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菩薩戒的出發點,是放棄自私去奉獻

2020-12-13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文:慈誠羅珠堪布

人生是很短暫的,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如果只是以物質享受方面的幸福為目標,絲毫不考慮他眾與來世,為了名利而付出一生所有的代價,其收穫卻微乎其微,這是多麼沒有意義的人生啊!

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經中也講過,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薩戒,修行或解脫道路上最大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要明白世俗享受不是生存的目標。

菩薩戒分三個層次:

第一種,是龍樹菩薩所說的戒律。這種戒名義上有十八條,實際上是十四條。在此基礎上加上不舍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條戒後,名義上就成了二十條戒,其實是十四條戒加上最後兩條,一共十六條戒。

第二種,是無著菩薩所說的戒律。從動機或發心的角度來說,只有四條戒;但從行動的角度來說,還是可以分成八條戒。雖然中根者的戒條比上等根機的少一些,但受持起來也不一定很容易。

雖然二十條戒和八條戒在戒目的條數上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二十條戒也可以歸納在八條戒中。

第三種,是下等根機者的戒律。只受持願菩提心——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沒有受戒之前,首先要了解每一個戒條。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受哪種戒。

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只有以佛經為證據,才能確定是否會犯戒。除了佛以外,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修改或制定戒律。在《集學論》、《入行論》等論典中,收集了大量菩薩戒方面的教證,如果想廣泛、完整地了解菩薩戒,就要學習這些論著。此處由於篇幅有限,我們暫時不引用佛經教證。

下等根機者的學處

首先,下等根機的戒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堅定不移的度化一切眾生的念頭。這個念頭來源於真正的慈悲心。第二,為了利益眾生,自己一定要成佛。成佛以後,才能給所有眾生指一條解脫之路,並最終讓他們獲得解脫而成佛。這兩個決心必須是不造作的。

有了願菩提心以後,無論吃飯、上班或做其他事,都要儘量再三思維,不能忘失菩提心。每天都要把修菩提心的善根供養諸佛菩薩,並祈請諸佛菩薩把自己供養的善根回向眾生,同時發願:但願以此善根的力量,能讓所有眾生早日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等等。

相關焦點

  • 慈誠羅珠堪布:菩薩戒的出發點,是放棄自私去奉獻
    文:慈誠羅珠堪布人生是很短暫的,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如果只是以物質享受方面的幸福為目標,絲毫不考慮他眾與來世,為了名利而付出一生所有的代價,其收穫卻微乎其微,這是多麼沒有意義的人生啊!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經中也講過,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薩戒,修行或解脫道路上最大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要明白世俗享受不是生存的目標。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空性的障礙
    文:慈誠羅珠堪布今天的內容也是禪定的方法。「此法門中,何名坐禪?平時講的就是菩薩戒、居士戒這些戒。但禪宗講的戒跟證悟有關係,證悟了以後,安住在這個證悟的境界當中,沒有殺盜淫妄這樣的念頭,所以打坐它本身就是戒,證悟的智慧就是戒。平時我們不是這樣理解的,我們認為打坐時候的證悟是戒定慧當中的慧, 而不是戒,這是普通的大乘佛教的理解。
  • 慈誠羅珠堪布:一天到晚講求神通感應者已遠離修行
    核心提示:慈誠羅珠堪布,1962年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22歲時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剃度出家,作為晉美彭措法王的侍者、翻譯常隨左右。經過二十餘年的佛法修習,最終獲得三藏堪布學位。
  •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常常被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欺騙
    核心提示:慈誠羅珠堪布,1962年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22歲時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剃度出家,作為晉美彭措法王的侍者、翻譯常隨左右。經過二十餘年的佛法修習,最終獲得三藏堪布學位。
  • 慈誠羅珠堪布:真正的魔鬼是什麼?
    文:慈誠羅珠堪布以無我的智慧去降服、剿滅我執,就是忿怒金剛、忿怒本尊降服魔鬼。我們不要以為,魔鬼是一種很野蠻的眾生,忿怒金剛是更野蠻的神。野蠻的神殺死了野蠻的眾生,就是降魔。任何魔鬼,都不可能騙過天下所有的眾生.誰都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能力。
  • 慈誠羅珠堪布:所有的外境,都是內心種子成熟以後產生的現象
    文:慈誠羅珠堪布所有的外境,都是內心種子成熟以後產生的現象。既然是幻覺,就不可能存在,我們又何必去觀察它呢?至於佛陀向不同對象宣講不同觀點的必要性,我在以前也多次講過,所以此處沒有必要再講。然而,雖然上述說法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間卻並不矛盾。
  •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的精神和電腦手機一樣,也需要升級
    用有限的物質去滿足無限的欲望,在邏輯上就行不通。人的追求,就像金字塔。絕大多數的人,位於金字塔的最底層,他們追求的,是物質、溫飽;再上面一點,一部分溫飽得以解決的人,會去追求超越物質以外的音樂、藝術、哲學、宗教等等;位於最頂層的極少數人,才有福報去追求佛教所講的那些博大精深、融合了智慧與慈悲精神的心靈奧秘。
  • 慈誠羅珠堪布新作《我們為何不幸福》隆重問世
    ……針對生命中這種困惑和痛苦,當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學大師之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慈誠羅珠堪布的心靈治癒學經典——《我們為何不幸福》告訴我們:我們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富有,只是因為被貪婪、執著蒙蔽了雙眼,才看不到……那麼,我們該如何找到當下和未來生命中的幸福密碼,讓自己強大到所向披靡呢?
  • 慈誠羅珠堪布:這三句話,對一個修行人來說特別的重要
    文:慈誠羅珠堪布首先說一下昨天講的三個要點,作為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來說,這是特別有意義的。如果是想學很多佛教的理論,但不太注重實修,對這樣的佛教徒來說,也許這三句話不那麼地重要。但如果是一個修行人的話,那這個真的非常非常地重要,大家一定要反覆地去看這三句話,要去思考這三句話的內容。第一句是不要去看心。我們只看自己的心,突破不了,一直停留在心的層面。心突破了以後就是佛的智慧;突破不了就是表面,就是人的心,還不是佛性。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者的見解才是真實的
    文:慈誠羅珠堪布 《贊法界頌》中採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比喻如來藏,因為在涉及到如來藏的真正本性之際,佛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們要依據佛的指導去學修,從而證悟心的本性。證悟心的本性以後,就能讓心靈成為幸福的使者,斷除貪嗔痴等煩惱,並獲得解脫,從而度化無量眾生,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目標。 雖然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也證悟了一些顯宗所講的人無我和法無我空性,但如果不了解真正的心的本性,證悟也是片面的證悟,而不是圓滿的證悟,只是見到一些自由的曙光而已,就還不是真正的成佛。
  • 慈誠羅珠堪布:慎重!切莫隨意受陌生上師灌頂
    核心提示:慈誠羅珠堪布,1962年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22歲時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剃度出家,作為晉美彭措法王的侍者、翻譯常隨左右。
  • 慈誠羅珠堪布:既然四大皆空 為何我們看得見一切?
    核心提示:慈誠羅珠堪布,1962年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22歲時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剃度出家,作為晉美彭措法王的侍者、翻譯常隨左右。
  • 十一福利 | 這份慈誠羅珠堪布解讀《壇經》視頻課送給你!
    大師解讀經典 三智書院特邀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壇經》智慧 色達喇榮 五明佛學院 慈誠羅珠堪布, 依止於當代偉大的心靈導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打破無明呢?
    我們不要自以為是,處處耍小聰明,以高科技的不正當手段去賺錢、騙人,這樣做的下場,絕對是自食其果。《俱舍論》中講,無明是與智慧對立的心理現象。要想斷除輪迴,獲得解脫,就一定要戰勝無明。學佛就是學智慧,而不是燒香、磕頭、拜佛。雖然燒香、磕頭、拜佛是好事,是積累資糧的好方法,但學佛的核心價值,卻不在於燒香拜佛,而在於聞思修。
  • 慈誠羅珠堪布:在十不善業中,有兩種不善的罪業是最為嚴重的
    文:慈誠羅珠堪布關於戒殺放生的功德首先我們應當這樣思維:每個人在來到世上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地去尋找自己的理想、追求與愛好。為了自己的蠅頭小利,會親自動手去殺害這些眾生;即使自己不動手,也會在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或者在為了獲取利潤的情況下,眼見他人滅絕人性地殘殺這些無辜生命,卻熟視無睹、冷眼旁觀,不願盡己所能地規勸阻攔。
  • 慈誠羅珠堪布:三種不起念,哪一種是修行人最需要的?
    我們去看外面世界時,用什麼東西看呢?當然是用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對我們還沒有證悟的人,當我們的視覺中出現了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的意識馬上就會去分析、判斷這是什麼東西,是人?是建築物?還是其他東西。如果是人,那這個人我熟悉不熟悉,好人還是壞人等等;如果是建築物,那我是不是應該買一個這樣的房子?能不能買得起等等……意識就是這樣子產生了,然後後續跟著出來了很多很多的念頭。
  • 慈誠羅珠堪布:真正的空性光明境界
    文:慈誠羅珠堪布首先,意識也跟物質一樣可以分解。當然,因為意識不具有形狀,所以不能按東、南、西、北、上、下的方位來進行分解。那怎樣分解呢?以前我們從來不觀察,不往內看,只是一味地往外去分析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不好,什麼東西對我好,什麼東西對我不好……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都是如此,大家都不去研究自己是否存在,自己的本心是什麼樣的,從來沒有打算過要去了解自己。我們曾經也提到過,笛卡兒的一句話很多人都以為是正確的,那就是「我思故我在」。
  •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的精神和電腦手機一樣,也需要升級
    用有限的物質去滿足無限的欲望,在邏輯上就行不通。人的追求,就像金字塔。絕大多數的人,位於金字塔的最底層,他們追求的,是物質、溫飽;再上面一點,一部分溫飽得以解決的人,會去追求超越物質以外的音樂、藝術、哲學、宗教等等;位於最頂層的極少數人,才有福報去追求佛教所講的那些博大精深、融合了智慧與慈悲精神的心靈奧秘。
  • 慈誠羅珠堪布:凡是有因有緣而產生的東西都是假的
    文:慈誠羅珠堪布普通人會認為,桌子、樓房、磚頭、石頭,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會認為它們是空的。意識不會確定它們是空的,我們的感官更無法斷定它們的空,所以我們認為,它們都是不空的,是存在的東西。但從緣起的理論來講,我們所謂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空的。
  • 慈誠羅珠堪布:這三句話,對一個修行人來說特別的重要
    文:慈誠羅珠堪布首先說一下昨天講的三個要點,作為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來說,這是特別有意義的。如果是想學很多佛教的理論,但不太注重實修,對這樣的佛教徒來說,也許這三句話不那麼地重要。但如果是一個修行人的話,那這個真的非常非常地重要,大家一定要反覆地去看這三句話,要去思考這三句話的內容。第一句是不要去看心。我們只看自己的心,突破不了,一直停留在心的層面。心突破了以後就是佛的智慧;突破不了就是表面,就是人的心,還不是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