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顯現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氣概,在報告文學中及時給予振奮人心的表達。2020年2月15日,寧夏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銀川奔赴武漢。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在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兩大主題上奮力耕耘

  優秀的文學歷來充分反映著時代風貌與人民心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戰爭中所顯現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氣概,報告文學及時給予振奮人心的表達。回首疫情猖獗之時,作家李春雷、李朝全、紀紅建、普玄和曾散肩負使命,組成「中國作協赴武漢抗疫一線採訪創作小分隊」,告別各自的舒適,書生從戎,凜然逆行。他們在極其特殊的環境下,推出《鐵人張定宇》《一位叫「大連」的志願者》《一個武漢民警的春天》《他們的名字叫美德》《甘心》等作品。這些作品與何建明的《第一時間》、熊育群的《鍾南山:生命至上》、查瓊芳的《查醫生援鄂日記》、弱水吟的《武漢方艙醫院一個護士的詩》等一道,共同見證抗疫鬥爭,播撒真情大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詩歌創作在抗疫主題的文學表達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沈葦在《如果一首詩是一次馳援》裡呼籲:「如果一首詩是一次馳援/這首詩應該快馬加鞭。」而梁平在《這個春天為什麼不能寫詩》裡說:「一個詩人在這個春天保持沉默/如果把沉默引以為至高無上/比一個戰士臨陣脫逃,更羞恥。」身在武漢的劉醒龍以詩為武器,用歌詞《如果來日方長》為抗疫鼓勁:「今年的水仙花不開,/今年的江城誰不悲?/母親的夢驚窗扉,/父親的酒才半杯。/你們如此愛著我/我是如此愛你們/如果你如果我來日方長/人人是奇蹟個個天使飛。」無數位優秀的詩人以一首首飽含深情的佳作,謳歌在為生命而抗爭中顯現的人性光輝,讚美這場特殊大考中的感人事跡。

  同樣在2020年,以已故作家李迪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行走大地,深入鄉村和脫貧攻堅第一線,書寫扶貧火熱現實。作家們身入心入情入,從最初思考「寫什麼」轉向更多關心「怎麼寫」。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關仁山的《太行熱土》、蔣巍的《國家溫度》、王宏甲的《莊嚴的承諾》、歐陽黔森《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溫燕霞的《琵琶圍》,徐錦庚的《澗溪春曉》、徐劍的《金青稞》、季棟梁的《西海固筆記》、厲彥林的《延安答卷——脫貧漫記》、羅偉章的《涼山熱土》、潘紅日的《駐村筆記》,以及花城出版社的《奮鬥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十村記:精準扶貧路》等,結合鄉村歷史文化和時代背景回溯貧困原因,聚焦典型人物或家庭生活變遷,以飽滿的細節記錄鄉村大地上的人們在擺脫貧困道路上的智慧與付出,塑造帶領人們改變落後面貌的時代新人,激發鄉村自身能量,克服物質條件匱乏,跨越精神層面的貧困,扶貧扶智,多種經營,共同富裕,譜寫出新時代的新史詩。

作家關仁山(右一)在脫貧一線採訪。資料圖片

  老中青作家一同守護文學的尊嚴

  2020年,中國文壇數代作家共同發力,老中青共同銳意進取,形成一道道令人感佩的蓬勃景觀。

  106歲老作家馬識途的《夜譚十記》,用自己的百年人生豐富經歷為底色,以蜀中方言講舊社會的三教九流奇人異事,自成一體,自高一格。97歲的南開大學教授葉嘉瑩陸續推出《滄海波澄:我的詩詞與人生》、「迦陵演講集」系列等,持之以恆地讓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內涵、歷史和美學價值傳播到更多人心裡。進入耄耋之年的王蒙推出長篇小說《笑的風》,展現中國人幾十年以來在社會發展變化中經歷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書寫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與心路歷程。

  兒童文學界常青樹金波老人繼去年推出《白天鵝之歌》《紅蜻蜓之歌》《螢火蟲之歌》等兒童詩之後,以繪本《吹糖人》和《小鼓兒噠噠響》勾勒出老北京風俗圖,而「金波詩意美文」則記錄著一個作家對生活的感恩、對世界的讚嘆、對美好的珍視,激起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鐵揚的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是一位藝術家對繪畫藝術的點滴積累與對人生、鄉土、生活本質思索勤勉而誠懇的記錄,細膩、真實,飽含情感,具有獨特的溫度與感染力。

  在2020年這一年中,年青一代作家表現不俗,李宏偉的長篇小說《灰衣簡史》、林森的長篇小說《島》、任曉雯的小說集《浮生二十一章》、雙雪濤的小說集《獵人》,以及陳春成的小說集《夜晚的潛水艇》、淡豹的小說集《美滿》、索南才讓的中篇小說《荒原上》、索耳的短篇小說《女嗣》等,均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文學的時空裡探尋人性深處的秘密

  2020年小說創作方面的收穫不輸往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推出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根植鄉土歷史與現實,聆聽八方風雨,描繪鄉親音容,用12個故事描摹獲諾獎後的人情世態,亦莊亦諧,令人深思。賈平凹的第十七部長篇小說《暫坐》講述城市裡一群中年女子在追求經濟獨立、精神自由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王安憶的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由淮揚名廚陳誠在紐約法拉盛的中年人生起筆,展開了個體與血親、時代、歷史相互聯結的大敘述。李佩甫的長篇小說《河洛圖》以河南鞏義康百萬家族沉浮為題材,對話「人與土地」,弘揚河洛康家有口皆碑的「留餘」「仁信」治家傳統,以及於國盡忠、於民盡仁的情懷,凸顯中原老百姓像土地一樣沉默而博大的胸懷、堅定的根性、繁茂強大的生命力。趙本夫的長篇小說《荒漠裡有一條魚》讚美一個群體堅韌不拔、不屈不撓、抗爭求生的生命偉力。

  張平的長篇小說《生死守護》真實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正義與邪惡的短兵相接,以跌宕起伏、多線並行、懸念迭起的情節,在情與理、個體與整體、人性與法治的多重矛盾中揭示人性的複雜,塑造了富有時代特徵的人物形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藝術家們》展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批藝術家們的生活與創作,全面呈現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人從中一窺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發展變遷之樣貌。

  遲子建的《煙火漫捲》從冰雪北國的故鄉出發,以文學創作演繹著東北百年歷史和當代現實。王筠的長篇小說《交響樂》通過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表達合作、尊重、包容和愛才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戰爭之所以最殘酷,在於剝奪了人與人之間愛的可能。劉心武的長篇小說《郵輪碎片》由一次地中海的郵輪之行,呈現八個家庭的紅塵翻覆,社會上的新人類和新動態得以細緻描摹,體現了創作上的求新求變。劉慶邦的長篇小說《女工繪》以進入煤礦的女工華春堂的人生曲折為主要線索,連綴起多位礦場女工的不同命運,她們蓬勃的青春,不滅的愛情嚮往,對命運的慨嘆,引人深思。

  滕肖瀾的長篇小說《心居》深潛於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書寫當下上海人對「日子」持有的不懈熱望。朱文穎的小說集《生命伴侶》裡的十個故事大多發生在上海和蘇州,作家以特有的敏感書寫哀婉而富於生機的南方生活中情感世界的冒險與厄運,用細微的詞語之光點亮生活日常,揭示繁華背後的人性。張忌的長篇小說《南貨店》以中心人物南貨店店員秋林的生活展開敘事,勾勒出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極具煙火氣的江南城鎮生活圖景,反映了時代激蕩中人們的命運沉浮,在柔弱中堅持價值底線,相互慰藉,以及對愛與尊嚴的維護。

  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拓寬文學的疆域

  2020年的散文與非虛構作品中,已故作家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特別引人注目。作品呈現的是長白山森林裡打開作者所有感官的動物、植物、菌類及一花一草的不凡,反映出胡東林既盡情擁抱自然又心懷人間煙火,在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的高度熱情與知行合一。

  何建明的《革命者》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上海鬥爭並獻出生命的兩百多位革命者事跡的描寫,凸顯革命者理想與信仰、青春與愛情的光芒。部隊作家高建國細密紮實的紀實文學《大河初心》以焦裕祿的精神成長和焦裕祿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為主要表現內容,深入歷史深處,還原焦裕祿精神形成的真實軌跡和心靈世界,為當代人重樹起一座精神豐碑。黃國榮的紀實文學《患難之生:鄒韜奮在抗戰中》重點展現鄒韜奮在民族危亡之際,頂住重重壓力,堅持把《生活》周刊從一本默默無聞的內部刊物辦成喚醒民族鬥志、凝結力量抵抗外侮的時政周刊的艱難歷程。孔見的《海南島傳》在史傳和方志兩個方向上展開探索,其內容的豐富性及富於創見的敘述手法,為城市傳記書寫提供了重要啟迪。

  楊曉升在散文集《人生的級別》裡回憶感悟人生與親情,分析解讀社會,真切體味當代中國的駁雜斑斕和複雜多樣況味,反映了一個作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強烈社會責任擔當。徐風以散文集《江南繁荒錄》表明,江南不是只有小橋流水、草長鶯飛,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同樣有很多艱辛與苦難,散文所表達的民間江南,有著江南人真實的生命心聲。朱朝敏的散文集《黑狗曾來過》攝取生活之種種具象,書寫山野之情味與根脈、心靈之悸動與本源、生活之蕪雜與具象,建立起精神層面的靈魂版圖,挖掘記憶深處強烈的生命體驗,具有較高的心理學和文化價值。

  以文學照亮少年兒童的成長之路

  2020年的我國兒童文學創作繁華滿目。疫情結束之初,中少社推出「抱抱地球 點亮生命」叢書。以不同的樣式,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不僅對激發少年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大有裨益,更有助於引導孩子們從小學會關注生態、呵護自然、敬畏生命,把珍愛自然的接力棒傳遞下去,可以從自然、生命與未來等多個層面進行解讀。

  趙麗宏的《明亮的黑眼睛》由寫給孩子們的25封信構成,分別從愛國、親情、勵志、品質、成長等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閱讀名著的感受,讓孩子充分感受愛國之情、親情之暖、智慧之力、自然之美,說故事和風細雨,講道理潤物無聲。在海邊林野中長大的張煒推出兒童小說《我的原野盛宴》,將多彩家園的山川海灘、風花雪月、飛禽走獸、自然萬物、風俗人情融入作品,真摯書寫勇氣、憐憫、哀傷、友誼、忠誠、犧牲和愛。

  畢然的非虛構作品《雛鷹飛過帕米爾》、唐明的小說《德吉的種子》、張忠誠的「少年闖關東」主題小說《猴戲團》,作為作家出版社「作家小書房」系列兒童文學叢書中的三部,體現了紮根大地、表現生活多元與真實、傳達深刻生命體驗、貼近童心本真的純文學的寫作追求。

  陸梅以小說《夢想家老聖恩》《像蝴蝶一樣自由》《無盡夏》構成的「少女成長三部曲」,引領孩子去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親近天地自然,學會安靜內省,照亮童年生活。殷健靈的小說《象腳鼓》將寫作的目光投向特殊群體的孩子們,以聾人舞蹈家邰麗華的童年經歷為藍本,凸顯了於殘缺中尋求完美、於平凡中創造奇蹟的成長的向上精神。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6日 14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
    2020年2月15日,寧夏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銀川奔赴武漢。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作家關仁山(右一)在脫貧一線採訪。資料圖片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 呂玉華:以文學景觀成就濟南人民的文化福祉
    可以將「二安」詩詞比賽的形式固定下來,每年舉行,不僅比賽背誦,還可擴展到格律詩詞的創作比賽,在大中小學生及市民群體中普及古典詩詞;還可以創建專門的網站,發布有關「二安」的文化活動信息,收錄「二安」詩詞作品、學術研究成果,輔以精良的校注,使之成為網民查考「二安」作品及研究資料的首要選擇;詩詞愛好者還可以在濟南開展各種古典風雅活動,如在上巳節復原「曲水流觴」,重陽則可登高賦詩等。
  • 香港「2020年中文文學創作獎」舉行獲獎作品展覽
    中新社香港11月27日電 香港「2020年中文文學創作獎」獲獎作品展覽27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展出新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兒童故事和兒童圖畫故事六個組別的優勝作品。據悉,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於1979年首次舉辦,自1992年起隔年舉行,旨在推動中文文學創作,提高香港市民欣賞文學的興趣。該項比賽是香港文壇的重要盛事,歷年來發掘了許多甚具潛質的文壇新秀,當中不少已成為香港舉足輕重的作家和學者。
  • 蘇軾的文學成就有哪些
    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一、蘇軾其人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 蘇軾是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嗎?
    蘇軾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散文創作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王安石、曾鞏,稱為「唐宋八大家」。詩歌創作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的創作,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 構建「文學桂軍」研究的當下景觀
    這部研究力作共分「四輯」,共計76篇文章,專門研究「文學桂軍」的文章近30篇,所涉及的作家包括林白、東西、鬼子、李馮、朱山坡、李約熱、光碟、紀塵、楊映川、黃佩華、王勇英等。從地域的角度來說,作為廣西人的張燕玲在書中以「內面的人」的視角,集中展示出「文學桂軍」在當下的發展狀況,她尤其通過對他們創作中所凸顯的廣西地域、民族、文化等要素的剖析與觀察,構建出了「文學桂軍」研究的當下景觀。
  • 崤函古道文學景觀形成與發展
    崤函古道文學景觀形成與發展 —— 訪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德輝 2017年10月13日 23: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本報記者 張清俐 字號
  • 山西影視文學:走上自覺創作路
    近幾十年來文藝界的一大景觀就是: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後,原著的發行量大增,獲得更多讀者;而絕大多數有品位、上檔次、能吸引觀眾的影視劇,則是來源於水準比較高的文學作品;同時,許多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也加入進影視文學劇本創作行列,有力地提升了影視劇的文學性,促進了優秀劇作的不斷湧現。
  • 一位日本作家的中國情緣與文學創作
    因「文」成旅:幼時的中文素養與中國旅行1886年,谷崎潤一郎生於日本東京,幼時的他並未顯現出出眾的寫作才華。進入大學後,谷崎受到波德萊爾、愛倫·坡和王爾德的影響,逐漸走向文學創作。他早期的漢學修養和對漢學的痴迷也對他的創作產生重要作用。
  • 丁帆《新世紀文學創作的11個病症》,歷數了新世紀以來,國內文學...
    丁帆《新世紀文學創作的11個病症》,歷數了新世紀以來,國內文學創作存在的諸多弊端,言辭激烈,火藥味十足。  文章的作者丁帆,是南京大學教授、國內現當代文學評論的領軍人物,他對現代快報記者表示,雖然文章是幾年前寫的,但是他的觀點在今天仍然有效。  「這些病症依然存在,而且沒有任何減輕的跡象。」丁帆說。
  • 文學經典基於紮根時代的創造性勞動——以路遙、陳忠實的創作經驗...
    作者:吳道毅(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研究員、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路遙和陳忠實是我國當代兩位文學成就卓著的陝西籍作家。他們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分別獲得茅盾文學獎,被不少人視為當代文學的經典。
  • 阿古拉泰:跨越世紀的天籟彩虹——草原音樂文學創作的回首與展望
    近日,「2020·內蒙古音樂創作與發展研討會」成功舉行。 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國內頂級音樂專家學者和多年為內蒙古音樂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青年才俊匯聚一堂,共商內蒙古音樂創作與創新發展大計。
  • 從「京味文學」到「中國文學」
    1991年,呂智敏從京味小說藝術對象的地域化論述京味小說的藝術特徵;同年,趙園提出:「『京味』由人與城特有的精神聯繫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對於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趙園認為,京味文學既有對語言趣味的倚重,又有題材範圍、創作態度、表現方法等的限定。
  •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12期|新刊
    > 聚焦 | Focus 施戰軍知情與知心——關於新時代鄉村文學的思考和建言 選自2020年7月30日《光明日報》 蔡家園  鄉村題材創作的突圍
  • 臨夏州積石山縣文學創作喜結碩果
    原標題:積石山縣文學創作喜結碩果中國甘肅網12月9日訊 據民族日報報導 近日,記者從積石山縣作協召開的2020年總結會暨深藍之鷹詩集《守護溫暖》、馬祖偉散文集《情滿大河家》首發式上了解到,該縣文學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文學創作喜結碩果
  • 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暨張書林文學作品研討會舉行
    聯合網訊 7月18日,以「新時代、新青年、新創作」為主題的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暨張書林文學作品研討會在青島平度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青島春泥詩社、平度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研討會上,作家們各抒己見,就新時代的青年文學創作和張書林的作品《走過荊棘的旅程》和《時光的渡口》進行了深入交流。劉玉棟直言不諱,「山東青年文學創作很不樂觀, 80、90後優秀的青年作家相對較少,力量不足,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結合《走過荊棘的旅程》這本書,他講道,「這本書記述了張書林的成長史、奮鬥史,這也是社會的變遷史,用他個人的成長講述了中國故事。
  • 深圳文學40年:作為成就和現象的回望
    於愛成  40年來,深圳成為中國頗具影響力的一線城市,也為全國奉獻了移民文學、城市文學、打工文學、底層寫作、網絡文學、青春寫作等文學形態。在全國各個時期的文學圖譜上,深圳文學以其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及時反映而獨樹一幟,在當代文壇留下不可取代的鮮明足跡。
  • 甘南州文學創作再結新碩果 多位本土作家新書問世
    甘南州文學創作再結新碩果 多位本土作家新書問世 2020-04-03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點燈文學福田!第四屆「文學福田」出版工程新書發布
    2020年12月29日,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福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福田區作家協會承辦的第四屆「文學福田」出版工程新書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在福田區文化館舉行。抗疫期間,福田作家勇於擔當,創作了一批抗疫作品,其中秦錦屏創作的話劇《行囊落下的地方》是抗疫主題最好的一部戲劇作品,已在國家級刊物發表並搬上了舞臺。福田區積極參與深圳舉辦的各類文學活動,為打造深圳文學,提升城市文學影響力做了很多具體工作。
  • 2020新書淘寶之文學:以文學的力量勇攀高峰
    從各文藝社社長、總編的採訪中,不難發現2020年圖書訂貨會文學圖書的趨勢。一是一線作家始終是各出版社緊盯的目標。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介紹說,2020年,將有一批有分量的名家新作出版,保持人文社一貫的品質和溫度。《王蒙文集》(修訂本51卷)直接地、客觀地、藝術地反映中國當代的重大事件和各族人民的心路歷程。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將在北京訂貨會上與讀者見面。《俗世奇人》已經發行了五百多萬冊,成了原創文學銷售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