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
——訪臺灣企業家 鄉林集團企業董事長 賴正鎰
2013年1月,青島媒體赴臺灣參觀考察在國際度假酒店市場廣受讚譽的日月潭涵碧樓酒店,並有幸採訪到該酒店的締造者——臺灣知名企業家,鄉林集團企業董事長賴正鎰先生。
據悉,2013年8月,七星級酒店——青島涵碧樓將開門納客,屆時,青島將平添一座世界級度假酒店,海峽兩岸也將隨之興起一處情感、文化的交流驛站。
此外,賴正鎰表示,臺灣鄉林集團在青島不會只有一個涵碧樓酒店,還將積極投身大型住宅、寫字樓、大型shopping mall的開發建設,首選區域為黃島,預計2013年年底就會有動作。賴正鎰極為看好黃島,認為黃島是「未來青島最棒的地方」,並遊說臺灣當地人「一定要在黃島買房子」。
賴正鎰表示,未來希望通過鄉林集團的努力,帶動青島的變化發展,如果有機會,也會在青島其他市區投資建設,且房價「不會太貴」。
初見賴正鎰先生,正是在午宴時分。賴先生開場先言海峽兩岸血濃於水,隨後更即興高歌,與來自青島的同胞拉手同舞。賴正鎰告訴記者,他將盡一己之力積極推動青島早日成為臺灣自由行開放城市。
賴正鎰是怎樣的臺商?這位被臺灣人譽為「天生生意仔」的企業家,其開發、經營理念與大陸本土的企業家有何不同?他眼中的山東、青島是怎樣的形象?他將為青島及世界奉獻一棟怎樣的涵碧樓?此篇,將帶領業內外人士一同,一窺究竟。
緣起 草嶺有天地 寫意日月潭
在不到一小時的採訪過程中,鄉林集團企業董事長賴正鎰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涵碧樓臺前幕後的故事種種,而這些故事,無不圍繞自然、文化,並帶有禪意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感展開。溯本逐源,歸結於心懷意念。涵碧樓與其說是匠心工藝,倒不如說是大自然之手筆投影。
遊弋日月潭涵碧樓,只覺這是一棟從山水間「生長」出的建築,併集日月之精華而與天地「共生」——
取材方面,原生態的木、石、金屬、玻璃,皆就地自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自然造化天生的肌理——你能看得到木與石材的紋路,感受到原木礫石划過指尖的粗獷撫觸,甚至包括在陽光、空氣、水中呼吸生長的銅瓦上的銅綠,都彰顯著鮮活的生命力。
白日裡,整棟建築的內外,無不是黑、白、灰、赭、碧青、木色幾色,佐以幾處零星的絳花、黃鳥,可以說用色方面也深得水墨丹青之技法神韻,並與日月潭山資水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而夜幕沉垂之時,涵碧樓所有的色彩全部褪去,光華只來自嵌於牆壁、石階隱秘處的昏黃照明,像一根根將盡未盡的蠟燭,與真正的燭火交相輝映。暗光下仔細分辨,能看出黑夜也不盡都是黑,無論遠處山巒、近處密樹,還是籠蓋水面的遊雲,都有其各自深深淺淺不同程度的黑色輪廓,好似國畫有焦墨、濃墨、淡墨、次淡墨之分。
最奇的還要說建築的設計手法——整個建築的構造,化繁就簡,最終皈依為中國水墨山水橫平豎直的構圖線條。而各個空間的布局,有如國畫的「散點透視」,恰到好處的借景日月潭光景,移步換景,咫尺千裡。涵碧樓的鏡面水池,或與地面同高,或與潭水同色,凡此種種,無不打破建築與自然涇渭分明的傳統,使自然界的氣息一路蔓延到人居之處。
儘管賴正鎰與設計師Kerry Hill堅持不複製自己的作品,但與日月潭一脈相承的是,青島鳳凰島涵碧樓也是無限接近自然的建築。據悉,鳳凰島涵碧樓將一路延伸到海中,是一家能夠讓客人真正觸摸到海水的度假酒店。其中,溫泉區甚至能讓客人夠感受到潮汐變化,當漲潮時,海水可以直接漫漶至溫泉,與建築融為一體。
當初選址日月潭,賴正鎰曾認為這裡是一個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營業的度假酒店,概因「水沙連」洞天福地不同時節不同天氣裡的氣象萬千。對自然的敏感與摯愛,源於賴正鎰的童年經歷。家在阿里山的賴正鎰,從小在山腳長大,打開窗戶就能看到阿里山。小學一年級七歲起,他要每天爬山一個小時去學習,回來再花一個小時爬山。十七歲旅遊業起家的賴正鎰,敏銳捕捉到草嶺獨特的地貌風情,在荒山之中開發了草嶺旅遊並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時至今日,賴正鎰依然保持著每日六點鐘打赤腳爬山的習慣,數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
可以說,正是草嶺的廣袤天地賦予賴正鎰最初的美學開蒙,也給了他寄情山水的深沉情結。鄉林集團是一家特別重視生態保護的企業,賴正鎰曾倡導「尋求自然生活中的豪華生活時,也要保護好所在地的生態環境」。從日月潭到鳳凰島,涵碧樓雖為人為建築,卻並不是大自然的「入侵者」,而是與山水對弈的「追隨者」,頗有幾分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的逍遙情懷。
傳承 文創鳳凰島 齊魯尋孔孟
青島是臺灣鄉林集團布局大陸事業版圖的「橋頭堡」,賴正鎰期待藉助青島涵碧樓打響整個鄉林集團在大陸的品牌知名度。談及緣何選擇在青島開局,賴正鎰顯得格外動容,對青島、對山東人盛讚有加。
賴正鎰告訴我們,首先,當年蔣介石退守臺灣時就帶走許多山東人,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臺灣人、山東人在兩岸尋親。
再者,青島作為山東沿海開放城市,其受日本殖民地影響的歷史背景與臺灣如出一轍,比較容易溝通,而其歷史、地理背景也使得青島人對外來思潮的接受、包容程度要高於其他城市——這也直接體現在青島人的素養普遍較高。談及此,他還透露正是因了「人」的原因,目前正在積極尋求與山東旅遊學校的合作,以期學校能夠為鄉林、為涵碧樓輸送「山東的小孩兒」,未來,鄉林集團將視青島為培養「種子幹部」的人才基地。可以說,人力資源也是吸引鄉林落戶青島的一大原因。
最後,賴正鎰告訴記者,也許是受齊魯孔孟文化的影響,他感覺山東人格外豪爽、率真,這點與臺灣的風土人情亦頗為相似。
除了這些人文方面的淵源,青島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怡人舒適的自然氣候自不必說,亦是吸引鄉林投資涵碧樓項目的原因所在——賴正鎰甚至用「無可替代性」來定義青島的海與其他城市的海相較之重要性。
與推崇自然生態異曲同工的是,鄉林集團是一家極為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在臺灣,鄉林集團是第一家參與「文創博覽會」的建築商,還贊助過臺北故宮「慕夏大展」(註:慕夏,捷克藝術家)以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賴正鎰曾總結日月潭涵碧樓的成功就在於文創,在於文化的有機融合,既能讓客人感受到道地的臺灣文化,又能「把世界帶進家中」。緣於此,山東即為齊魯文化發祥地、孔孟之鄉,青島涵碧樓也將循歸對齊魯文化的頂禮膜拜。
為體現齊魯文化元素,賴正鎰費盡心思,找來了編鐘樂隊入駐青島涵碧樓,又啟用了曾在上海世博會大放異彩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甚至找來了竹簡的裝訂書,讓客人體會「就竹燈,聞竹香,聽竹響,漫撫竹簡讀華章」的閒情逸趣。大到建築設計,小到服裝碗碟,無論硬景、軟景,青島涵碧樓無不獨具匠心,一切皆為溯源齊魯文化之風姿,而非對日月潭涵碧樓的簡單複製。
此外,賴正鎰表示,青島涵碧樓還要積極利用臺灣當地的文化,體現「臺式東西」,將諸如臺灣當下流行的「浮空投影」術等重要文化創意產業帶到青島去,方便那些有不同婚禮場景需求的客人。他表示,「涵碧樓不僅僅是hotel,更是一種文創產業」。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涵碧樓根據不同氣候、風土、民情、景觀、文化打造不同的產品,而談及風土,就不得不談及飲食。賴正鎰對青島當地飲食文化特色青眼有加,大讚會場螃蟹、本地刀魚,又談萊陽梨、小貢橘。屆時, 青島涵碧樓將以諸如此類的青島特色飲食為主打,以饗賓客食出青島味。
磨轉 高處不勝寒 永續貴取捨
在商言商,賴正鎰坦言憑藉涵碧樓的品牌影響力已招徠21家競爭對手,而談及青島酒店遍地開花的現狀,賴正鎰對青島涵碧樓的未來頗為自信。他將涵碧樓的酒店經營之道歸結為四點:
首先,酒店要有留住客源的先天優勢,選址極為重要。業者一定要本著尊重自然的原則,順應自然。以日月潭涵碧樓為例,這一日本天皇親自選址而建隨後又被蔣介石納為行宮的建築,位於整個日月潭觀景中軸線,未來也無法被其他同行取代。鳳凰島涵碧樓也是同樣,儘管競爭激烈,卻在位置上捷足先登。
其次,好的設計,建築產品本身要有優勢。青島涵碧樓與日月潭涵碧樓均出自世界頂級設計師Kerry Hill之手,而Kerry Hill肯接涵碧樓的案子,正是賴正鎰苦求兩年的結果。這位性格乖張又對建築設計執著到有些神經質的設計師,會為自己設計的作品有不得不出現的缺憾而掉眼淚,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複製自己的過去」——「設計的是十年後還能領先時代潮流,百年後還能讓人回味不已的建築」。
再者,業者(開發商)對酒店的概念要明晰精準,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如某專長於商務型酒店的國際品牌,在海邊的酒店定位並非度假型,在酒店的設計處理上,高大的挑空阻斷與外者的接觸,海水沙灘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無法觸摸,平白浪費自然資源——而賴正鎰對涵碧樓的概念則是將山水這一真正的「不動產」價值最大化。
為讓客人更好的觀海聽潮,青島涵碧樓放棄追求客房密度帶來的營業利潤,而採用單排建築設計,其中最小房間使用面積也有100平米,讓每一間客房都能極致親海——所謂「坐在馬桶上都能看海」。而在日月潭涵碧樓設計過程中,建設多少間客房的定案牽扯到後續的經營理念,由此產生的討論、爭執、評估,足足花費了三年半時間。最終,賴正鎰決議犧牲掉客房數,犧牲掉追回十八億成本的時間,給客人最為極致的體驗——而後的十餘年裡,日月潭涵碧樓用事實告訴業者與顧客:旅館不是只有房間才能賣錢。
最後,酒店的經營管理者很重要。許多諸如四季、凱悅等國際性酒店,擅長的是管理公司,而非對酒店特色的深入開掘。日月潭涵碧樓營業之初,曾聘請新加坡安曼集團為顧問,這是一家雖相對於國際知名連鎖名不經傳但卻用「感動」徵服世界各地旅者的酒店集團——遊歷甚廣的賴正鎰,正是對這家酒店的風格一見傾心。
在安曼的基礎上,賴正鎰創造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感服務,僅酒店管理的SOP就制定出6000多條,具體工序則有7000條之多——也是緣何鄉林集團喜歡聘用初出茅廬的學生,因為學生是一張白紙,可以更好的學習、秉承這些要義。
在賴正鎰看來,涵碧樓600塊美金的住宿費用,200塊是住宿飲食的成本費用,剩下400塊賣的則是feeling——所謂「貴得有道理」。在涵碧樓,講究的是「適時的服務」——服務生該在何時出現,該在何時提供客人當下正所需的服務,都是經過細心揣摩的。為此,賴正鎰編著了12萬字的內部讀物《從心出發》,此書堪稱涵碧樓經營之道的「秘密武器」。
儘管經營管理頗有心得,但同每一個企業一樣,涵碧樓的永續之路步履維艱。一路走來,賴正鎰歸結決勝千裡的只有兩個字:取捨。特別是像涵碧樓這樣一個以文化附加值著稱的酒店,並不是所有的客人都能有等同的高度來領略其文化內涵。談及此,賴正鎰給記者講了幾個生動的故事:
涵碧樓客房最初使用的床單都是亞麻布,這種最貴的布料卻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同其價值,且亞麻極難清理,清洗過後又極易縮水,成本極高。涵碧樓拿最好的「上品」給客人,客人卻更看重亞麻飄落在地板的毛絮是酒店清理不徹底。八年之後,涵碧樓終於舍掉從前的堅持,改用棉布——而這時才發現有的客人還是會來尋找亞麻。
涵碧樓最初的客房電視尺寸極小,經營的本意是不希望客人看電視,更好的感受大自然之美、建築之美,即便在暗夜裡,也能好好感受門前點燈,臺前秉燭的靜謐。包括客房的淋浴室原先沒有門,桐木地板一路鋪到浴室門口,就連淋頭都是精心推算出下雨的重量,希望藉此喚醒人們小時候在大自然中淋雨的感覺。現實是,匠心無處訴,幾年之後,涵碧樓換了大尺寸的電視,也安裝了浴室門與小的蓮蓬頭。
業者原先的經營理念,總是與客人的消費習慣、生活習慣有著不可避免的衝突。賴正鎰坦言在青島,類似的衝突一樣會很大,但涵碧樓會耐心磨合,兼顧調整,而最理想的狀態則是希望通過涵碧樓的理念,帶動客人改變一些原有的習慣,感受不同的生活體驗——正如八年之後驀然發覺,其實已經有客人認可並習慣了亞麻的材質。
璧合 治家建天下 無心商不立
身為人夫、人父、企業家、合作夥伴的賴正鎰,對每一個角色都盡心盡力。
賴正鎰告訴記者,從小從書本中受教的便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賴正鎰也常勸導企業員工,倘若家庭治理不好,則無法治理好企業。
賴正鎰是阿里山人,太太是少時於東吳大學念經濟系的臺北人。結婚當天,他在天花板刻下「相敬如賓」四個字,提醒自己婚姻生活中要時刻敬待對方。初涉房地產時,因不夠專業,賴正鎰建了臺灣最爛的一批房子,有過背負四千萬債務的低潮,而這也恰恰是夫妻倆剛剛結合的時期,而賴太太毅然選擇夫妻同心,與丈夫共度難關。也許正是有了當年不堪的經歷,鄉林集團東山再起後的每一個案子,無不精耕細作,不計成本把品質搞好。
有了四個孩子之後的賴正鎰,也是一位有愛心的父親,甘於花時間與孩子們溝通,傾聽孩子訴說委屈。正如在生活中,在事業上,賴正鎰也是一位用「心」人。從親自選地拿地,到拿地後親自規劃用途後才假手他人,到成立符合自己高標準的營建公司、水電工程公司,到鄉林集團旗下營銷公司的各種創新的事件、品牌營銷,再到最後涵碧樓6000多條SOP、7000多條工序……無論是何業態的建築,無論是拿地、規劃、建設、營銷、經營的哪個環節,賴正鎰都在親自做著業界的創新與領跑——只因用「心」。賴正鎰一再強調,涵碧樓賣的是「心」,因為賣「心」,所以客人有感觸、被感動,所以涵碧樓顧客的回流率高達40%。
用「心」,還體現在對合作夥伴的尊重與理解,體現在業者自身的胸襟、氣度,也就是所謂的「格局」。
在日月潭涵碧樓設計之時,設計師Kerry Hill的設計風格讓賴正鎰一時間無法接受,因為太過前衛,「簡單到嚇死人」,這與彼時當地的實際行情相去甚遠——誠如賴正鎰所說,「投資這樣的項目,不是活就是死,沒有可能重來」。然而在有過激烈的爭辯甚至於爭吵之後,賴正鎰還是選擇了尊重、支持自己的合作夥伴,相信設計大師的專業,決定放手一搏。
到施工階段,執著的Kerry Hill在用料選材方面又是錙銖必較。賴正鎰有堅持,也有讓步,為了尊重設計師的選擇,甚至於不惜大費周章到緬甸搞了動用軍火的黃金桐木,只為鋪做浴室地板。這也是為什麼涵碧樓的設計在「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賴正鎰曾說,「就是因為我不像臺灣絕大部分的建商一樣,在要求的高級建材上東折西扣,甚至為了施工的方便與成本而擅改設計師的設計圖;因此我想,全臺灣像我這麼尊重建築師設計的業主,和Kerry Hill這麼堅持自我設計的設計師,都是絕無僅有的一對搭檔」。
儘管此後涵碧樓大獲全勝,開業第一天即來電一萬五千通,但風險卻一點不小。因不夠了解當地的消費民情,設計大師也有顧慮不周的地方——涵碧樓設計之初沒有規劃中餐館,客人不習慣,不得不「事後補辦」。
在多個角色中遊刃有餘的賴正鎰,坦言自己最喜歡的角色還是企業領導者。從他十七歲起練習當老闆,他就愛上了那種能夠淋漓盡致體現自己想法的成就感。每當看到地球表面又呈現出一個優美的建築,而那個建築恰是自己為改善臺灣都市風貌而建,他就會有無上的喜悅。
除了改善地標風貌,曾經,賴正鎰還積極投身「臺中升格為院轄市」的事業,「希望帶頭改善大環境」。在賴正鎰的概念裡,「當一個社會變得更好、更富有、更有希望的時候,自己也跟著變得更好、更富有、更有希望」。
後記:
一個人的底子強弱,且看他如何面對困境;一個品牌的價值大小,要看其面臨行業危機時的抗風險性。在臺灣,鄉林也曾有過被同行業者嘲笑的經歷:明明可以多賺的錢不去賺,常常看來可省的錢不去省——但也正是這個原因,即使是在臺灣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的時期,鄉林依然能夠開出比同行業者更好的市場銷路。
真正用「心」的企業家,並不是「發現」需求,而是「創造」需求——正如用設計改變時代的賈伯斯。對照大陸許多同行業者,筆者會有這樣的感慨:用力者仿,用心者創——單以營銷手法來說,現下大陸流行的一些做法,其實在十年前的鄉林集團,就已率先踐行了。
——很多時候,「緣何能走在前面」,比「怎樣走在前面」,其實是更值得企業深思的事。
或許真的是印證了賴正鎰先生秘而不宣的手稿之名《從心出發》——對自然生態的理解與敬畏,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崇,對不計成本的品質追求,對格局與細節的領先,皆源於用「心」。
來源:青島新聞網 作者:馮晟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