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雙十一」,天貓的交易數字刷新紀錄,達到了2135億元!當天交易額僅僅2分05秒就突破100億,26分03秒超過500億,而在2017年,交易額突破100億用時3分01秒,突破500億用時40分12秒。
而剛剛過去的「雙十二」,雖然知名度不及「雙十一」,卻也能獲得一定的熱度。
這兩個購物節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是因為如今消費者在購買物品時,已經不再局限於衣服和電器等「大件」產品,生活日常用品或食品也成為了他們的囤貨對象,例如醬油、大米等等。
而為了迎合這些購物節,國內賣生活日常用品的實體店,就只有配合的份兒。而反觀日本,實體商業已經細化到成熟並且臻於完美,以某一日常生活用品或食品開設的門店更經營得風生水起,根本就不給電商一家獨大的機會。而且在全球電子商務持續升溫的當下,Ta們還愈發顯示出其價值感和生命力。
時尚和創意讓Ta們起死回生
在日本,一批老店鋪正因為拼創意,拼點子而運營得風生水起。Ta們不再固守傳統,成為流行時尚的代名詞。甚至,還提升了品牌自身在國民中的影響力。
豆腐店——男前豆腐
2005年,日本京都的伊藤信吾接手父親的豆腐老店後,不滿足於「三塊豆腐100日元」的賣法,想要打破幾十年賣「標準豆腐」的傳統。於是,他和幾個華裔、歐美人士創立了一種全新概念的豆腐品牌——男前豆腐。
這個品牌打破了做「標準豆腐」的傳統,在原料、工藝、口感三方面實施了對應「男性魅力」概念的產品力開發;將豆腐的概念、造型、包裝、產業鏈延伸等進行了革命性改良,這種做法使品牌一下子從眾多標準豆腐品牌中脫穎而出。
此外,品牌還將一塊豆腐延伸到時尚網站、玩具、流行音樂、手機鈴聲、視頻電影,從產品單一的功能營養物質價值,上升為表達自我、追求時尚潮流的體驗精神價值,實現了從低附加值、低關注度到高附加值、高關注度的躍升,開闢了「時尚豆腐」的流行潮流。
醬油店——茅乃舍
茅乃舍是日本九州島上福岡一家有著120多年歷史的醬油老店。為了表達在品牌零售空間領域的獨特優勢以及傳統企業的現代感,茅乃舍把日本建築設計師隈研吾請來了,讓他為茅乃舍在繁華的東京設計一間顧客喜歡得不願離開的精品店鋪。
133㎡的茅乃舍東京店整體設計再現了茅乃舍位於九州的傳統倉庫景象,巨大的醬油木桶被吊升至天花板上,原本用於制曲的託盤則被用來擺放等待出售的商品,在風格上,可以說實現了傳統東方氣質和現代時尚之間的交融。
而這家店的裝修風格也與其醬油產品所倡導宣揚的「天然、有機」理念相符合,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為這家百年老店帶了生機。
鹽店——Solco
2014年年底,位於東京的戶越銀座商店街開了一家鹽專賣店——Solco。店裡根據味道、顏色、氣味和結晶形狀等特徵,精選了全球 40多種鹽,在店中售賣。Solco每款鹽的包裝也很奇特。裝鹽的容器是實驗用的培養試管,配上內嵌軟木塞的鋁製瓶蓋,桌上放了用來觀察鹽結晶的培養皿。
與此同時,店內也售賣鹽餅乾、鹽磅蛋糕、鹽芝士蛋糕,鹽的豐厚鹹味讓甜味變得更有層次感。另外還有每日限量的鹽便當,深受附近上班族歡迎。
香料專賣店——Lepice et Epice
Lepice et Epice 是日本為數不多的香料店之一。建店之初的商品只是日本常見的鹽和辣椒,發展至今已經搜羅了全球 120多種顏色各異的香料。如果消費者對店內所有產品都感興趣,想先挑選幾種品嘗,可以購買Lepice et Epice 提供的 10g小包裝;如果是不知道如何選擇的顧客,店內的資深員工會提供諮詢服務。
除了香料以外,店內還有銷售店主從全球淘來的美食,如法國和義大利的橄欖油、薰衣草巧克力等。店主還編寫了專業書籍,從香料的基礎知識入手,向讀者講解了香料的作用、使用部位、使用方式、保存方法。
毛巾店——今治毛巾
今治毛巾並不是單一的企業品牌,而是一個地方性的集體品牌,是日本四國島今治市產出的毛巾所使用的品牌。從1874年品牌開創到今天,今治毛巾的選材、工藝和所有處理流程,每一項都做到了最好、最細緻,目的就是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品牌,讓別人連仿造的能力都沒有。
為了讓顧客能夠更加直觀的體驗到今治毛巾的高品質,其線下門店拒絕了火爆的線上銷售,而是「抄襲」了蘋果,開起了體驗店。體驗店內也只售賣8款白毛巾,門店風格走性冷淡風,這樣的設置最終目的是為了讓顧客關注到商品本身,去接觸商品,感受商品。今治毛巾這樣的不走尋常路,曾做到一年就賣了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3億元)銷售額。
白T恤店——#FFFFFFT
2017年4月,一家名叫# FFFFFFT在東京涉谷開業,這是全球首家白色T恤專門店。# FFFFFFT是RGB中表示白色的代碼,店主說他不希望因為某種語言限制了店名,於是就用了國際通用代碼。除了店名讓人記憶深刻外,這家店更任性的是:一周只開一次店,且僅在12:00至19:00,意思就是說錯過一次等一周。為了堅持要讓顧客能與自己「命中注定的白T恤相遇」,店鋪還會控制在店內的顧客數量。
雖然諸多「限制」,但這家店每周六下午開門時,店裡都擠滿了人,除了當地人,更有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深受消費者喜愛之外,媒體還很樂忠於報導這家店,比如包括NHK在內的8家日本電視臺,女性雜誌《JJ》、男性雜誌《GQ》在內的20多本雜誌。
日本商業為啥已細化到成熟?
上述所盤點的門店,Ta們只專注賣一類產品,而這類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在面對電商的衝擊,Ta們也並沒有放棄實體商業的經營,而且還一直在實體商業領域內深耕,並獲得長足發展。
Ta們把實體店經營得如魚得水背後,靠的是什麼?
1、注重消費者的到店體驗
如今,我們所提倡的體驗經濟,就是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以此抓住顧客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行為,並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
日本的實體商業,在這方面就做得十分極致。在不同消費場景以及面對不同的顧客群體,日本的實體店在消費者體驗上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此外,Ta們還專注於在細節上給予消費者貼心的到店體驗。甚至,有些實體店還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讓創新與購物得到完美融合。
2、在品質至上的基礎上,針對產品本身創新打造賣點
雖然日本的本土品牌多如恆河沙數,但這麼多的品牌的產品卻極少存在次品,甚至沒有假貨。究其原因,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嚴格。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
更關鍵的是,在重視品質的前提下,日本企業還懂得因應產品自身的特質,再結合自身品牌的調性去創新品牌賣點。比如男前豆腐,在幾十年豆腐店手工傳承的基礎上,打造了特有的視覺體系,把產品打造成最man的豆腐、最帥氣的豆腐、最有男兒氣概的豆腐……
3、匠人精神
在一些國內消費者心中,日本製造是高品質的代表,頻頻被提起的「匠人精神」就是對其高品質的讚揚。
「匠人」在日文中寫成「職人」。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於自負的自尊心。這份自負與自尊,令日本匠人對於自己的手藝要求苛刻,並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在這些日本「匠人」心中,沒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分,開店對於他們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品質優秀到讓自己滿意。
4、實體商業和電商相融合
近年來,日本很多實體店都推出了電子商務平臺和實體店同步銷售的服務。消費者從電子商務平臺上購買的商品可在實體店裡取貨,實體店內斷貨的商品也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選購。
可見,日本百貨商場面對新形勢下的顧客消費需求,不是拒絕新的購物模式,而是與時俱進,積極打造網購平臺和開展電子商務業務,以應對衝擊。
為啥國內實體店生意不如日本?
在日本商業,有很多類似Solco、男前豆腐、#FFFFFFT這樣獨具特色的店鋪,這些店鋪商品主題較為單一。即便是促銷,也只選擇符合商品屬性和品牌調性的主題進行銷售。
不過,這些店鋪,通過專注品質和通過創新和時尚的方式打造品牌,受到了越來越多追求個性,忠於自我講求生活本質的年輕消費者青睞。相比之下,國內的實體商業經營,就顯得專注度不夠。
再加上,日本的實體商業網點布局合理,價格透明和服務到位。自然而然,日本消費者對於線上購物就顯得意欲不大。
反觀國內實體商業,Ta們大多數隻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客戶的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一方面,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眾口難調,實體商業很難根據一些既定的服務對每一個客戶實現人性化的消費需求;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的話,日本與中國的消費層級不一樣,日本屬於休閒性實體店消費,而中國目前還處於生存性消費階段,追求的是舒適度和性價比。
而這兩大因素,也使得線上的電商對實體商業有著壓倒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