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識字率不到10%,而日本明治維新前卻已達到40%?

2020-12-15 月夜茶話

網上流傳著一個說法,中國在鴉片戰爭前識字率到不了10%,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卻已經達到40%多。對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網上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說是清朝搞文字獄,使行愚民教育,不敢讓民眾識字。也有說是日本厲害,重視教育,比如寺子屋制度。那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要小編來說,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只有一個原因——造謠啊。前些年網上流行吹日本,貶大清,自然而然會有這樣的說法,那真實情況又是怎麼樣呢?下面讓我們破解這個謠言。

我們先來說日本為什麼這麼高。先聲明一點,40%還不是網上吹得最高的,小編還見過吹日本明治維新識字率高達80%的,這麼明顯就不靠譜的數據到底是哪來的呢?其實跟一個叫自署率的東西有關。簡單來說就是能自己署名的比率,會寫自己名字就算。引用當代日本專家八鍬友広的《近代社會と識字》中的數據,六歲以上自署率男89%,女39%。知道這個80%哪來的吧,能寫自己的名字算識字嗎?

接著引用這位專家的論文數據:能記帳的是22.5%,能寫信的6.8%,能懂公文的只有3%,能看懂公告的只有1.4%。如果咱們把能寫信當成識字率的話,日本明治維新前識字率大概就是7%,40%那是大大的有水份。

再來看大清朝的數據,這次咱們一樣看外國專家的統計,精於中國明清史的美國日裔專家,在她的《在中國發現歷史》一書中認為,清朝的識字率應該是男35%到45%,女2%到10%。咱平均一下,清朝的識字率應該有18%到27%。

《清代教育及大眾識字能力》上的統計是:男性為30%到45%,女性為2%到10%。標準:能計算數目,寫簡單的信函,不受人欺矇。這個數據和上面的差不太多,如果跟日本的數據對比,我們發現其實差不太多,比如日本當時能記帳的就是22.5%。

那清朝不到10%的數字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清末中央教育會述論》中提到,上世紀初清政府獸統計,全國粗通文墨者僅300萬人,而那時全國有4億人口,所以得出識字率不到1%。不過小編對把這個數字當成識字率保持懷疑,為啥呢,因為上面日本也有一個低得發指的數據:看懂公告的人只有1.4%。

所以這裡的這個粗通文墨,肯定是跟那個看懂公告差不多一個標準,啥標準?文言文啊!日本那個是看懂,清朝這個是要會寫。說到寫文言文,就是現代「粗通文墨」的有幾個?我們大部分網友都是「文盲」啊!

綜上所述,其實日本明治維新前識字率和大清基本沒啥區別,網上會出現巨大差距不過是一褒一貶之間出現的問題罷了。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那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從領土上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本土面積僅僅36萬平方公裡,比俄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都要小,比中國更是差的遠。如果算上殖民地,日本都沒有歐美列強零頭多。
  • 近代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其實在明治維新以前就已註定
    我國史學界過去的傳統觀點一直認為: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從而迅速崛起成為近代化強國並進而開始對亞洲鄰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然而明治維新難道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從天而降的變革嗎?近代中、日兩國都曾設法為擺脫民族危機而進行改革,可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為什麼我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會失敗?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圖片:wikipedia清朝與日本幾乎同一時期開展自救運動,在不到50年的時間,而兩方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究竟是何緣由?
  • 明治維新前日本對世界的了解竟然是清朝這個人寫的一本書
    為什麼稱之為不平等條約呢?其內容包含片面最惠國條款、本應屬於日本的關稅自主權沒有得到承認、領事裁判權即,美國領事可以在日本領土根據美國法律審理美國人的刑事民事案件。相對日本,清朝在和英國戰前被鴉片荼毒已久,且在鴉片戰爭後又爆發了太平天國的內戰,導致國力一再衰退,看到太平天國的內戰對清朝巨大的破壞,日本在維新過程中雖然多方分歧極大,但吸取了清國的教訓,始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事。而日本國體相異大清的中央集權,權利非常分散,有天皇、有關白、有幕府、有大名,雖然不利於內部統治,但同樣不利於外來勢力的控制。
  • 同樣是被列強欺辱,為什麼清朝做不到像日本那樣變強?光緒有話說
    作為鄰居,日本也好不到哪裡去;清朝真正意義上的閉關鎖國,是發生於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而日本的閉關鎖國不僅比清朝更嚴,而且持續的時間更久。雖然日本這個國家不大,但是人口卻不少,而且日本還盛產白銀;所以美國在來清朝的路上,就順帶用堅船利艦打開了日本的大門,史稱「黑船事件」。在「黑船事件」後,歐洲列強勢力也迅速進入日本。
  • 「領土面積狹小」的日本為何能創造出世界第三的經濟總量
    明治維新和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改革一樣不可能是憑空發生的孤立事件,而必然有其一系列前因後果——正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歷史積澱才為明治維新的成功提供了土壤。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向近代化轉型之時中國也曾先後發生過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然而為什麼中國的近代化轉型沒日本那麼順利呢?如今已有很多人對此做出了各種解釋。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日本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幕府與大名、武士與浪人武士間對抗、制衡的歷史。到了德川幕府後期,隨著西方列強撞開日本國門,日本幕府體制進入瓦解動搖的階段。這與清朝情況類似,但清朝沒有很快滅亡,幕府卻滅亡了,為什麼?幕府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諸侯林立的集合體。
  • 一群日本醫生搞出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
    這種有限地開放,在1716年繼任第八代將軍的德川吉宗任內,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引進荷蘭器械和荷蘭技術,他本人甚至親自下問江戶參府的荷蘭人或命醫官到荷蘭人宿舍提出種種質疑,此前,連荷蘭文的字母和橫排書寫的方式,在日本都是被禁止的。看起來,與同時期的中國皇帝的好奇心很相似。與他同時代的清朝皇帝是誰呢?康熙、雍正、乾隆。
  • 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可以成功?
    等到1869年,17歲的明治天皇再次下詔,要求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一舉結束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隨後,明治天皇又下令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自此,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
  • 島國接連擊敗巨無霸清朝和沙俄,明治天皇用什麼方法使日本強大?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當然人們驚呼,一個蕞爾島國,竟然強大如此?1911年,清帝遜位。人們疑惑,為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向了強國之路,而清朝卻只能走向滅亡。一個本身弱小的島國為什麼會爆發如此強大的實力?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強大的?原因就一個,日本早就開啟了近代化的歷史進程。這是一個超出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的答案,我們印象中明治維新前的日本貧瘠、弱小、粗魯。
  • 明治維新之後,中日77年競爭以日本的失敗告終
    明朝派遣大軍,擊敗了日本侵略軍,很多日本將領被綁縛京城,在城牆下被砍頭。這場大戰之後,日本又老實了大約兩百年。直到近代明治維新以後,才再次向中國發起挑戰。由此可見,雖然歷史上我國從未把日本當成對手,但日本卻始終有著入侵中國的念頭,清朝時期,中國日趨衰落,而西方國家卻在乘勢崛起。到了鴉片戰爭之後,我國首先被西方打開了國門,此後日本也主動打開了國門。
  • 清朝為什麼沒有倭寇作亂?那個時候日本在幹什麼?
    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從來沒有放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臺灣等大片領土,屬國朝鮮也完全被日本控制,這恐怕比倭寇要更厲害的多。我們分析一下,清朝的前期和中期為什麼沒有倭患。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的建立和日本鎖國1598年9月18日,剛剛結束侵朝戰爭的豐臣秀吉病逝了。
  •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不行?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和中國是東亞的兩大強國。19世紀中期,兩國都遭遇了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兩國的國門,從此兩國開始了殖民化進程。面對列強的步步緊逼,日本和中國都進行了革新運動,試圖挽救民族危亡。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日本就不再是亞洲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了什麼
    當明清的識字率還不到3%時,日本的識字率已經達到了40%,不僅是亞洲之最,還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當時的英國)。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寺子屋」已建成了近3萬所。而到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在原來3萬多所寺子屋的基礎上改造並擴建成了4萬多所免費教育的西式小學,這讓後來日本的識字率達到了90%,成為了世界第一。儘管後來日本在二戰後條件十分艱難,但日本做的第一件事依然還是投資義務教育。
  • 日本米騷動的背後,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財政分配問題
    不但打敗了清朝政府,連列強之一的沙皇俄國都擊敗了,像馬關條約還獲得了大量賠款,怎麼老百姓還要起來造反呢?其實這涉及到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財政分配問題。 (日本工業的發展) 在我們從傳統的看法中,明治維新是比較正面的,明治政府使得日本近代化,使得日本富強起來。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時日本就已經不算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出的努力
    當明清的識字率還不到3%時,日本的識字率已經達到了40%,不僅是亞洲之最,還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當時的英國)。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寺子屋」已建成了近3萬所。
  • 明治維新之根,在於日本對"奇技淫巧"的好學之心?
    奇技淫巧:江戶日本對待科學的實際態度早在明治維新開始之前,日本人就已悄然開啟「西化」之路。鴉片戰爭後,清人魏源《海國圖志》傳入日本,東洋第一大國清朝戰敗的消息讓日本人大為震驚。為了應對突變的國際局勢,日本江戶幕府與各地諸侯都開始想方設法充實「海防」,並著手引入西方科技。
  • 日本江戶時代識字率超50%,同期英國20-25%
    十九世紀中期前後,中日同樣面臨來自西方的壓力,為什麼日本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有效地學習和吸收西方科技文化,實現富國強兵,步入現代化國家行列?明治維新前,日本各地藩校超過八百所。各地的藩校,教學內容和規模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強制入學,這與義務教育制度類似。藩士子弟一般到了7-8歲開始入學,先學文,後習武(「文」即四書五經的素讀和書法;「武」則是刀法和弓馬之道),15-20歲畢業,繼承家業或致仕藩府。
  • 「桌遊推薦」日本的騰飛時代——《明治維新》
    聽著有點燒腦,其實很符合愛好桌遊的玩家喜歡思考的口味,WYG公司在2015年推出的桌遊《明治維新》,重度達到3.78,也是一個聽上去燒腦的重策,其實玩起來十分流暢,遊戲適合2-4人,外觀和美工都是妥妥的WYG公司風味,在WYG公司的系列桌遊裡,《明治維新》一直口碑不錯,我也十分喜歡。就像封面上所畫的農耕和工業相結合,明治維新就是個從日本農耕時代向近現代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時期。
  • 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朝延續了二百七十多年。出現過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大有作為的皇帝。而我們周圍的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如此強大的清朝晚期卻打不過日本呢?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稅收制度和中國差不多,但在明治維新後改了稅制。實行的是「地價地租「,在這樣的制度下,地主就很難偷稅逃稅,也避免了貧富差距的極端化,同時也維持了政府的收入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