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天空終於放晴,讓人心情大好。上午8:30,在上海金山廊下鎮,一場鄉村田園半程馬拉松比賽準時鳴槍,來自全國87個城市和9個國家的3000多名跑友爭先恐後地越過了起跑線。
郊野公園裡的「半馬」賽。
「我們就像在畫裡跑步。」這一場全程逾21公裡的「半馬」賽,就安排在廊下郊野公園裡,沿途經過上海農業科普館金山館、萬畝糧田、奧運草坪、桂花林等景區,跑友們可以邊跑邊欣賞公園裡的的自然風光和新農村美景。
實際上,去年此時,廊下郊野公園也是通過一場半馬賽打響了試開園的「發令槍」,「低調」地成為了全市第一座對外開放的郊野公園。眼下,一年已過去,廊下郊野公園「收穫」到了什麼?人們對它的評價到底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門前往進行了探訪。
不「拼」人氣「拼」什麼
「這一年來,廊下郊野公園接待了多少市民遊客?」一見到廊下鎮黨委書記沈文,記者就拋出了這個問題。
沈文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樂呵呵地講起了一個故事。去年10月下旬,郊野公園裡的楓葉島突然成為了「網紅」,那一片偏僻冷清的紅楓林吸引了市民紛至沓來,讓當地習慣了清靜的農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短短5周時間,遊客人數達到4.6萬人次,最多一天甚至來了2萬人次,車子達到4000—5000輛。
我們正聽得津津有味,沈文卻又話鋒一轉:「這只是個案,也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大多數時候,廊下郊野公園裡,很難看到4萬、5萬的客流。去年一年,郊野公園大約接待了80萬人次。」他接著說,雖然平時看不到大客流,但郊野公園裡的有些景點卻是很紅火的。
剛退休不久的曹月芳,原是鎮上小有名氣的文化人士。在郊野公園開園後,她試著在農宅裡開出了蓮湘主題民宿,每天只接待2桌人吃飯,客房也只有4個標間和1個小套房,但她會為前來吃飯、住宿的遊客提供「保姆式服務」。吃完飯去哪幾個景點遊玩、哪裡可以買到優質蔬果……她都會幫你安排好。因此,這家小小的民宿很快紅火起來,有時候提前一周也很難訂到座房間。
這樣的經營性景點,郊野公園裡有20多家。比如,山塘村的龍泉青瓷展示館,每周末都要迎來一大批預約好的家長和孩子前來,現場學習DIY製作陶器。而中聯蘑菇基地,一年也吸引了數萬人前來參觀蘑菇工廠,並親手採摘生態蘑菇。中華村農家樂裡的富阿姨飯店,幾十張桌子每餐都要翻好幾次臺面,來吃飯的八成以上是城裡的回頭客。
「我們並不期待大客流,也不提倡一次性或短時期的熱鬧,而是希望公園裡的一個個點能始終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分批次、持續不斷吸引高質量的小規模客流。」沈文說,郊野公園正在吸引各種創業者前來,為市民提供精細化、有文化內涵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越來越豐富多元的社會需求。
農民眼中的三個「變」字
本市打造大型郊野公園,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沈文說,除了為市民提供休憩休閒的空間,郊野公園還會起到保護農村生態、保護農業耕地的作用,同時還能為農民帶來增收致富的機會。
那麼,廊下農民感受到增收致富的機會了嗎?這裡的農業和農產品有競爭力了嗎?
「農房變成了客房,田園變成了公園,勞動變成了運動」——在當地農民眼中,郊野公園起碼帶來了這幾個變化。
廊下特色民居。
在廊下鎮中華村,一幢幢農家小樓被錦江集團改造成了賓館客房,農民不僅有租金收入,還有充當服務員的工資收入,若是家裡中的蔬菜瓜果被遊客或飯店買走,還有一筆現金收入。以前平淡無奇的鄉村田園,現在成了吸引市民來放風箏、捉龍蝦、發呆的大公園,許多田頭出現了一排排整齊的停車位。而打連廂、踩水車、插秧、挑擔子等民俗活動,竟也成了市民喜聞樂見的農事運動會項目。
與此同時,在這座郊野公園裡,「銷售型」農產品正在悄然轉變為「求購型」農產品。
郊野公園裡有一個200多畝的天母桃基地,據說那裡產出的桃子都是聽音樂、喝牛奶長大的,都是論只賣,一隻桃子售價20元、30元。每年桃子上市季節,別的地方桃子常常出現「銷售難」,而天母桃卻總是「不夠賣」,訂購5箱以下桃子還必須自行去基地取貨。如此,天母桃子就成了「求購型」的農產品。
下個月初,這裡的草莓也將成熟了,據說去年每千克賣到80元仍供不應求。而今年,基地更將推出白色草莓、蘋果草莓、香美人草莓等新品種,並開發出了一系列精緻的休閒體驗項目,屆時市民不僅可以帶孩子前來採摘草莓,還以DIY做草莓盆栽、草莓派、草莓披薩、草莓餅乾等衍生食品,親身體驗「第六產業」的魅力。
而聯中蘑菇基地種出的蘑菇,以生態環保高效的特點,備受市民和市場的歡迎,一畝地產出可達200多萬元,甚至超過了工業土地的產出水平。
「郊野公園產出的天母桃,都是不施農藥、化肥的;草莓和蘑菇的生長過程,也是與眾不同的……」在沈文看來,人們知道這些農產品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並認識到農產品的生態附加值、文化附加值,自然願意出高價來求購。
而農民雖然對有些事看不懂,卻也是偷著樂的。楓葉島「火爆」期間,不少人竟通過「撿楓葉」發財了。他們把撿來的紅楓葉,每3片裝一個透明袋子,再現場封一下,賣給市民10元一份,十分搶手。還有人靠「賣鞋套」也賺了一筆。因為楓林裡是一片泥地,成千上萬的市民雨天要進入楓林,買一副鞋套也成了不小的生意。此外,在路邊賣粽子、油墩子、眉毛餃的農民也都笑開了花。
鎮黨委書記最在乎的兩個詞
「廊下不能以犧牲環境來促進農民增收,只有把這個地方的生態真正保護好,才能吸引城市年輕人來創新創業,使這裡永遠保持活力、持續發展。」在沈文的眼裡,「生態」和「活力」是他最在乎的兩個詞。
幾年前,一位年輕人在廊下辦了一座馬場,並租了數百畝土地養草坪,總面積達到400多畝。如今,在鎮裡的引導下,這位年輕人整合了馬場和草坪,利用生態優勢接待市民前來休閒、體驗,並為大家提供「保姆式」旅遊服務,也很受歡迎。
廊下萬畝糧田。
這座馬場甚至還不知不覺成了「創業孵化農場」。幾位搞網際網路創業的年輕人,曾花4萬元在這裡住了一個月,大家每天對著電腦商量、琢磨,可能是在進行某個項目研發。而農場則負責「包吃包住包玩」,幫助他們在生態宜人的環境中找到創新靈感。
而種植天母桃的王衛國,也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現在,他靠種桃就能年入數百萬元,而且周邊地區的種植戶爭相請他去上課,一堂講課費就有上千元,一畝地的技術顧問費高達1萬元。如今,他又在廊下郊野公園投入300多萬元,準備種植能讓市民吃了讚不絕口的草莓、葡萄。
這些故事,讓沈文感到欣喜。以前,農村發展都是「抽血」式的,人們賺到一點錢就想離開農村,希望能進城買房、落戶。什麼時候年輕人賺了錢,不再心心念念想著去城裡買房,仍待在農村土地上創新創業生活,城鄉發展一體化就真正實現了,城市和鄉村之間不再有鴻溝,只不過是風貌和功能上的差異而已。
廊下郊野公園希望推動「再小農化」創業。曾經的農村是小農生產,後來追求規模化農業,而「再小農化」則是指精細化的農業創業,一個個農場規模不大,但注入了生態、文化等內涵,能精準地滿足都市人的多元需求,進而消費者和生產者都能獲得高附加值的回報。
「在荷蘭等國家,一些農場同時還是車友會、茶友會、公益組織,再也不是我們傳統概念裡的羊場、牛場、蔬菜農場。」沈文希望,接下來,郊野公園裡的一個個「再小農化」農場,也能嘗試著植入一些社會化功能,從而逐步提高農場主的社會地位和個人價值,讓他們可以更加安心地在農村創新創業。如此,郊野公園的意義就遠不止是一座「大公園」了。
(圖片來源:莊毅 攝、廊下鎮供圖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