲界的大咖聊過,其中一位還是大學教授。他們的相聲很高雅,很文化,但說實話一點也不好笑,甚至和我概念中的相聲已經相去甚遠,但我依然為他們的努力和他們的執著點讚。臺灣相聲的粉絲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和知識分子人群中,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不乏和張雲雷一樣的偶像派,這樣的臺灣相聲是死了還是活著?但他們的相聲界就很樂觀,創作也很活躍。

絕配

相比於高雅的臺灣相聲,我更喜歡接地氣兒的德雲社相聲,劇場裡揮著螢光棒的年輕人喜歡聽歌,喜歡跟著段子開懷大笑,至於高不高雅,主不主流,還算不算相聲,真的沒那麼重要。郭德綱說過,檢驗相聲的唯一標準就是商演能不能賣出票去,只要有人真金白銀的來買票,就說明相聲有市場。

郭德綱有一句名言:「不是我多麼出色,全靠同行們襯託」,赤裸裸的拉仇恨,但確實是實話。可能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早在10多年前就死了。然而,現如今郭德綱早已經脫離了草根生活,而且好幾年沒什麼新段子了,忙於拍電影,世界巡演,主持節目,上綜藝,不少人有「江郎才盡」之嘆。

終歸,靠一個人振興一個行業是不現實的,更糟心的是,成見、隔閡、嫉妒、利益終將會使這個行業四分五裂。所以,郭德綱才說出那句話:「我就是一個看墳的,這行完了,真的……」經歷了什麼才會這樣寒心?

德雲社還能撐多久,誰也不知道,「雲鶴九霄」的這些弟子們將來誰能有大成,這個也估摸不準,張雲雷最近又出單曲了,估計又會招來新一輪的黑。但對於熱愛相聲的老百姓,依舊感謝他們,有相聲可聽的日子,真好。

來源:京範兒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都是說相聲,為什麼侯寶林能稱作相聲大師,郭德綱卻只能是演員
    相聲得改變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一個是侯寶林,將相聲帶入高雅的舞臺演出,一掃舊日的低俗氣,並被後世賦予了相聲大師的稱號;郭德綱是相聲再次回春的靈魂人物,之後,商演成為了相聲牟利的主要途徑,也成為判斷演員成功與否的標準。商演是判斷演員成功與否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更不是根本標準。
  • 德雲社最傳奇的倆人,生日竟然是同一天,郭德綱當年是怎麼收的?
    7月25號,算是德雲社普天同慶的大喜日子,當然您先別激動,不是說德雲社有人結婚了或者是得子了,而是這一天居然有好幾個人過生日。這個機率確實有點小,估計當年郭德綱收徒弟的時候都沒想到會這麼巧。李鶴彪當年只是個飯店的廚子,因為太喜歡相聲了,帶上自己的家底,從山東德州遠赴千裡之外的北京,去完成自己的相聲夢想。只是李鶴彪沒想到,自己的一口山東口音連德雲社的學員班都進不去,最後還是師娘看他遠道而來,又這麼可憐,既然會炒菜,就留在德雲社當個廚子吧!沒想到師娘王惠的無心之舉,成為了日後郭德綱最危難時候的救星。
  • 在郭德綱這樣40多歲年紀,侯寶林在做什麼,在說哪些相聲
    郭德綱今年47歲,舞臺上的表演基本已經定型,不管是表演內容還是表演風格。內容上很大程度就是以砸掛于謙家的事情為主,說不上到底算傳統相聲,還是新相聲,既老派,又現代。相聲大師侯寶林,在郭德綱這個年紀,在做些什麼事情,在表演哪些相聲呢?
  • 拯救夕陽產業的德雲社,除了同行的襯託,打鐵還得自身硬!
    標題:拯救夕陽產業的德雲社,除了同行的襯託,打鐵還得自身硬!相聲,作為一種民間的說唱曲藝,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德雲社的後臺有專門的一塊牌位,紀念的便是西漢辭賦家東方朔。著名相聲侯寶林也曾在《我和相聲》中說道:相聲的歷史,要從古代的排憂講起,那是最早的一種藝術形式。然而到了郭德綱踏入相聲門的時候,相聲已然開始走下坡路,除了幾位相聲大家依舊有名氣足以維持,很多小地方的相聲演員早已經開始轉業不幹了。
  • ...反覆聽郭德綱的相聲?郭德綱的相聲說長頸鹿放在琥珀裡是什麼意思?
    郭德綱的徒弟們,無論是昔日的二徒何偉、曹金,還是如今大紅大紫的嶽雲鵬、張雲雷,包括自己的兒子郭麒麟等人,都是當今響噹噹的相聲新秀,雖然郭德綱相聲風格廣受主流相聲界及一群不看日本小電影,只來真的的高雅人士的質疑,可郭德綱的出現挽救了頹廢的相聲行業卻是不爭的事實。
  • 「成也宣傳,敗也宣傳」——從郭德綱《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說起
    筆者自小愛好曲藝,自從高中開始,更是落入了德雲社這個大「坑」,遙想當年,聽郭德綱和張文順「痛說革命家史」,講《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不禁深有感慨,甚至有些感動。如今時過境遷,今日觀之,豈止相聲曲藝如此,各行各業概莫能外,基本都跑不了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路數。
  • 德雲社侯震把微博玩成相聲,吃的東西真接地氣
    郭德綱在自己的綜藝節目《坑王駕到》上曾經說過,自己的恩師侯耀文曾經給自己留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侯寶林大師的長子長孫侯震。侯震已經成為了德雲社的一個傳奇了,光是郭德綱自己就已經把侯震編進自己的相聲段子好多次了,最出名的就是郭德綱改編的《夜行記》。
  • 德雲社粉絲們,必須知道的角們!郭德綱48小時櫥窗表演!
    1996年,創辦北京德雲社,郭德綱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麼紅,郭德綱所經歷的完全配得上他現在的成就。郭德綱作為德雲社的創始人,郭德綱如今在相聲界的影響力和人氣早已是頂尖的存在。這些年來他不僅將相聲發揚光大,還帶出了諸如嶽雲鵬、燒餅、孟鶴堂等一批優秀的弟子。雖然如今的他風光無限,但在當年,郭德綱也曾在紅的路上吃過不少苦,值得一提的就是「櫥窗生活48小時」了。
  • 侯瓚現身德雲社後臺,侯家子孫集體投奔了郭德綱,侯耀華眾叛親離
    而當時侯瓚孤立無援,幸虧郭德綱冒著得罪侯耀華的後果,幫助侯瓚打官司,最終幫助自己師父的女兒拿回了應有的財產。而侯耀文也因為這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整整在去世多年以後才入土為安,也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為了金錢家人反目成仇的狗血鬧劇。如今侯瓚現身在德雲社,證明她已經徹底地站在了郭德綱的陣營裡,侯家第三代的後人當中,但凡是還跟相聲有關的兩個人,如今都已經投奔了郭德綱。
  • 【北京】2020郭德綱暨德雲社跨年相聲專場演出
    北京德雲社是以弘揚北方民族文化,培養曲藝人才,服務大眾為主旨的曲藝演出團體,由相聲演員郭德綱創建。九十年代中期相聲藝術走進低谷時,在老藝術家的支持下郭德綱組織起了當初的演出社團"北京相聲大會",經歷了十餘年的風雨歷程走到今日實屬艱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經過郭德綱先生和眾多位新老相聲演員的不懈努力,德雲社正在逐步走向輝煌。
  • 多聽相聲學問大,郭德綱教你學日語上熱搜,還有什麼德雲社不會?
    郭德綱經常在自己的相聲裡說,多聽相聲有好處,多聽相聲學問大,以前我們都以為郭德綱是在吹牛,畢竟相聲就是一說一樂的東西,跟學問沾不上邊。可是8月23號,郭德綱自己上的一個熱搜,就狠狠地打了我們的臉,一位有才的網友,製作了一個郭德綱教你學日語五十音的視頻。
  • 郭德綱砸掛被他告,自述籌拍《馬三立》被天津相聲圈整
    舊社會不會黑話沒法生存,可是現在把小孩弄一堆黑話幹什麼,標榜我是相聲門裡人,說自己是誰的徒弟來證明自己在相聲界的地位,這些都沒有用。」另一方面,相聲節目缺乏變化並不能滿足觀眾對幽默的渴求,關鍵在於相聲人才培養十分困難。學相聲既要下工夫又要有悟性,還得碰上一個好老師,馮鞏的相聲大專班已經辦不下去了,要不是姜昆出了四大本教材,相聲人才培養連教材都沒有。
  • 德雲社侯震出差忘帶滑鼠,粉絲為其支招:你自己畫一個就好啦!
    要說德雲社哪個演員最讓人羨慕,無疑是侯震了,因為侯震在德雲社是僅次於郭德綱于謙的人,地位很高,德雲社的演員都對他尊敬無比。作為郭德綱的師弟,又是相聲大師侯寶林的長子長孫,侯震對郭德綱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相聲演員,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侯震在,德雲社的相聲就沒人敢說是旁門左道。
  • 郭德綱死撐,德雲社硬抗,但相聲行業沒落,誰也阻止不了
    相聲這個圈子,和別的行當有點不一樣。郭德綱在節目裡說,我太喜歡相聲了,我太不喜歡這支隊伍了。這話可能是老郭的內心寫照,但是這話不是他先說的。在老郭還沒出來說相聲的時候,就有老先生說過類似的。你要是不好好使活,沒這個能耐,就得乖乖走人,不然沒飯吃。這就是相聲演員所處的惡劣環境。但是體制的加入,讓這個環境大變樣。無論您說的相聲有沒有人聽,只要加入了體制,論月開工資,大家都過上了旱澇保收的好日子。
  • 德雲社演員的工資有多高?郭德綱:演一場相聲就拿幾萬塊,網友:還缺...
    如今只要說到相聲,大夥都會想到德雲社,想到德雲社自然就會想到郭德綱。德雲社從1995年創建至今25年時間裡,也經過了各種風風雨雨,多年以來通過新老相聲演員的不斷努力,成就了如今的德雲社,也為群眾帶來了歡聲笑語。
  • 郭德綱被家鄉天津冷落的背後,主流相聲勢力仍然強大!
    身為相聲界的大師級人物,郭德綱遭遇的主流相聲圍堵一直沒有消停過。6月22日,天津市曲藝團成立65周年華誕,在天津衛視演播大廳舉辦了特別紀念活動,身為天津人的相聲名家師勝傑應邀出席,並坐在重要位置上,而同樣身為天津人的郭德綱無緣會場,令人倍感尷尬。
  • 郭德綱心裡苦,原來座無虛席的德雲社,為啥如今經常出現空座?
    原來德雲社的票非常難賣,出票後肯定是立刻被搶光。如今德雲社依然人頭攢動,聽相聲的人數依然不少,但卻時常出現空座。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德雲社人員流量下降與大環境肯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別再抱怨德雲社相聲差了!還記得《歡樂喜劇人》第一季的相聲嗎?
    文\娛鋪子可能是人紅是非多,如今郭德綱和德雲社的一眾相聲演員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尤其是在《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中的成績。嶽雲鵬被批相聲功底差,只會裝瘋賣傻;張雲雷被批活成了「流量小生」,相聲專場成「演唱會」;而郭德綱則因為擔任《歡樂喜劇人》主持人被批和東方衛視有黑幕,弟子作品排名有貓膩等等。可能德雲社的相聲演員水平有待商榷,可能郭德綱的銅臭味越來越足,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德雲社仍然是國內最會說相聲的團體之一,仍然是《歡樂喜劇人》中相聲說的最好的。
  • 相聲恩怨江湖:西北相聲圈與京圈相聲淵源
    因為當時郭德綱為了師父侯耀文還曾和侯耀華打過官司。其實郭德綱和鄭宏偉還有一些關係,鄭宏偉父親是鄭文喜,師父是鄭小山,鄭文喜和鄭小山是親哥倆。相聲圈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能收自己兒子做徒弟。王聲的搭檔苗阜也是鄭小山的徒弟,還是鄭文喜的乾兒子,夾中間也不容易,說啥都不好。
  • 吳鶴臣「詐捐百萬」背後,德雲社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據統計,除了北京德雲社外,還有黑龍江德雲社、吉林德雲社、南京德雲社等大大小小几十個劇場,觀眾們都可以來嗑著瓜子兒聽相聲。從商業上說,這些都是郭德綱夫婦的「控股子公司」,可謂枝繁葉茂。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時,德雲社的商演門票收入就在300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