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借訪問南美「邦交國」首次實現過境紐約,她本人和民進黨當局欣喜若狂,她成為第三位過境紐約的臺灣「總統」,前兩人是陳水扁(2001年、2003年)和馬英九(2013年)。
不過蔡英文在紐約從事活動更加不受限制,她的計劃中甚至包括了在臺灣駐紐約辦事處會見臺「邦交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臺灣綠營輿論紛紛標榜這是臺「重大外交突破」。
臺灣地區領導人經常往加勒比地區「邦交國」跑,但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心裡真正瞄著的是過境美國。美國把臺灣問題當成對華關係的牌來打,安排臺領導人過境美國的地點和待遇也成了它的出牌方式。安排在紐約過境,並且像蔡英文這樣可以大張旗鼓地活動,是美方迄今給臺領導人的最高過境規格,這與當前的中美貿易戰顯然有關。
在人們的猜測和議論中,美國的這一手牌還備著更狠的一招,那就是安排臺領導人過境華盛頓。如果再允許過境者公開活動,那就和臺領導人正式訪問美國差不多了。當然美方接待臺領導人過境的不確定性與北京做出什麼反應的不確定性是相互制約的關係。蔡英文不過是個玩偶,她的胳膊、腿還有嘴巴都連著提線掌握在美國的手裡。
總的來看,美國打臺灣牌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這其實反映了華盛頓與北京博弈逐漸變得吃力,需要用中美關係通常說來最敏感的這張牌加力向北京示威。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實力出現質的量級增長,以及中美博弈面的大幅變寬,臺灣問題所能提供的戰略刺激性又在降低。
1995年,當時的臺灣「總統」李登輝被允許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演講,對中國大陸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大陸也在當時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極其強烈的反應。二十幾年過去,臺海地區的力量格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各方的戰略心態都被重置。事情仍會很嚴重,引發的對抗也可能很尖銳,但對大陸再難形成當年規模的衝擊波。這種變化是根本性的。
今天我們看蔡英文過境美國的表演以及美國利用此事對華搞的小動作,我們的第一感覺已經不是巨浪迎面衝來的危機感,而是對美臺這些表現很LOW(低劣)的輕蔑。對於美臺各種把戲我們有了做不做反應和做什麼反應的從容選擇,這種選擇被置於中國戰略的整個體系之中,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我們只有一個選擇,而且它的成敗有全局意義。
中國在臺海方向的戰略自信空前提升。我們堅持和平統一政策,但強大的軍事實力增加了和平政策的威嚴。民進黨當局猶如在競賽畫彩蛋,得意洋洋,但是如果局勢在這個維度上走到盡頭,大陸是可以一巴掌把這個彩蛋拍碎的。美臺之間的所有遊戲也只能建立在大陸不拍碎這個彩蛋的基礎上。他們嘴上不說,但心裡是知道的。
大陸迄今堅持和平統一政策,是因為這一政策的收益大於我們因此面臨的各種麻煩。如果臺灣變成美國印太戰略的活躍支點,並大幅提高大陸的戰略成本,過了臨界點,那麼大陸就必將嚴肅評估另外的選擇。大陸擁有強制改造島內局勢的豐富手段,那些手段迄今沒有被使用,但只要大陸的對臺政策發生改變,它們隨時會被激活。
通常來說,大陸的底線是臺灣不能搞「法理臺獨」。但是美臺勾結如果過分,對大陸造成成本巨大的牽制,大陸的對臺政策也可能出現方向性調整。從長遠看,如果民進黨當局的政策一直往前滾雪球,大陸至少對臺採取有限軍事打擊行動是遲早可以預見的。我們的直覺是,臺海地區政治局勢的演變正不斷為推動大陸的這一抉擇提供量的積累。
中美都會計算臺灣問題的成本,也都不會貿然撤掉該有的謹慎。挑動「臺獨」的島內勢力相當於案板旁邊魚缸裡的那條魚。那條魚應該寄希望於案板被移走,而不是炫耀它長得有多肥,多麼歡蹦亂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