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位書生準備進京趕考,路過魚塘時正巧漁夫釣了一條大魚,便問漁夫是如何釣到的。漁夫得意地說,這當然需要一些技巧,剛開始因魚餌太小,大魚根本不理我,於是我把魚餌換成一隻乳豬,沒一會兒大魚就上鉤了。書生聽後,感嘆說:魚啊,魚啊,塘裡小魚小蝦這麼多,讓你一輩子都吃不完,你卻擋不住誘惑,偏要去吃漁夫送上門的大餌,你是因貪慾而死啊!
現今一些人,對待名利,就像大魚看到了快到嘴邊的乳豬,生怕咬晚了被他人叼走,拼死奮力地搶奪。有的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有的跑官、買官,不擇手段;有的見錢眼開,唯利是圖;有的追求享樂,腐化墮落。老子說得好,「見谷而止為德」。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手中有權者一旦忽略了世界觀的改造,忘記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難免產生邪心惡念,而「疾小不加診,浸淫將遍身」,到頭來必然出大事,栽大跟頭。
清代陳伯崖寫的對聯中有這樣一句:「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裡說的「無求」,不是對學問的漫不經心和對事業的不求進取,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無求與自強是不可分割的,正是這句話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人生在世的確離不開名利,但對這些身外之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一個人只有拋開私心雜念,砸掉套在腳上的鐐銬,心地才能寬闊,步履才能輕鬆,才能卓有成效地幹一番事業。
提倡「無求品自高」,不是讓領導幹部都像封建時代某些清官廉吏那樣辭官退職、賦閒江湖,也不是倡導人們孤芳自賞,過那種「苦行僧」的生活,而是要使領導幹部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道德的純潔,抵禦各種誘惑,永葆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和旺盛鬥志。
所謂「無求」,並不是胸無點志,碌碌無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一個人應當有理想有追求有所作為,那是對人類對社會有益的理想和追求,是一種貢獻。然而,這裡說的「求」,卻是指「私慾」,是妄求的意思。「無求」就是摒棄私慾,不取非分所得。一個人如果摒棄私慾,不取分外之利,那麼,就可以做到品德高尚了。人以品為重,古今中外皆然。養性,即錘練品質,是做人的要素。諸葛亮說過: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見加強品德修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重要的。時至今日,人的高尚品德依然是可貴的,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中更需珍視。不管是當「官」還是為民,作為一個人都應講求品德高尚,都應認認真真去大寫一個「人」字。品高而樂,而誠,而仁,而壽,人生一世,冰清玉潔,不是最值得追求的麼?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寫道:「冀無身外憂,自有閒中益」。如果不做非分的功名利祿的追求,就會在無牽無掛中享受到精神的安寧。這也是從林則徐手書的這條人生哲理中得到的啟發和教益。
貪慾是腐敗的源頭,而貪慾又來自於求名利、圖享受,對此,有一則寓言可以詮釋:一位書生準備進京趕考,路過魚塘時正巧漁夫釣了一條大魚,便問漁夫是如何釣到的。漁夫得意地說,這當然需要一些技巧,剛開始因魚餌太小,大魚根本不理我,於是我把魚餌換成一隻乳豬,沒一會兒大魚就上鉤了。書生聽後,感嘆說:魚啊,魚啊,塘裡小魚小蝦這麼多,讓你一輩子都吃不完,你卻擋不住誘惑,偏要去吃漁夫送上門的大餌,你是因貪慾而死啊!
「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寓言中的大魚是如此,現今一些黨員幹部,對待名利就像大魚看到了快到嘴邊的乳豬,生怕咬晚了被別的魚叼走,拼死搶奪。他們有的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有的跑官、買官,不擇手段;有的見錢眼開,唯利是圖;有的「飽暖思淫慾」,腐化墮落玩女人。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忽略了世界觀的改造,價值觀發生偏差,認為紙醉金迷,山珍海味才算是享受;他們已被名韁利鎖束縛,放縱自己的欲望使之成為無底洞,因而有了權,渴望權勢更大;發了財,希望金銀堆成山。一旦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則必然貪性膨脹,惡向膽邊生,以至以身試法,玩火自焚。輕則為害一方,重則禍國殃民!
人是一個不斷有所需求的動物,毫無所求是不可能的,但人不能只有動物般的低級追求,人還應追求其它動物所沒有的高級「需要」,即人格價值,一種超出了任何肉體需求的唯一的永恆的內在美。而作為共產黨人,更要科學對待需求和把握欲望,樹立正確名利觀,即:「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恬淡寡慾,拒絕誘惑。要知道人「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盲目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攀比世事、嫉妒他人而牢騷滿腹;更不會腐化墮落。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無欲,這裡的「欲」可能指的是一種貪慾。人活在紅塵中,就是生活在一種需要中,每天的衣食住行,是活著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活著必須付出辛勞要去收穫的成果。人同時也是一種感情動物,對七情六慾,各有需求不同。有的人,喜歡生活的奢靡,喜歡活在一種榮耀之中,這種需要應該是無可厚非,只要手段正當,取之有道,這種努力往往可以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推動社會的發展。有的人,喜歡安逸舒適的生活,三餐溫飽,一宿安寑,活的是一種心安理得,量入為出,少了一份競爭之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其實這種生活態度也有它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可以營造出一種安靜祥和的社會氛圍。無論哪種人,最重要的應該是要活出一種自己的人格:遇事不躲,勇敢面對;坦蕩胸襟,不媚不亢;不貪不強求,凡事順其自然。
有容,指的是一種胸懷,一種可以包容一切的坦蕩。人與人相處,難免有些磕磕碰碰,每個的思想是獨立的,人的素質也是有高低的,爭執難免。有時候,寬容了別人的錯誤,也是寬容了自己的計較。計較太多的人,不會有太多快樂,而且很多時候,可能只是一種猜疑,卻因為過分的計較,失去的是真情和幫助。如果學會用寬容對待一切,就會明白,人生其實有很多相處的快樂,以德報怨未必即時得到回報,但卻可獲得一種被尊重的快樂,更可以讓自己心懷坦蕩,輕鬆生活。
做人,於名於利,不刻意;為官,不媚上,不欺下,如此,便活過清爽。對名利的期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需求,期望有一個好的前程,期望有一種富足的生活,期望被社會承認,被人欣賞。這是一種正常心理,也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必須努力的方向。可是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可以讓我們夙願得償,當我們經歷了千萬種磨難,卻發現,我們依然兩手空空,而心卻千瘡百孔。名和利,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誘惑,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我們一生的努力,除了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更是為了不白來這紅塵一遭。能夠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限的人,是幸運的;而能夠活得很坦蕩,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可以用無怨無悔總結一生的人,是幸福的。
不刻意,是指努力爭取,卻沒有必要沉迷。名利雖然是一種榮耀,但更多時候也是一種陷阱,我們都是肉眼凡胎,往往看不透生活真正的玄機。在追名逐利的行程中,一路急進,常常忽略心中真正的想法,被眼前利益所惑,沉迷其中的時候,理智就主宰不了混亂的思維,結果讓心靈疲累不堪,而幸福已經離我們很遠。能夠不刻意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誘惑,是一種超然,也是一種真正的灑脫,認真去做,不刻意結果,凡事但求無愧於心。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讓本已沉重的人生走得輕快一些。
如果人生夠幸運,我們站在了一個合適自己的位置,謙卑,是做人的原則,也是可以完善自己的最佳方式。佛曰:眾生平等。生命是平等的,幸運與不幸運也不過是此一時彼一時而已,尊重別人的人格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胸懷坦蕩,人生路會越走越寬廣。成功失敗只是人生的一個點,活著,重要的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名利、地位只不過是我們行程中的過眼煙雲,清爽做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是一個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得到時,不會欣喜忘形,失去時,不會痛苦絕望;富貴時,淡然處之,貧窮時,修身養性。這是一種無懼無畏的坦蕩,也是一種恬靜淡然的處世。紅塵中,有很多的混亂,誘惑著我們還不夠堅定的心智,能夠做到無求的境界,需要一種智慧和一份超然的胸懷。我們的平凡讓我們很難真正的超脫,唯有慢慢讀懂我們自己的心,讓這顆心保持著一種虛空,讓靜謐走進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