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慈湖陵寢是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棺木安放地,也是兩蔣文化的重要觀光景區。慈湖陵寢全稱「總統蔣公陵寢」,原為原蔣介石行館,走進慈湖,一片大美自然風光映入眼帘,如此平凡地公園很難想像竟沉睡著這樣一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人物。平靜、湛藍的慈湖,枝繁葉茂的樹林,來來往往的人群,嚴肅神聖的守衛,自然與人文歷史巧妙融合。而園區內最引人的,則是因去蔣化而移到這裡的蔣公銅像群,可謂是一座極具價值的藝術主題公園。
因陳水扁推行「去蔣化」,拆除臺灣各地不計其數的蔣介石銅像。熱心的民眾和團體把百餘座拆除的銅像搬遷到慈湖來,經藝術家重新布置擺放,成為如今蔚為壯觀的紀念雕塑園,即銅像公園。
慈湖陵寢原名「洞口賓館」,落成於1959年6月13日。1962年由蔣介石手書「慈湖」並更名為「慈湖賓館」,作為行館之用。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棺木一直沒有安葬,而是被暫時安放在慈湖,以待時機,歸葬故鄉。
慈湖原名「埤尾」,原是一座呈牛角形的人工水庫,水碧山青。距慈湖不遠外還有終年平靜、不見波瀾的後慈湖,兩湖之間有隧道相通。
陵寢正廳原為蔣介石會客廳,廳內莊嚴肅穆,牆上掛蔣介石的遺像,壁爐上供著鮮花與燭臺,兩旁是國民黨旗和中華民國國旗,前面是放置在黑色花崗巖上的銅棺,上面覆有青天白日。棺前是一個由黃色雛菊紮成的十字架,標明了蔣的基督徒身份。在蔣介石的遺言中,並沒有關於他身後的安排,蔣經國和宋美齡根據蔣的平日意願,將靈柩「暫厝桃園慈湖」。
陵寢是一座很小的四合院,正門前有守衛把守。1961年,蔣介石到這裡視察,發現這裡山清水秀,與自己的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的景色十分相似,因思鄉之情,決定把這裡改為「總統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