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雜誌
冬季展之一策展人:段煜婷
展期:2019.11.29-2020.4.5
少女;木,蟒皮,24k金箔,英國伊爾富收藏級相紙,「鳥頭的世界」曾經是一個「狷狂」的圖像製造者的世界,他們深諳攝影之本質,卻從不滿足於既定的道路,他們自我顛覆地不斷叩問影像的邊界——既野心勃勃地生產圖像又質疑單幅照片的意義,對物質性媒材的敏感和卓越的造型能力讓他們不可遏制的走向了多媒材糅合的探索,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尋找和世界的關係。
也許拍照只是排憂解難的一種途徑而已,很早就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欲望,生命欲大的人要不停地去奔突,似勇士附體般的英雄主義激情鼓動著他們——不斷折騰,那些照片和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材料——墨汁、顏料、木頭、樹脂、鐵皮、釘子、皮毛……他們在和自己較勁,同時也在和框住他們的規則較勁。
在「鳥頭世界」照片矩陣裡,他們用一種大型矩陣的方式,呈現了用相機拍攝的現代語境下的漢字組合而成的「書法」,排布出了某種東方傳統中觀看世界的方式,以此來宣告一種有別於西方藝術中的透視法則。
這不只是一種簡單地亮明身份,而是走向了一種真正意義上自我救贖的道路,這種冒險是在事物本質意義上進行的再次淬鍊,是東方的靈魂與西方的鍊金術之間的交融與較量,要麼成精,要麼粉身碎骨。在科技主導未來、全球化、表達媒介趨同化的今天,強調獨特的精神性以及由此而生的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也許正是對這個日益趨同世界的反動。
「鳥頭」與連州的緣分始於他們成立之初的首次展覽,那一年也是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剛剛創立的時間,到2010年第六屆連州年展時,他們又創造了巨型「矩陣」的獨特展陳形式,從此,這種展陳方式成為他們的標誌性方式。近年,鳥頭的作品出現在威尼斯雙年展、MOMA新攝影展、泰特現代美術館、東京國家藝術中心等重要的國際舞臺上,成為中國實驗影像藝術的新一代代表。開館只有兩年的連州攝影博物館,致力於本土影像藝術家的深入個案研究,而鳥頭小組正是這樣激動人心的個案。本次展出作品是其代表作品和新作的一次匯集。
情放志蕩,南頭-03,2015情放志蕩,南頭-04,2015鳥頭成立於2004 年,由宋濤(b.1979)和季煒煜(b.1980)組成,「鳥頭」源自一次為文件命名而來的隨意鍵盤敲擊。鳥頭以攝影為創作基礎而不被攝影所框限。他們的鏡頭捕捉任何能涉及的事物,將關於他們自身的成長思考逐漸內化到他們的圖像語境中。他們結合照片矩陣,拼貼,裝裱,裝置,攝影書寫各種對於照片的使用方式,在不同的展覽空間和環境中呈現多個自我更新進化的「鳥頭世界」。
冬季展之二策展人:弗朗索·薩瓦爾
展期:2019.11.29-2020.4.5
選自「重組」系列在攝影與抽象之間,我們無法看清哪一個對另一方更不信任。攝影認為它代表了原始的真實世界,而抽象則把自己投射到現實之外。這種對抗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先鋒派運動中被證明是錯誤的。1929 年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行的大型「電影與攝影」展覽開創了一種脫離自然主義的攝影形式。對「新攝影師」來說,實驗是這種創新媒介的唯一選擇。世界不再是以實體來表現,而是通過感知。
德尼斯·達扎克的作品遵循了這一傳統,把一些普通的日常材料放在一起,創造出有多重意義、帶有情感的永恆對象。攝影被注入到生命之中,以自身能量推動。在最初的時候,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被偶然地放到了一起,後來演變為畫面中的主體。在短暫的創作瞬間,照片成為唯一的現實。在德尼斯·達扎克的作品中,這種從無到有的創作方法是他一直堅持的風格。它們之所以變成了藝術品並不是因為一個簡單的決定,而是取決於材料本身的內在品質。在他的「編舞」視頻中,必須要迴避的是不要建立一個把「專業舞者」與「業餘舞者」進行相比較的角度。雖然業餘舞者所展示的並不出眾,但他們保留了專業舞者往往已經失去的純真。在無法區分即興創作和工作的情況下,他們以一種相互開放的強大集體力量支撐,諷刺地做出反地心引力的動作。德尼斯·達扎克的作品並不屬於形式主義,相反,他的作品是生命的真實表達,以罕見的創造力實現的表現方式。
選自「缺席」系列選自「重構」系列選自「反形」系列德尼斯·達扎克生於1961年,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工作。他於1986年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畢業後他開始為法國搖滾音樂圈拍照,後來為多位導演如薩蒂亞吉特·雷伊、雅克·裡維特和香特爾·阿克曼擔任劇照攝影師。從1989年起,他開始與《解放報》及其他國家級媒體合作。1997年,他成為VU圖片社的成員。
德尼斯·達扎克深信有計劃的擺拍其實更能敏銳地反映社會。自2003年起,他轉向了大膽且富有顛覆性的擺拍,在他的作品中指出社會中的矛盾和規限,希望觀眾透過畫面中的行為與動作了解到肉眼所見以外更複雜的身份和仿佛已經消失的自由。
冬季展之三策展人:段煜婷
展期:2019.11.29-2020.4.5
恭喜發財,2017張曉早期的作品很多都是來源於地域線索的宏大敘事項目,他以快拍式的攝影風格,記錄日常場景中的人和事。影像中的超現實感捕捉了現代中國社會因急劇發展所導致的荒誕局面。比如《他們》,《海岸線》,都是以時代背景作為切入點去講述整個中國的社會現實和人的個體狀態之間的微妙關係。
之後幾年張曉的作品發生了一些變化,他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自己的家鄉,完成了《移》,《大姐》,《甜蜜的愛戀》等作品,並以此去關注一些跟他自身經歷有關的特定區域和特定人群。通過這些作品更加深入的去挖掘中國鄉村社會的複雜性在更多維度上的投射,並展開了對攝影以外媒介的創造性運用。
「1871年,美國傳教士約翰·倪維思夫婦將從美國、歐洲搜集的西洋蘋果苗木帶入煙臺,在毓璜頂東南山麓建園栽植,取名「廣興果園」,從此開創了中國蘋果栽培的新紀元。」蘋果作為張曉家鄉的一個支柱型產業,家家戶戶都種植蘋果,大部分人的生活也都是圍繞著蘋果進行的。在這次展覽中,張曉又繼續將關於故鄉煙臺的經驗和現實進行了反思,並且將這些紛繁複雜的線索用「蘋果」這樣一個與當地人息息相關的具體實物將他們串聯起來,集中展現出一個在蘋果產業化背景之下的中國鄉村現狀。
張明修,即顯膠片,紙,2016選擇,2018於1981年出生於中國山東省煙臺市,現居中國,四川,成都。張曉在2005年畢業於煙臺大學建築設計系。他曾於《重慶晨報》擔任新聞攝影記者。張曉憑著《他們》系列在2010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又憑著《海岸線》系列獲得2009年的侯登科攝影獎、2010年的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冠軍及2011年的法國滙豐銀行攝影獎。
冬季展之四策展人:弗朗索·薩瓦爾
展期:2019.11.29-2020.4.5
截圖自「等腰三角形森林」,2019蘇卡尼亞·高什的作品追溯過去並拒絕現實。數碼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營造無憂世界的完美手段。這個故事充滿了過往的甜蜜與痛苦。就像小說《尤利西斯》中一樣,藝術家用數碼技術製造出一種回家的感覺。她回到過去,把它變成了自己的家,在她希望停留的時間裡留下痕跡。她與過去的聯繫顯然不符合現代世界的標準。時間成為可逆的因子,有無限的組合順序,但隨之而來的是其他方面的損失。每一部短片都是時間的起源和分解。
表面看似雜亂無章的的敘述實際上是印象、記憶和迷戀的集合。繪畫、雕刻、粘貼、添加聲音等手法都被用作修補時間的工具。時間成為一種無法追蹤的個人幸福,我們只需要看到藝術家所看到的或者思考她所想的。但是藝術並不總是需要新鮮感,它首先需要生活,藝術家之前的生活,已經發生或已經結束的生活。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我們由什麼組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重塑過程中需要什麼。就像我們需要一個敘事順序去理解白日夢,蘇卡尼亞·高什的感性需要一個系統的邏輯去梳理。幾何學在她的作品中無處不在,強有力地證明了記憶中的科學性。這種回到過去的旅程依賴於理性的交織,把碎片化的內容以富有邏輯的方式呈現,消除倒退旅程中對重疊視覺的恐懼。生活是一個包含許多未知因素的方程式,是理性和情感的混合體。
一段懷舊且帶有片刻憂鬱的旅程在我們眼前展開,漂浮的影像與蘇卡尼亞·高什個人日記中描繪的假想過去相碰撞。我們看到一系列動畫畫面,角色以片段的形式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它們出現的速度與消失的速度一樣快。畫面的起源似乎是一系列連續的身份,它們排成一列,就像褪色的遊樂場全景畫面。
我們當中誰不想重塑過去?回到過去至少意味著所有令人痛苦的畫面都會被刪除得一乾二淨。在這位藝術家的每一張相機攝影作品裡面,繪畫改變並設定了場景的順序,目的是重塑難以解釋的過去。
截圖自「等腰三角形森林」,2019明信片,2006,視頻拼貼蘇卡尼亞是一名藝術家、動畫製作人和設計師。她的創作領域涉及繪畫、攝影、動畫和視頻。她對城市生活的細節、流行文化和記憶的變化特別感興趣。她擅於利用拼貼、消除和解構等技巧進行創作。
蘇卡尼亞1973年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擁有巴羅達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的藝術學士學位以及艾哈邁達巴德國家設計學院動畫專業學位。她曾獲得查爾斯華萊士印度信託獎、薩拉伊獨立獎學金以及接受來自法國駐印度大使館、英國皇家大英國協協會和英國政府等政府機構委託的藝術項目。她曾在新德裡、英國布里斯托斯派克島和法國瓦勞裡斯航空公司等多地參加藝術家駐地項目。
原標題:《展訊/連州攝影博物館冬季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