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慈誠羅珠堪布
人生是很短暫的,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如果只是以物質享受方面的幸福為目標,絲毫不考慮他眾與來世,為了名利而付出一生所有的代價,其收穫卻微乎其微,這是多麼沒有意義的人生啊!
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經中也講過,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薩戒,修行或解脫道路上最大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要明白世俗享受不是生存的目標。
菩薩戒分三個層次:
第一種,是龍樹菩薩所說的戒律。這種戒名義上有十八條,實際上是十四條。在此基礎上加上不舍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條戒後,名義上就成了二十條戒,其實是十四條戒加上最後兩條,一共十六條戒。
第二種,是無著菩薩所說的戒律。從動機或發心的角度來說,只有四條戒;但從行動的角度來說,還是可以分成八條戒。雖然中根者的戒條比上等根機的少一些,但受持起來也不一定很容易。
雖然二十條戒和八條戒在戒目的條數上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二十條戒也可以歸納在八條戒中。
第三種,是下等根機者的戒律。只受持願菩提心——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沒有受戒之前,首先要了解每一個戒條。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受哪種戒。
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只有以佛經為證據,才能確定是否會犯戒。除了佛以外,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修改或制定戒律。在《集學論》、《入行論》等論典中,收集了大量菩薩戒方面的教證,如果想廣泛、完整地了解菩薩戒,就要學習這些論著。此處由於篇幅有限,我們暫時不引用佛經教證。
下等根機者的學處
首先,下等根機的戒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堅定不移的度化一切眾生的念頭。這個念頭來源於真正的慈悲心。第二,為了利益眾生,自己一定要成佛。成佛以後,才能給所有眾生指一條解脫之路,並最終讓他們獲得解脫而成佛。這兩個決心必須是不造作的。
有了願菩提心以後,無論吃飯、上班或做其他事,都要儘量再三思維,不能忘失菩提心。每天都要把修菩提心的善根供養諸佛菩薩,並祈請諸佛菩薩把自己供養的善根回向眾生,同時發願:但願以此善根的力量,能讓所有眾生早日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等等。