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村改造後的孫家村村貌。
近年來,南長山街道孫家村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堅持「全域統籌、生態優先、產業融合」的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旅遊綜合體,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中不斷邁出小康生活的鏗鏘步伐。
生態保育
保住「綠色發展」
在長島南長山孫家村的趕海園中,幾位家長正帶著兩個孩子在海灘上翻找藏在石頭下的螃蟹,不遠處的礁石上漁家樂老闆肖樹全悠閒地釣著魚:「這片海周圍環境好,海水清,海螺和螃蟹很多,遊客們都喜歡來玩。」說話間一條魚咬了鉤,在捉螃蟹的孩子們放下手中的球石飛奔過來:中午有魚吃咯!
肖樹全是南長山街道孫家村人,2019年轉型旅遊行業,開起了漁家樂。「我的漁家樂按照海島特色,請人進行了裝修,10個房間都是海洋風格。」說起自己家的生意,肖樹全很高興,「雖說我起步晚,去年「五·一」才開始正式營業,但幹了大半年就掙了30萬元。」
在經營漁家樂之前,肖樹全從事了10年的海參育保苗工作,當時整個孫家村100多戶村民,90戶都從事育保苗工作,村南村北兩三百個大棚沿海連成一片,蔚為狀觀。
「每天早上3點就得起床,給海參幼苗換水、餵食,一忙活就是七八個小時,一年到頭,天天如此。」提起育保苗的日子,肖樹全有些唏噓:「辛苦不說,海參苗的價格也如同過山車,行情好的時候130元一斤,不好時只能賣到40元。有一年年底,一算帳賠進去5萬多元。」
密密麻麻的育保苗大棚,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大,冬天燒煤加熱海水,岸線上根根煙囪冒著黑煙,近岸的魚、蟹、藻類等生物近乎絕跡。「海邊跟工廠似的,道路也是泥濘不堪,來來回回必須要穿著長筒水靴,除了在這幹育保苗的,其他人根本不會來這裡。」說到這裡肖樹全打開了話匣子。「現在的風景真好,遊客們吃完晚飯都喜歡來這邊溜達,趟趟水,對俺們村的海讚不絕口。」
近年來,長島的生態保育工作逐步推進,風機拆除了、裸露山體一點點地變綠了……村裡也意識到綠色發展的意義,2017年底,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拆除育保苗廠,肖樹全響應號召帶頭籤了協議,拆除了大棚。泥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彩虹慢道;海水清澈了,海草搖曳其中,魚蝦也都回來了。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生態優勢為孫家村旅遊產業的品質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他們搶抓發展機遇,加強硬體設施建設,打造了漁家風情園區、休閒度假山莊和趕海園等旅遊基礎設施,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0多萬元;同時打造民俗風情區,積極推動旅遊產業做大做強。
「幾年前,我們開始建設漁家樂風情園,聘請專業設計團隊進行高端設計,為遊客提供精品的住宿服務,今年上半年我們完成投資600多萬元,預計整個園區年底便可以建成使用。」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告訴記者,「我們又投資40多萬元,建成一處可承接80餘人的民宿餐廳,為漁家樂業戶提供陪餐服務,減輕其經營成本。」
提升漁家樂經營品質,減輕漁家樂業戶經營成本,為了算好漁家樂產業「加減法」,孫家村今年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旅遊合作社,強化村級主導的旅遊產業升級。「合作社有40多名社員,我們統一印製宣傳冊,進行集中宣傳,組織漁家樂業戶座談會,探討發展模式。」孫成偉對村裡旅遊發展方向十分明確。同時,他們招大引強,招引閭坊文旅集團等企業進島,洽談村企合作;與上海寶龍公司達成框架協議,計劃投資6億元的孫家康養小鎮項目正在開展前期規劃設計,將建設文旅康養區,不斷增添發展後勁,實現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孫家村的旅遊產業走上了正軌,一步步走向成熟。
搞海洋牧場
搞活「藍色經濟」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山傍海的孫家村瞄準海洋,捧起了海洋牧場的金飯碗。
在孫家村碼頭,鏟車隆隆聲中,一座座水泥澆灌的人工漁礁正在被送上船舶,孫家村海洋牧場正在加緊建設中。
孫家村東源海洋牧場海域面積4400畝,是村集體控股的海洋牧場,從2015年便開始展開建設,先後投資1600萬元,投放各類礁體10萬方米。在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他們確立了「固藻集魚」的模式,通過培植海藻,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發展生態養殖,獲評2017年度—2020年度無公害農產品產地。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煙臺調研時指出,「海洋牧場是發展趨勢,可以在山東搞試點」。
煙臺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海洋牧場建設上,長島要走在煙臺的前列,當好全省、全國示範」。
「長島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牧場有十個了,我們在這方面也不能落後。」孫成偉話中憋著一股幹勁兒,「我們的海洋牧場被評為煙臺市市級休閒漁業基地、市級休閒垂釣釣場等稱號,目前正在積極申報省級海洋牧場,今後要靠這片海給村民帶來更多的福利!」
為了建設海洋牧場,孫家村還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海參養殖合作社,113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佔村莊總戶數的73.6%。僅海參銷售一項,孫家村年平均收入200餘萬元,拉動村集體增收60餘萬元,社員戶均增收4000餘元。
在做好海上文章的同時,孫家村持續提升和放大生態優勢,守好「生態家底」。在岸上,他們對育保苗場拆除區域進行平整綠化;在陸上,他們投入200萬元完成居民區新能源供暖項目,投入資金400餘萬元進行村莊美化提升,打造生活宜居區。
「以前不顧生態環境,總覺得先把錢賺到手裡才能過上好的日子。現在看看,住著乾淨整潔的漁家樓,周圍儘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再也沒有腥臭泥濘的路,環境美了,生活富裕了,心情也舒暢了,這才是真正的小康生活!」孫家村老村支書範延祿的話裡,透出滿滿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