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rgeois與草間彌生的回歸

2020-10-03 MEFine覓範


很難想像這個倫敦地標式建築,接待了上億遊客的地方,竟然比一些千禧一代還要年輕些許。


2020年,今年,Tate Modern 20歲了。


圖片來自網絡


Tate modern並不是生來就自帶藝術標籤。它的前身為河畔電力廠,由英國建築大師Giles Gilbert Scott爵士設計,1963年建成。於1994年,被選為Tate Modern所在地。


自Shadow Vue




圖片來自Daily Express


經過甄選,瑞士設計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打敗其他競爭對手,贏得了Tate Modern改造項目。為Herzog & Meuron確定贏面的是他們的設計理念 - 保留建築的原始特徵。


於是,就有了2000年的Tate Modern主體,2009年的儲油池(Tank)改造,2016年17萬塊磚堆砌而成的控制塔(Switch House)擴建。


圖片來自AAsArchitecture


Tate Modern正式開放是在2000年5月11日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生日的那一天。英國獨立報甚至評論道:「那天有女王為Tate Modern剪彩,現場的一切都那麼的英國,甚至雨水也如約而來。」


20年過去了,女王依然在位,倫敦的雨水也一如往常,而Tate Modern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現當代美術館之一,也是現當代藝術最為權威的策展機構之一。


圖片來自Les Echos


圖片 來自Artnews


圖片來自Tate.org


它的策展理念已被無數策展人效仿,但回溯20年前,Tate modern的展示形式和背後的觀念卻被藝評人稱作「激進」與「大膽」。



建館之初,它的策展人們想要打破美術館固有的基於時間順序或是基於移動布局,以一種激進的新形式來展示Tate Modern的現當代美術收藏。


這些藏品圍繞四個主要主題進行分類:「靜物/物質/環境」,「靜物/物體/現實」,「歷史」 / 記憶 / 社會」,「 天體 / 行動 / 身體」。


負責這種新外觀的三位策展人- Tate Modern總理事Lars Nittve,展覽與展示總監Iwona Blazwick和 資深策展人 Frances Morris在藝術新聞報的採訪2000年的專訪中闡述道(Buck,2000)。


「與巴黎蓬皮杜美術館(the Pompidou),紐約的MOMA,維也納的Essl收藏一起,Tate Modern採用這種命題式的展示方式,擺脫了時間順序與移動順序的限制。」


援引:

Buck,L.(2000),Curator interview:Tate Modern' thematic hang.[online]Artnewspaper,Available

at: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archive/the-work-of-art-as-time-traveller


圖片來自Tate.org


圖片來自Art Agenda


如今這種布局不但在Tate Modern延續下來,在世界範圍內的許多現當代美術館都沿用了這種方式。在它20周歲的今天,觀眾還是能夠感受到這種打破時間局限的展示方法所帶來的衝擊。



「Pairing Up」匹配兩名不同時期甚至是不同風格作者的作品是Tate Modern另一項大膽的革新。通過這種方式,策展人們試圖探索兩個來自不同時間和地點的藝術家的聯繫。


為紀念20周年,Tate Modern重新配對20對館藏作品以展示館藏作品背後各種各樣有趣卻少為人知的故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法裔美國藝術家 Louise Bourgeois (1911 - 2010) 的巨型蜘蛛雕塑《媽媽》( Maman)。


它在今年5月回歸作為周年特展與Lee Mingwei(李明維)的表演《Our Labyrinth》匹配。


圖片來自BBC News


這座裡程碑式的銅製雕塑曾於2000年Tate Modern開館之初在Turbine廳首次與廣大觀眾見面。


圖Tate Maman 2000 來自The Guardian Photograph:

Martin Godwin/The Guardian


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充滿人性,也有令人窒息的恐懼、憂鬱和扭曲。她所表現的這一切都是構成生命元素的人類情感。而對父親的憤怒與對母親的思念,成為Louise Bourgeois作品中重要的主題。她試圖通過創作來釋放自己過於強烈的情緒,以此修補情感上的創傷 。


Louise Bourgeois圖片來自Marie-Laure Bernardac著作

Louise Bourgeois, avril 2019, éd. Flammarion 封面


Louise Bourgeois in her studio in 1946.

圖片來自The National UAE


Louise Bourgeois in her studio in Italy contemplating GERMINAL, 1967.

圖片來自Avanza.se © The Easton Foundation

(Photo: Studio Fotografico I. Bessi Carrara)


圖片來自Amazon


當她放棄法國國籍加入美國公民的時候,她這麼寫到:「Everything I do is inspired by my early life。」作品《Maman》(媽媽)就是這樣一件表現她與母親早年關係的作品,並且成為了Bougeois表達女性和母子關係的象徵。


作品中,蜘蛛代表著以紡織為業的母親,也是藝術家本人最好的朋友。母親的聰慧與保護孩子的天性,就像這隻蜘蛛一般,向外伸展的八支長腿可以嚇退敵人(以蚊子為喻)也可以將孩子包裹在當中精心呵護。


《Maman》at the bank of Tate Modern side,2020

圖片來自Wordpress


《Maman》in Turbine Hall,2000 圖片來自Pinterest


Lee Mingwei(李明維)的表演藝術《Our Labyrinth》創作於2015年在臺北美術博物館。伴隨著表演者的舞蹈,掃帚划過成堆的米粒在地面上繪製出迷宮般的路徑。表演過程中,觀眾受表演者或藝術家邀請進行對話或共同創作,由此根據自身的經歷與回憶來創作自己的迷宮。


《Our Labyrinth》 Lee Mingwei

(MOVE,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 Paris juin 2017)

圖片來自於 Ericlaforgue. blogspot


在雕塑《Maman》之前,《Our Labyrinth》的表演以迷宮為主題,舞者為中心,默默地揮掃著穀物,在地面上畫出蜿蜒的線條,以此來回應Bougeois作品中關於回憶,家庭,脆弱的童年隱喻。


圖片來自Tate.org.uk


Tate Modern藏品中的其他三件表演作品也會在5月21日當天被激活,

反映了Tate Modern對表演藝術的持續承諾。


Nedko Solakov的《A Life(Balck & White)》「一生「黑白」」- 兩個工人以無休止的循環依次在黑色和白色的牆壁上繪畫;Allora和Calzadilla的《Balance of Power》—「力量平衡」涉及三名穿著軍服的瑜伽練習者執行一系列瑜伽「戰士姿勢」;而Tunga 的Xifópagas Capilares entre Nós的一對雙胞胎通過交織的頭髮相連一起。


同時,草間彌生在今年也應邀與Tate Modern攜手舉辦一場為期一年的特展- 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red Rooms」。


該展包括草間的兩件作品:


1,「Infinity Mirrored Rooms - 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無限鏡屋- 注滿生命光輝》


圖片來自HypeBeast


2,「Infinity Mirrored Rooms - Chandelier of Grief 」《悲傷的枝形吊燈》


圖片來自HypeBeast


藝術家草間彌生,圖片來自Wag Magazine


透過鏡像與燈光效果,營造出光點無限延伸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Infinity Mirrored Rooms』(無限鏡屋),其靈感源於「波點女王」草間彌生年幼時對波點的恐懼。


10歲的時候,草間開始為幻覺所苦,眼前經常浮現許多圓點試圖與她說話,令她十分恐懼。之後她就不停地繪畫圓點,寄望繪畫能夠將自己從恐懼中解放。


草間彌生畫作,圖片來自Thesageonline


一直到60年代,草間將圓點遍布展示空間,試圖讓自己消融其中以進一步克服對波點恐懼。


草間彌生, With All My Love For The Tulips, I Pray Forever (2011).

© Yayoi Kusama. 圖片來自Artnews


之後,草間慢慢開始使用鏡子來創作。她的第一件鏡屋作品《無限鏡屋:陽具原野》(Infinity Mirrored Room–Phalli’s Field)在1965年第一次展出。她將展覽空間的三面鋪上了玻璃鏡,地上堆滿白底紅點的陽具造型並身著紅色緊身衣與作品合照。


圖片來自Artnewspaper


當觀眾走進房間,屋內的影像透過鏡子反射成無限重複,即刻便與滿地的紅白波點雕塑一起融入到無限複製的空間之中,從而形成藝術家本人所說的「自我消融『的狀態。


圖片來自Artsy


再後來,草間將鏡屋裝置以燈光。光點經過鏡子的反射,營造出一種無限延伸的錯覺。星光在黑暗中閃耀,觀眾就這樣置身其中,仿佛融入了這一片宇宙星光。這就是現在觀眾所看到的「 Infinity Mirrored Rooms – 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無限鏡屋- 注滿生命光輝》。


《無限鏡屋- 注滿生命光輝》Infinity Mirrored Room

– 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

圖片來自Victoria Miro


《無限鏡屋- 注滿生命光輝》Infinity Mirrored Room

– 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

圖片來自Flickr Lux&Jourik


《無限鏡屋- 注滿生命光輝》是草間最大的一個「無限鏡屋」裝置作品;2012年曾在Tate Modern的草間彌生回顧展中展出。

整個空間包括牆壁與天花板均被鏡面鋪滿,數百棵小型LED等從頂部垂下,隨時間變換不同的顏色。


草間為該作品一共製作了三個版本,此次展出的為第一版。


特展中另一個作品為「Infinity Mirrored Rooms - Chandelier of Grief 」《無限鏡屋-悲傷的枝形吊燈》。一個4米高的八角形展間中,一頂巴洛克式水晶吊燈自屋頂垂下。點點燈光是展間中 唯一的光線。


圖片來自 Swarovski Kristallwelten網站


吊燈會隨時間旋轉,令燈光閃爍搖曳,與鏡面相配合從而形成空間無限伸展的錯覺。這種錯覺或許令人眩暈,但也令人著迷。該作品略帶諷刺又有些模凌兩可的標題並未代表草間彌生個人敘事中的任何特定事件,但她希望以此來表達自己複雜的心理狀態(例如,哀悼)。


從形體上來講,該作品擴展了草間在早期繪畫中重複應用單一圖形的方式;並綜合其開創性的系列作品「無限鏡屋」的「軌跡 - 浸入」式的裝置模式,利用鏡面令人迷惑的特性來創造無限複製的效果。


圖片來自 Swarovski Kristallwelten網站


自千禧年以來,「無限鏡屋」系列的設置通常是黑暗的房間帶有許多小燈。草間使用這種方式暗示星系,並增強了將觀眾運送到地球大氣以外的物理世界的感覺;而《無限鏡屋-悲傷的枝形吊燈》這項作品將焦點抬高,引導觀眾目光向上轉移,強調裝置的參與性,這似乎又是一種進化。


不管怎樣,《悲傷的枝形吊燈》是草間彌生對藝術現象學持續探索的典範。在這種探索中自我和環境變得難以區分,形式的重複被用來主張宇宙的壓倒性與多樣性。


圖片來自 Swarovski Kristallwelten網站

該作品作者同樣製作了三個版本,本次展出的為第二版。吊燈所用水晶由施華洛世奇水晶提供。


最後,另一位藝術大家Andy Warhol的回顧展近期也正在Tate Modern展出。



這次回顧展也是近20年來Andy Warhol第一次在Tate Modern舉辦展覽。該展將會呈現所有Andy Warhol的知名攝影作品:Marilyn Monroe, Coca-Cola 和 Campbell’s soup cans 等等。其中有一些作品甚至從未在英國露過面。


圖片來自AD


圖片來自The Guardian


該展以私展形式向大眾分三天開放 - 19/08/2020 | 09/09/2020 | 20/10/2020。因為人數限制,入場券需要提前預定。


展覽連結:

https://www.tate.org.uk/whats-on/tate-modern/exhibition/andy-warhol/members-private-view-andy-warhol


雖然,Tate Modern的20周年展給無數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帶來無數期待。但是面對今年的複雜形勢,Tate Modern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由於封城與遊客人數斷崖式下跌,作為自負贏虧的大型國際性美術館,它也在尋求線上的機會以改變藝術欣賞只存在於線下的這種局限

以及美術館的市場屬性向社會屬性的傾斜。


就像Francis Morris,Tate Modern總理事對金融時報所說:「As we move from survival to stability,we have an incredible opportunity to shift the way we work.」

當我們擺脫生存危機,日益穩定的經營狀態賦予了我們不可多得的機會改變未來的工作方式。


最後,祝Tate Modern好運,期待Tate Modern 30周年。


THE END

編輯/Sophie

文字/Longyin

排版/David

相關焦點

  • 「裸露」「非法」「被驅逐」——瘋狂的草間彌生
    十幾歲的草間彌生,被母親毀掉畫作,被體罰;二十幾歲的草間彌生,前往美國實現藝術夢,被母親警告永遠不要踏進家門;三十幾歲的草間彌生,其藝術「千船會」、「人體炸裂」瘋狂而放縱,並被驅逐展覽,朋友與家人終止了與她的聯繫;六十多歲,草間彌生終於在日本以及國際確立了她的藝術地位
  • 草間彌生在紐約
    1969年3月17日,草間彌生與一些藝術家在紐約中央公園83歲時,草間彌生再次來到紐約這座對其影響至深的城市。在長達八旬的人生中,草間彌生在美國只生活了15年,但在這段旅居歲月裡,她創造了其藝術生涯中最為人知的作品。多年以後,當她回到紐約,這座城市在她眼中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芒:「沒有變化,乏善可陳。」這種差異因為觀察者自身的改變,也因為城市的不易改變。人們談論草間彌生的生涯,通常會從她那「不堪回首的少女時代」開始。
  • 「波點女王」草間彌生新作在上海開展
    「波點女王」草間彌生到滬展新作  藝文多稜鏡  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實習生 王子昂  《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大型展覽3月7日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拉開帷幕。展出的40餘件媒介多樣的代表作和新作,包羅了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中各種經典藝術元素。
  • 草間彌生美術館將舉辦ZERO與草間彌生特別展
    人民網東京2月11日電 綜合日本《產經新聞》的報導,3月5日至5月31日期間,位於東京都新宿區的草間彌生美術館將舉辦特別展「ZERO IS INFINITY 『ZERO與草間彌生』」。屆時,將通過展示草間彌生與歐洲藝術家小組「ZERO」的各自作品,介紹兩者之間的關係。
  • 草間彌生的永恆靈魂
    本次草間彌生個展「草間彌生:近作」展出十五幅來自其「我的永恆靈魂」系列的單色畫作和一件由數塊鏡面不鏽鋼組成的立體雲狀雕塑裝置。在草間彌生不斷拓展她的創作語言的同時,本次展覽詮釋了她通過不斷創新、毫不妥協的視野和令人折服的魅力使世界各地人們的心為之傾倒、著迷。
  • 上海 2019-6 草間彌生 黃金蟒展覽
          對草間彌生而言,紐約是一種「回家」,1973年她回到日本之前,在紐約生活了15年。1957年,28歲的草間彌生帶著100萬日元來到紐約,帶著自己的畫挨個畫廊兜售,卻鮮有人問津。她始終作為「局外人」被這座城市所孤立,這樣的情況在草間彌生抵達紐約18個月後有了轉機。
  • 「怪婆婆」草間彌生的禁忌之戀
    在《無限之網:草間彌生自傳》中,約瑟夫·康奈爾是草間花費最多筆墨來描寫的情人。她稱約瑟夫為「全美國最偉大的藝術家」。草間彌生在紐約的十七年間,也是她的作品獲得巨大成功的一段時期。同時,她和約瑟夫展開一段長達十年的忘年戀,充滿著愛與恨、金錢與名譽。1962年,33歲的草間彌生,經過在紐約5年的打拼,已經從一名寂寂無名的日本女子逐步成為了小有名氣的前衛藝術家。
  • 剖析「草間彌生」現象
    小編那天在某網站上看到了一組激烈的討論,為什麼草間彌生突然之間火了起來?草間彌生波點為何那麼受年輕人的愛戴?有人回答道,它用繁雜波點改變空間關係,使得立體的東西平面化;還有就是運用鏡面反射改變空間關係. 作為一個業餘攝影師,我覺得很贊。
  • 謎樣的草間,令人眼花繚亂的彌生
    為什麼草間彌生這麼吸引人?是什麼使她今天在全球所到之處必然帶動人潮?是什麼使草間彌生那麼迷人?首先,草間彌生從來都認為:「我覺得沒有人比我更有才華,我是最棒的。」她「大言不慚」地認為她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勝過畢卡索,當代人當然沒人可以與她相比,她是唯一僅有最棒的!
  • 草間彌生 用波點造夢
    在英國《泰晤士報》評出的「二十世紀200名最偉大的藝術家」中,草間彌生位居前列;在紐約藝評界看來,草間彌生是比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擁有更大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女王。    12月15日,草間彌生帶著她在中國的首次個展《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來到上海當代藝術館。
  • 草間彌生,不止圓點的人生
    在那些夢境一樣的幻象作品之下,隱藏著草間彌生曲折離奇的人生。 Kusama at age seven, 1935-36生於富足的日本家庭,草間彌生的童年充滿陰鬱和創傷,並沒有多少笑容。一方面她長期受到母親的虐打,另一方面,母親居然還讓年小的草間彌生暗中監察風流父親的婚外情事。這些畸形的家庭關係讓草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男性身體與陽具都產生了莫名的恐懼。
  • 草間彌生作品展即將亮相上海
    草間彌生的母親茂,是個脾氣火爆的女人,父親草間嘉門則是個風流浪蕩的人。家族雖然經常資助貧困的畫家,但是當母親知道草間的志向是畫家的時候,卻大發雷霆,百般阻撓,甚至毀壞她的畫作。
  • 草間彌生的內心宇宙:愛與和平終將永恆
    本報記者 許望 上海報導  南瓜、波點、無限鏡屋,當這些元素匯聚到一起,立刻指向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藝術家——草間彌生。  去年國內多個城市曾出現假借草間彌生之名舉辦的展覽,藝術家在遺憾之餘也採取了法律手段維護權益。現在,真正的草間彌生展終於來到中國。
  • 嚴肅地聊聊草間彌生的南瓜
    但有一位婆婆的南瓜恐怕沒有那麼便宜,那就是草間彌生奶奶的南瓜,你眼前的這隻就需要四百九十萬人民幣。提到草間彌生,了解她的人,腦海裡肯定會閃現三個詞:圓點、南瓜、神經質。不了解她的人,你也只需要記住這三個關鍵詞就可以了。今天就來嚴肅地聊聊草間彌生奶奶為什麼喜歡南瓜?為什麼喜歡在上面畫點點?
  • 草間彌生博物館VI設計賞析
    草間彌生博物館VI VI /經驗 我們尊重草間彌生的世界觀,並堅持細節,以便粉絲們接受。
  • 草間彌生:最愛南瓜的藝術家
    草間彌生,最愛南瓜的藝術家?  文:Elva  來源:外灘畫報  童年的草間彌生對萬物充滿好奇,比如閉上眼睛的奇妙光暈、鮮花、還有南瓜。她還記得曾經相遇一顆連著藤蔓的南瓜,這顆南瓜還開口跟她說話。  從此,圓潤茁實的南瓜成了草間彌生的最愛,「它們摸起來柔軟,顏色和形態又十分有趣。」
  • 波點女王草間彌生的作品集合
    世界的波點女王,日本國寶級藝術家草間彌生,她的作品鮮豔、野性、夢幻,稱她為世界上最受關注的藝術家也不為過。作為藝術家,草間彌生至今仍保持每天8個小時的創作,而她的作品也在世界範圍內開出遍地奇花,使草間的無限之夢得以無限延續。大量作品的誕生也讓草間迷們紛紛前去朝聖,甚至不惜為了和直島的南瓜合影冒著被擠進海裡危險,但世間的波點南瓜又何止直島一個?
  • 草間彌生:強迫症藝術家
    草間彌生:強迫症藝術家 今日是前衛藝術女王草間彌生九十歲大壽。毋庸置疑,草間彌生是在世最重要的日本女性藝術家,她的藝術難以歸類,創作媒介包括繪畫、雕塑、影像、裝置藝術、環境藝術、行為藝術,還會寫小說和設計時裝,美學風格遍及極簡主義、普普藝術、女性主義藝術等,她就情願形容自己的作品屬於「草間藝術」。草間藝術最為人熟悉的還是迷幻圓點,靈感源自她因神經性視聽障礙而產生的幻覺。
  • 關於草間彌生贗品展會的嚴正聲明
    創作中的草間彌生 照片提供:一般財團法人草間彌生紀念藝術財團,大田秀則畫廊 -- 草間彌生   在此嚴正聲明上述展會與展覽機構均未得到草間彌生本人的許可而擅自進行、並且展出作品皆為贗品,展會中所展出的贗品對草間彌生女士在國際間的品牌與信譽造成了惡劣影響。
  • 草間彌生的抽象藝術,你看懂了嗎?
    在看草間彌生的抽象之前,不能不理解一下21世紀的抽象熱潮。其中一幅來自1950年的草間彌生畫作「殘骸的積累(被人格解體帷幕包圍的囚犯)」保存得十分良好,草間彌生使用了家裡做生意用的布袋(裝種子用的)為畫布,在畫的背後仍然清晰可見當年的印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